做一個90分情緒的媽媽,這樣做比吼孩子更管用100倍

2020-10-15 馬蕾醫生

相信此刻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和其他寶媽都有一個相同的經歷:養娃千日,哪能沒有一聲吼?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碰上磨娘精,多好的脾氣也有忍不住的時候,萬一壓不住火,一聲河東獅吼,寶貝直接被嚇哭。隨後娘親更追悔莫及,不知如何挽回。



其實養育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常常在考驗父母的應對能力。每份關係裡的互動都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小摩擦,我們的親子環路也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平地青雲,偶爾來個鵝卵石、小水坑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如果出現摩擦裂痕並不可怕,及時修復就好,事後及時調整情緒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你依然愛他,並不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邊跟孩子道歉一邊辯解和指責孩子。


比如:

媽媽吼你是不對的

但是,因為你怎樣怎樣······


這種其實並不是道歉,而是裹著道歉糖衣的指責。不但不能夠修復關係,還會讓孩子關閉和父母溝通的心門,激起更多的對抗。



修復的過程就是溝通的過程


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會犯錯,父母也有憤怒的時候,同時也能看到父母在如何改變和調整。


教會孩子:犯錯不可怕,犯錯中我們可以去學習;情緒不可怕,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跟情緒共處,學習使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在育兒當中,不要把孩子當成孤立的個體來看,也無需認定某一個因素會對孩子產生絕對的影響,而是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沒有哪一個因素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絕對的唯一的。



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個體化的特徵,和不同的行為表現模式。他們的個體化的特徵和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也會不同。


並不是說你給孩子呈現什麼,他就一定會給你呈現什麼,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因素的影響,最終被加工成什麼樣子,每個孩子都可能不同,我們也沒辦法百分百確定。


這就好比我們提供了麵粉、酵母和糖,最後出來的可能是饅頭、麵包、發糕也有可能是大餅。


所以大可不必相信父母的一句話就把孩子毀了,這些很誇大的恐嚇性的說法。


當然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因為一句話的影響不大,我們就經常的吼孩子,抑制不住情緒,任由情緒洪流傷害我們的親子關係,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親子依戀親子關係,在孩子生命早期非常的重要。我們更希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安全基地,有著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可以擁有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評價而茁壯成長。


改變思路,把自己變成孩子


當你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你的預期時,首先需要轉換思維


孩子的表現肯定與家長的事物主次不同,對於自己的情緒或行為也不能正確的管理,你會發現,某些時刻孩子的行為會讓你感到心煩意亂。


比如:

下班後,你想趕緊做飯吃飯睡覺覺,孩子則想讓你陪他玩遊戲,你滿腦袋都是自己還沒幹完的家務活,可在孩子眼裡只有媽 ,他只是把一天的思念化作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你能陪他片刻······


當孩子看似「不值得愛」的時候,正是最需要我們關愛的時候,他在以合適的需求和感受,尋求我們的幫助。



特別是有了小寶後,我們對大寶的容忍度一再刷新,河東獅吼也可能成為了日常。有時會覺的大寶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對,或者大寶明顯的出現了很多行為倒退


比如:

以前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現在非要媽媽幫忙,或者在餵小寶吃奶哄睡的時候,大寶故意發出聲音,製造「事端」。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河東獅吼估計越只會愈演愈烈,同時事情遠比想像的更加的困難。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時,需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像是你只看到了海面以上的冰山,卻忽略了海面以下隱藏的那部分隱患,這就是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有了小寶後,小寶分享了我們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愛以及來自我們的照護。


在一個孩子眼裡還有什麼比搶走他唯一的媽媽更加的讓他難過,更加的不知所措的呢。


所以他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樣可愛了,也可能不像之前那個乖巧了,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想要和你在一起,想要媽媽多陪他一會,如果這時你能夠理解大寶真實的需求,則不會貿然生氣和發火。


或許你可以平靜的說:

我猜你很生氣,因為家裡有了小寶,你要和小寶分享媽媽,而且他睡覺時還要安靜,你還需要等待著輪到你······這些都讓你覺得很難過對嗎?你覺的難過時可以告訴我,我會永遠理解並幫助你,因為媽媽永遠愛你。


其實很多的時候,你只需要把孩子的感受講出來,孩子都懂都明白,他需要給媽媽和二寶一些時間,他也會更耐心的等待。



我們若希望孩子進步,首先我們要擁有一個好心態,才能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心平氣和,有足夠的耐心。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首要任務,也為孩子樹立了情緒調整的榜樣,供孩子觀察效仿。


即便孩子的表現不盡人意,好心態能夠幫助你有精力探索他們不好的緣由,理性而科學的解決,不單純靠「吼」來解決。


做父母從來都不簡單,我們需要學習很多,認識很多,改變更多。



調低音量,讓安全感回歸


你是孩子的榜樣,要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情緒。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請記得一定要及時補救。


每當你注意到自己開始提高嗓門時----停止、放下、深呼吸


01


停止說話,閉上嘴巴。

02


真正的放下,不予理睬。(除非發生緊實事件)

03

做10次深呼吸。這會讓你遠離爬蟲式的大腦:要麼戰鬥、要麼逃跑、或者僵直式反應,當大腦進入「戰鬥或者逃跑」的模式時,大腦的學習中心就會關閉,這需要我們重新進入理智狀態。

04

提醒自己:我是成年人,此時此刻,我們的所作所為將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05

告訴孩子:「請讓我鎮定下來,然後我們再重新討論,好不好。」

06

提醒自己,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就是一個孩子。他的不當行為只是一個求救信號,希望得到的幫助。我們應該設定限制,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而非恐嚇和控制。


深呼吸,然後選擇愛


養育孩子不是照本宣科,沒有固定的流程可遵循,如果有,那只能是愛。不僅要愛你的孩子,而且要愛小時候的自己,以及現在這個作為父母的你。


如果我們能夠「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他們也就學會了以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



為人父母使得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自己,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照顧自己,滿足孩子和我們自身的需求,時常在內心擁抱那個努力的自己,太累時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


試想一下你不會對一朵還未盛開的鮮花吼叫,你會為它澆水施肥。


沒有完美的大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只有接納和鼓勵,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不吼不叫,是父母一生的修行。願我們都能用一顆平和的心,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中靜待花開,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諮詢師介紹

相關焦點

  • 孩子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家長這樣做比打罵更管用
    ,其實,是有輕重之分的。✦ 0-60度,屬於輕度的情緒波動,例如不耐煩、說話沒好氣等;✦ 60-90度,屬於中度情緒,有比較明顯的生氣,會大喊大叫、扔東西、摔門、挑釁父母等;✦ 90-100度,屬於極度的情緒爆發,往往伴隨著孩子竭斯底裡的尖叫大哭、惡語毒言的詛咒,甚至拳腳相加的行為
  • 不吼孩子當不好母親?聰明媽媽們都這樣做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越大越難管!之前看到孫儷在微博裡「告誡」自己:「當孩子處於「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中時,要支持、鼓勵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要這麼做的根本原因正是因為自己做不到。」她還直言,當了7年的媽之後「嗓門變大了,有穿透力了」,哈哈,這就是她7年來「孜孜不倦」吼孩子練就的一身好武藝啊!
  • 《不急不吼做媽媽》: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媽媽
    徹寶一天天長大,我沒有喊過沒有打過,遇到徹寶辦了錯事,也是不厭其煩地講道理,甚至爺爺奶奶都懷疑我給孩子講道理是否有用。 有了衡寶,徹寶喜歡在衡寶的床上走來走去,為了保護衡寶,我喊了徹寶,數次喊過沒有效果,我甚至也會拍打兩下他屁股,有時候看著徹寶委屈地樣子,自己也很內疚,我也不想當這樣的媽媽,我這個媽媽好像越來越糟糕了。
  • 走出「養育倦怠期」,媽媽這樣做,再也不會「吼孩子」
    ,孩子自然和媽媽也是最親近的,但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場面又是:媽媽歇斯底裡的吼孩子,事後不是自己偷偷抹眼淚就是抱著孩子哭...所以媽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出現身心俱疲的狀況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處在這樣一個比例範圍內的事件。既然不是小概率事件,那媽媽們就應該努力振作起來,積極尋求改變的辦法,幫助自己即使脫離這個困境,同時也為孩子營造更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
  • 吼孩子-反省-吼孩子,6點建議,不做一個焦慮媽媽
    家裡兩個孩子一個人帶,說不吼孩子那是騙人的,每次努力控制住情緒,可是還是忍不住吼孩子。每次知道吼孩子不好,但是情緒上來了,完全不受控制。每次吼完後,又特別後悔、自責,每次都在反省-吼孩子-反省-吼孩子……中進行,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神經質」。不知道各位寶媽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不正常了,神經紊亂了。
  • 《不急不吼做媽媽》:媽媽的情緒管理,做個不嘮叨的媽媽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 會解壓的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比一個新玩具更重要100倍
    仔細觀察,一些媽媽的身體越發消瘦,臉色難堪,眼神裡流露出勞累、疲倦甚至抑鬱。這些媽媽生理上出現了疲勞,精神被情緒化佔據,難再對哭鬧的孩子有耐心的教導,更多了抱怨、發洩,而家庭的其他成員也許會忽視這種情緒的變化。如果這樣的話,媽媽們是時候考慮如何養活自己了。
  • 想讓孩子聽話,父母這樣做,比吼叫的方式更管用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孩子走過來的,回想起當時很討厭爸媽做的事情,一定有爸媽永無止境的嘮叨和說教吧?想想爸媽那些年說過的&34;,&34;這樣的話,腦子裡面就嗡嗡的響。最有效的教育,從來都不是你對著孩子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以最簡練精幹的語句,讓孩子打從心裡記住並接受,從而他才會願意去做。
  • 你越吼,孩子成績越差!學習一下這本書,比你吼一千句還管用!
    最近,很多家長向我反映:孩子成績提不上去,管教還叛逆頂嘴;經常忍不住吼孩子,越吼罵成績越差;嘗試無數提分方法,考試還是一塌糊塗,只能一吼再吼,沒有什麼效果,自己的身體也會越來越差。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滲透性,這樣才是有效的家庭教育。
  • 吼孩子只會害了他,不要做被情緒支配的父母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是通過責罵,恐嚇,不理會等方式,逼迫的孩子去做某件事,那孩子根本不懂做這件事的真正意義,只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情緒,哪怕一次兩次被恐懼支配著完成了一件事,或者改掉了壞毛病,後面其實還是會犯的。
  • 孩子並不知道你愛他,除非你這樣做!--《不急不吼做媽媽》書評
    一、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竟是100分!我相信這樣的場景,在我們媽媽的世界裡,簡直是太常見了。我也想要對女兒溫柔規勸,淳淳教導。但是夢想豐滿,現實總是殘酷。有時我真的是害怕一個憂鬱就讓事態失控到出軌,所以最後總是要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收場。有的時候我甚至在想,媽媽不焦慮是萬萬不可能的。不要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急不吼,做媽媽》則告訴我,重要的是要看到自己的焦慮,承認它才能真正改變它!
  • 90分做不到,沒關係,做個60分媽媽就行
    我想,可能我總是在拿自己和那些90分、100分的媽媽做比較。就拿最近參加的親子英語訓練營來說,輔導員每天都會評比優秀打卡,翻看這些優秀打卡經常讓我無地自容,覺得自己怎麼沒想到這麼好的點子,或者不能引導孩子在各個方面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 總是吼完孩子又自責?化解「死循環」,家長要懂得做「情緒覺察」
    不知道父母是否有這樣的經歷,與孩子說著說著,就突然開始責怪孩子、大聲訓斥孩子。這便是父母忍不住向孩子發火的現象。比如說,在做作業的時候,孩子做了很久的作業,卻還是沒有寫完。父母坐在旁邊看著孩子寫作業,看到孩子一直盯著某一道題目,以為孩子在發呆;或者孩子一直在詢問父母問題。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叫有用
    相信很多家長都這樣吼過孩子,迫切的想讓孩子明白這麼做是不對的,得按照我的方法來,但奈何孩子就是聽不進去,不僅如此這麼一說還會哭鬧不止,著實令人生煩。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不能只是一味地去吼孩子,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負擔,同時還改正不了,這樣其實是無濟於事的,更有甚者還會氣急攻心,動手打孩子,事後又悔恨不已,但事情已經發生。
  • 吼孩子會影響孩子的智力,這樣做比吼100次都有效!
    每次輔導作業後都會這樣想,明天我一定耐心輔導孩子作業,不吼不罵,可是……這樣的場景熟悉嗎?很多家長都有吼孩子的經歷。許多人認為,吼兩句嘛很正常嘛,誰小時候沒有被家長和老師吼過呢,日子不是照樣過嗎?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常被父母吼、被父母罵的孩子的大腦會真的受傷害,而且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記憶會受到影響,你還會再吼孩子嗎?
  • 總吼孩子是一種「病」,被情緒支配,吼真的會變成「刀」毀掉孩子
    有時候,我就是那個忍不住吼孩子的「糟糕」媽媽,尤其是孩子把我的話當耳邊風的時候。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們只能靠「吼」來鎮壓孩子嗎?要知道我們的孩子不僅有Terrible Two,有可怕的青春期,還有8、9歲貓狗嫌的年紀……我們要一直吼下去嗎?關鍵是,吼有用嗎?
  • 孩子遇到事情就愛大吼大叫,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先調整好自己
    ,每次媽媽和他說話的時候,他就總是對媽媽吼叫吵鬧,只要媽媽做的事情不滿足他的心意,不滿足他的心願,就會跟媽媽說自己不高興,當媽媽不搭理他的時候,這個孩子就直接對媽媽怒罵吵鬧,甚至有時候還會拿東西砸媽媽,之所以這個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看到了父親對媽媽的態度非常暴躁,所以孩子學會了,孩子遇到事情大吼大叫,除了以上這種情況之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家長的溺愛。
  • 這樣「吼」孩子,太爽了
    今天解鎖科學吼娃的3種姿勢,分場合,見效果,能補救!情緒上來忍不住,吼完孩子就後悔,很多家長留言「哭訴」:真的忍不住!而且不吼根本不管用!寫作業小動作多、生活裡的磨蹭習慣、做事丟三落四……熊孩子們仿佛是上輩子的仇人,總能製造各種事端激怒你。什麼「愛與自由」「溫柔堅定」,早在你心中被炸得四分五裂,各種咆哮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
  • 哈佛醫學院:被吼的孩子大腦易受傷變形,這樣做比吼10000次有用
    關於如何快速平靜,我曾從專業醫生那裡學到一個心理瞄點法:在我們非常放鬆和愉快的時候,設計一個身體動作,比如用你的右手去掐左手虎口,反覆多次,讓大腦產生習慣,以後每當我們想吼孩子、或者情緒不好的時候,再去做這個動作,這時候心情也會不自覺平復下來。
  • 吼了孩子,你依然是個好媽媽|情緒調節,是媽媽的人生必修課
    文/百變爸媽&34;這樣的場景,估計在多數上學孩子的家庭都很常見,如果孩子再回上兩句:&34;父母的抓狂程度,預計要迅速飆升到最高值。吼完之後,很多父母又開始內疚和自責:為什麼我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再耐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