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此刻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和其他寶媽都有一個相同的經歷:養娃千日,哪能沒有一聲吼?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碰上磨娘精,多好的脾氣也有忍不住的時候,萬一壓不住火,一聲河東獅吼,寶貝直接被嚇哭。隨後娘親更追悔莫及,不知如何挽回。
其實養育孩子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常常在考驗父母的應對能力。每份關係裡的互動都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小摩擦,我們的親子環路也是如此,它不可能一直平地青雲,偶爾來個鵝卵石、小水坑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如果出現摩擦裂痕並不可怕,及時修復就好,事後及時調整情緒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你依然愛他,並不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邊跟孩子道歉一邊辯解和指責孩子。
比如:
媽媽吼你是不對的
但是,因為你怎樣怎樣······
這種其實並不是道歉,而是裹著道歉糖衣的指責。不但不能夠修復關係,還會讓孩子關閉和父母溝通的心門,激起更多的對抗。
修復的過程就是溝通的過程
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會犯錯,父母也有憤怒的時候,同時也能看到父母在如何改變和調整。
教會孩子:犯錯不可怕,犯錯中我們可以去學習;情緒不可怕,每個人都有情緒,我們跟情緒共處,學習使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在育兒當中,不要把孩子當成孤立的個體來看,也無需認定某一個因素會對孩子產生絕對的影響,而是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沒有哪一個因素對於孩子的影響是絕對的唯一的。
孩子並不是一張白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特有的個體化的特徵,和不同的行為表現模式。他們的個體化的特徵和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結果也會不同。
並不是說你給孩子呈現什麼,他就一定會給你呈現什麼,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因素的影響,最終被加工成什麼樣子,每個孩子都可能不同,我們也沒辦法百分百確定。
這就好比我們提供了麵粉、酵母和糖,最後出來的可能是饅頭、麵包、發糕也有可能是大餅。
所以大可不必相信父母的一句話就把孩子毀了,這些很誇大的恐嚇性的說法。
當然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因為一句話的影響不大,我們就經常的吼孩子,抑制不住情緒,任由情緒洪流傷害我們的親子關係,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親子依戀親子關係,在孩子生命早期非常的重要。我們更希望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安全基地,有著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可以擁有良好的自信和自我評價而茁壯成長。
改變思路,把自己變成孩子
當你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不符合你的預期時,首先需要轉換思維。
孩子的表現肯定與家長的事物主次不同,對於自己的情緒或行為也不能正確的管理,你會發現,某些時刻孩子的行為會讓你感到心煩意亂。
比如:
下班後,你想趕緊做飯吃飯睡覺覺,孩子則想讓你陪他玩遊戲,你滿腦袋都是自己還沒幹完的家務活,可在孩子眼裡只有媽 ,他只是把一天的思念化作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你能陪他片刻······
當孩子看似「不值得愛」的時候,正是最需要我們關愛的時候,他在以合適的需求和感受,尋求我們的幫助。
特別是有了小寶後,我們對大寶的容忍度一再刷新,河東獅吼也可能成為了日常。有時會覺的大寶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對,或者大寶明顯的出現了很多行為倒退。
比如:
以前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飯,現在非要媽媽幫忙,或者在餵小寶吃奶哄睡的時候,大寶故意發出聲音,製造「事端」。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河東獅吼估計越只會愈演愈烈,同時事情遠比想像的更加的困難。
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些行為時,需要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像是你只看到了海面以上的冰山,卻忽略了海面以下隱藏的那部分隱患,這就是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有了小寶後,小寶分享了我們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的愛以及來自我們的照護。
在一個孩子眼裡還有什麼比搶走他唯一的媽媽更加的讓他難過,更加的不知所措的呢。
所以他可能不再像之前那樣可愛了,也可能不像之前那個乖巧了,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想要和你在一起,想要媽媽多陪他一會,如果這時你能夠理解大寶真實的需求,則不會貿然生氣和發火。
或許你可以平靜的說:
我猜你很生氣,因為家裡有了小寶,你要和小寶分享媽媽,而且他睡覺時還要安靜,你還需要等待著輪到你······這些都讓你覺得很難過對嗎?你覺的難過時可以告訴我,我會永遠理解並幫助你,因為媽媽永遠愛你。
其實很多的時候,你只需要把孩子的感受講出來,孩子都懂都明白,他需要給媽媽和二寶一些時間,他也會更耐心的等待。
我們若希望孩子進步,首先我們要擁有一個好心態,才能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心平氣和,有足夠的耐心。這是我們作為父母的首要任務,也為孩子樹立了情緒調整的榜樣,供孩子觀察效仿。
即便孩子的表現不盡人意,好心態能夠幫助你有精力探索他們不好的緣由,理性而科學的解決,不單純靠「吼」來解決。
做父母從來都不簡單,我們需要學習很多,認識很多,改變更多。
調低音量,讓安全感回歸
你是孩子的榜樣,要以負責任的方式管理情緒。如果我們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請記得一定要及時補救。
每當你注意到自己開始提高嗓門時----停止、放下、深呼吸。
01
停止說話,閉上嘴巴。
02
真正的放下,不予理睬。(除非發生緊實事件)
03
做10次深呼吸。這會讓你遠離爬蟲式的大腦:要麼戰鬥、要麼逃跑、或者僵直式反應,當大腦進入「戰鬥或者逃跑」的模式時,大腦的學習中心就會關閉,這需要我們重新進入理智狀態。
04
提醒自己:我是成年人,此時此刻,我們的所作所為將會成為孩子效仿的對象。
05
告訴孩子:「請讓我鎮定下來,然後我們再重新討論,好不好。」
06
提醒自己,孩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就是一個孩子。他的不當行為只是一個求救信號,希望得到的幫助。我們應該設定限制,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而非恐嚇和控制。
深呼吸,然後選擇愛
養育孩子不是照本宣科,沒有固定的流程可遵循,如果有,那只能是愛。不僅要愛你的孩子,而且要愛小時候的自己,以及現在這個作為父母的你。
如果我們能夠「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他們也就學會了以健康的方式來處理情緒。
為人父母使得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在教育自己,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照顧自己,滿足孩子和我們自身的需求,時常在內心擁抱那個努力的自己,太累時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
試想一下你不會對一朵還未盛開的鮮花吼叫,你會為它澆水施肥。
沒有完美的大人,更沒有完美的孩子。只有接納和鼓勵,才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不吼不叫,是父母一生的修行。願我們都能用一顆平和的心,讓孩子在潤物細無聲中靜待花開,願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諮詢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