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了孩子,你依然是個好媽媽|情緒調節,是媽媽的人生必修課

2020-08-28 百變爸媽

前言:物質條件好了,人們開始關注精神層面,尤其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的發展,也讓信息流動速度加快。於是,關於家庭教育的各種信息,紛至杳來,其中不乏觀點單一且泛泛而談,除了販賣焦慮,增加父母心理負擔,再無他用。吼孩子是對是錯,不能絕對化的概括,本文從多角度看待&34;現象,及應對方法。


文/百變爸媽


&34;這樣的場景,估計在多數上學孩子的家庭都很常見,如果孩子再回上兩句:&34;父母的抓狂程度,預計要迅速飆升到最高值。

吼完之後,很多父母又開始內疚和自責:為什麼我要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再耐心一點?為什麼……以致於網絡上對於遠交近攻這一外交策略都有了新的解讀: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遠遠的看著還能交流,一旦距離近了,就忍不住想要進行&34;。其實,我想對你說:&34;

吼孩子原因大總結

忍不住吼孩子,一般來說,孩子不聽話是主要的誘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原因要考慮,不能單一的歸結為孩子&34;

1、 身體優勢

從體型上來說,父母要比孩子更高大,那麼更容易在孩子&34;的時候,利用高分貝音量,提醒對方注意。或者換個角度看:你敢對你身材比你高大,強壯的人大聲&34;嗎?多數人,是不敢的,因為一旦對方失控,可能會對我們造成身體傷害。

2、 思維優勢

父母的經驗和學識,肯定要優於孩子,尤其是小學階段,所以當孩子出現困難,我們會用自己的思維來判斷孩子的&34;。這是把孩子成人化的表現,沒有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所以,你認為簡單的題,簡單的事,也許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像你想像的那麼簡單。

3、 情緒外延

家是每個人的心裡勢力範圍,什麼意思呢?是指每個人在家裡的時候感覺這個環境、這個面積範圍內,自己是可以控制的,是我說了算的地方。所以,當你遭受到來自於工作、同事、愛人等多方面的不順心,容易把自己的情緒外延到孩子身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相對更弱小,我們的控制感更足。

4、 代際傳遞

有研究表明:兒童時遭受過語言暴力或體罰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麼讓多數父母感到內疚,卻又無限循環的重要原因之一。

5、 控制欲強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聽話意味著要絕對的服從,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容易被父母認為是&34;的表現。

即使你沒忍住吼了孩子,也不必特別因此特別內疚。多數觀點都在&34;父母,把父母超能化看待,而忽略了父母自己也是&34;,也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懼等情緒。一個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可以把心理資源理解為蓄水池裡的水。

蓄水池的容量是有限的,當其他事情需要調配、使用了心理資源,且又沒有及時輸入,此時的水池的水,是少量的,或已經使用完。當再次需要使用到這些資源,出現了資源匱乏,沒有資源可以調配、使用。

舉個例子:今天工作較不順利,因為非自身原因出現了各種問題,難以處理,因此受到上司的責難,自己也感到很委屈。這一天,自己會調動大量的心理資源來應對自己的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當回到家後,發現熊孩子上竄下跳的,作業還沒完成。你的情緒找到了一個很好的&34;,這一天的委屈和不滿,在此刻傾瀉而出。


減少吼孩子的應對辦法


1、 尊重孩子

孩子從2歲開始,進入到社會化的過程,這時候孩子開始會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是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強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情。

其次,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有些事情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困難的,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學習階段。例如:吃飯灑到桌子上;拿東西拿不穩;對於作業的一些題目不會做、不理解等。父母應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這些事,是否超出了孩子當下的能力。

2、 阻斷代際傳遞

對於習慣性吼孩子的父母,多數是兒時也經常被這樣對待,自己能意識到這一點之後,要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改變慣有的行為模式。

3、讓別人來監督自己

可以和孩子約定,當你預見到媽媽(爸爸)要發火時,可以大喊:&34;。或者,讓另一半監督自己,也可以是提前約定好暗語來提醒自己。

4、回家前放空自己

在單位遭受的種種不順和負性情緒,不要帶回家。因為從你踏入家門的那刻起,你不再是員工、上司、老闆等社會角色,你即將扮演妻子、丈夫、媽媽、爸爸等家庭角色。拍拍自己的胸口,輕輕對自己說:「xx你到家了,從現在起,你將是xx的媽媽(爸爸)」

Q:家裡有熊孩子,實在是不省心,忍不住吼了孩子,自己又開始後悔,很內疚。

A:吼了,就吼了吧,不必特別內疚。不能否認,有些孩子就是天生的典型外向型特質,他們喜歡運動,坐不下來,所以,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現的不那麼乖巧。

事後,可以主動和孩子道歉:&34;道歉時,要傳遞三個信息,一是告訴孩子&34;;二是告訴孩子,你的期望,你希望他怎樣做;三是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是什麼。

結語:在孩子十幾年的成長曆程中,真正能做到不吼不叫的父母為數不多,吼了孩子也不必自責內疚。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讓孩子能夠去感知別人情緒的機會,增加適應性。多數被吼的孩子,也是因為不能及時發現父母的情緒失控前兆,不斷的挑戰父母底線。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必要非要求自己做一個&34;的媽媽(爸爸)。


懂點心理學,生活更美好


延伸閱讀: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太好了!看看這位媽媽如何扭轉吼孩子的脾氣!
    曾經在網絡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不教育孩子,母慈子孝,一教育孩子,總逃不過雞飛狗跳。這也成為了很多媽媽教育孩子的問題。有多少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吼孩子,又有多少媽媽,在吼過孩子之後,又後悔莫及。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好媽媽,她是如何扭轉吼孩子的脾氣的。
  • 《不急不吼做媽媽》:媽媽的情緒管理,做個不嘮叨的媽媽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 好媽媽不吼不叫,溫柔媽媽孩子最喜歡
    作為孩子的一面鏡子,媽媽經常朝著孩子大吼大叫,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深受影響,慢慢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衝動,易怒,暴躁,缺乏耐心,變成一個情緒控制能力極差的人,甚至控制不住情緒。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想以大吼大叫的方式解決問題。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溫柔而堅定的樣子可真美
    有好也有壞,而急和吼是很多媽媽經常性會下意識做出的行為。是屬於情緒中的負面情緒,一旦將這種負面情緒長久的傳達給我們的孩子,將會對我們的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甚至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的人生。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而如何做到不急不吼的做媽媽,就顯得尤其重要了,這也是我最初對這本書感興趣的原因。
  • 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01、當小孩進入小學以後,輔導作業成了媽媽們每天的必修課。「」寫個作業,咋那麼多事兒呢?「」怎麼那麼笨,這樣都出錯?「吼完之後,又內疚,第二天輔導作業繼續上演……這樣惡性循環不僅傷害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近日,一位西安9歲的女孩,因為寫不完作文而跳樓自殺。女孩在遺書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 剛剛吼了娃 我還是好媽媽嗎?
    「剛剛吼了娃,我還是好媽媽嗎?」相信很多媽媽都有過這個念頭。奇葩媽媽想要告訴你,你當然是好媽媽!能夠點開這段聲音,就說明你一定是位好媽媽!帶娃是一條艱辛無比的路。在「溫婉」和「撒潑」兩個人設當中,誰都希望自己是「溫婉」的那一個。可是,一邊是無限需求的娃,一邊是不中用的老公,再加上生活中各種複雜的關係,比如說:上下級關係、同事關係、婆媳關係、朋友關係。
  • 教育好孩子,從媽媽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很多媽媽在面對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寶貝時甚是沒轍,習慣了大吼大叫~儘管事後小有後悔,但當時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不吼不叫。媽媽即是孩子的朋友又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他的指路人,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先從自己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 吼孩子-反省-吼孩子,6點建議,不做一個焦慮媽媽
    家裡兩個孩子一個人帶,說不吼孩子那是騙人的,每次努力控制住情緒,可是還是忍不住吼孩子。每次知道吼孩子不好,但是情緒上來了,完全不受控制。每次吼完後,又特別後悔、自責,每次都在反省-吼孩子-反省-吼孩子……中進行,很多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神經質」。不知道各位寶媽有沒有這樣的情況,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不正常了,神經紊亂了。
  • 忍不住吼娃,是媽媽自身的能量不夠了,從中醫角度給你4點建議吧
    「其他幾個媽媽開始勸說:「沒事的,我也經常吼。」「沒事的,你事後跟她解釋一下,說這不是你的錯,是媽媽的情緒問題。」「沒事的,孩子嘛,過不了一會兒就忘記了。」小麥的媽媽依然很自責:「我幾乎都不吼孩子的,我想給她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但是我今天實在太崩潰了。
  •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既然孩子都不喜歡嘮叨,那麼,愛嘮叨媽媽絕對不是好媽媽。所以,你要想做個好媽媽,一定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你想管,但卻總是管不住的自己的嘴巴,不妨讀一下《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山崎房一指出,媽媽是給孩子天資定格的人,媽媽的言語能決定孩子的好與壞。而媽媽的嘮叨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或讓他產生不良情緒等。 (1)媽媽喋喋不休,會影響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孩子是通過媽媽的評價,來認識自我的。可以說,媽媽對孩子的肯定,會讓他慢慢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比如,媽媽經常說「你是個好孩子」!
  • 不急不吼,教你如何做個溫柔的媽媽
    孩子之所以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還有很多不足、不懂之處,有待後天的學習。在這一過程中犯錯是再正常不過的,作為媽媽,應該是個胸襟寬廣的欣賞家,而不是打著強烈批判精神幌子,心態不正的批評家,總愛以「為孩子好」為由,不停地嘮叨。冰心也說過,「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與選擇。」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孩子的前途就在媽媽的嘴裡,你做對了嗎?
    ,並結合大量實例教你如何不急不吼做媽媽!不少媽媽都像這個媽媽一樣,不管孩子做的好不好,最後都是打擊,家長以為只有打擊孩子才能努力,殊不知,這樣卻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2、母性期沒有及時切換到女性期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作者山崎房一提到一個科學概念:伴隨著生育,女性會在女性和母性期進行切換。
  • 做一個90分情緒的媽媽,這樣做比吼孩子更管用100倍
    如果出現摩擦裂痕並不可怕,及時修復就好,事後及時調整情緒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你依然愛他,並不會影響我們與孩子的親子關係比如:媽媽吼你是不對的但是,因為你怎樣怎樣······當然我們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因為一句話的影響不大,我們就經常的吼孩子,抑制不住情緒,任由情緒洪流傷害我們的親子關係,最終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 經常被媽媽大吼的孩子,和從沒被媽媽吼過的孩子,10年後差距明顯
    有一次黎黎邀請我去她們家吃晚飯,下班之後我們倆打車往她們家走,到家之後,她的媽媽在家,熱情地跟我打招呼,還去冰箱裡給我拿飲料,人很熱情。但是她對待黎黎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我坐了一會,黎黎媽開始吼黎黎,說她太邋遢,穿完的拖鞋不放回原位,抱怨了好一會。
  • 媽媽應該先對自己好,你好孩子才會好
    不可以情緒崩潰,不能打罵孩子,不能吼孩子;餵養不好是媽媽的責任,孩子身體不好、膽小怕生、不夠聰明乖巧是媽媽的教育不到位;婆媳關係處理不好是媽媽的問題,全職媽媽要打掃衛生、做飯等,職場媽媽要應付自己的工作做好平衡。
  • 你知道為什麼,被媽媽吼哭的孩子,還要伸手找媽媽抱嗎?
    每一個當媽媽的一定很熟悉,這樣的一個場景。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是不聽話的時候,我們都會把孩子吼哭。但是他們一人伸著手喊著要媽媽抱。而且更肯定的是寶寶讓媽媽抱,不是讓爺爺奶奶抱,更不是讓他的爸爸抱。每到這個場面,媽媽總是又生氣又心疼,抱吧,怕孩子不長記性,不抱吧,看到他那可憐的樣子,又覺得心裡很難過。
  • 媽媽太「狂躁」教不出好孩子,這樣的媽媽,孩子最喜歡
    ,而媽媽經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你看看同樣是一個媽媽生的,姐姐學習有多好,你也不和姐姐請教一下。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媽媽,都具有著無法治癒的"狂躁症",尤其是面對著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時,情緒會瞬間暴躁起來,這已經成為了媽媽身上的通病。
  • 孩子被吼後,為什麼會轉身就和媽媽要抱抱?真相讓人心酸
    周娜的情緒一下子爆發了,衝著女兒大吼起來,「你怎麼這麼笨啊?我都講了幾次了,你還要做錯。」女兒聽媽媽講完題,轉身和她抱了抱,又親了親媽媽的臉。 周娜覺得很欣慰,雖然自己吼了女兒,但女兒沒有記仇,還是很愛自己這個媽媽。 不少媽媽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在給孩子輔導功課時,講過很多次的題,孩子還是不會做。媽媽的情緒就會忍不住爆發,繼而衝著孩子大吼大叫,這種嚴重失控的場面,也會嚇到孩子。
  • 經常被媽媽吼,和很少被媽媽吼,兩種孩子差距很大
    這種情況下一個經常吼孩子的家長,和從來不吼孩子的家長,就明顯站在了對立面,一方認為孩子一定要足夠嚴厲的教育,這樣長大才能成人;但是還有一邊則認為對孩子不能夠用非打即罵的方式,因為孩子也是人,一定要完全顧及他們的自尊心。這兩種情況到底應該聽從哪一方的呢?事實上應該將兩種孩子放在一起做比較,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差距到底在哪裡。
  • 孩子遇到事情就愛大吼大叫,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先調整好自己
    前言:每個父母,最大願望就是讓自家寶寶能夠更加優秀,我們在培養孩子時,每個大家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難免會遇到有些寶寶不懂得體恤大人的辛苦,往往會和家長反著幹,遇到這樣的孩子,你會發現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喜歡大吼大叫,如果你的孩子也喜歡吼叫吵鬧,那可能你要考慮一下你自己了,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溺愛,而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