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總是容易被貼上「嘮叨」的標籤。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作者山崎房一是育兒界的先驅者。山崎房一1926年出生於山口縣。1949 年參加MRA( 道德重整運動),隨後赴英國倫敦留學。1972年創立陽光學院。1982 年創立新家庭教育協會,就任理事長。
曾開設「爸爸心理學講座」和「媽媽心理學講座」。其中「媽媽心理學講座」還被東京電視臺、朝日電視臺等日本知名電視臺報導,一度成為熱門話題。1991年3月,曾在日本五大全國性報紙的頭版刊載意見廣告,收到了全國25000多名熱心讀者的來信和來電,引起了強烈反響。著有《日本媽媽的正能量親密教養課》《我心放鬆》《越是表揚孩子越能茁壯成長》《一本讓心情舒暢安閒的書》等。
1.孩子不重視媽媽的話。
嘮嘮叨叨,話說很多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的話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左耳進右耳出」的習慣,還覺得媽媽說的話都是老生常談,根本不用聽。
2.媽媽嘮叨,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3.媽媽總是嘮叨孩子的缺點,讓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4.嘮叨多了,還容易引起家庭的進一步矛盾和紛爭。
1.嘮叨是因為關心
俗話說,關心則亂。
因為關心,所以會在天冷的時候讓孩子多穿衣,穿秋褲。
因為關心,所以父母希望能阻止孩子去危險的地方,做危險的事。雖然這些在孩子看來可能「魅力無窮」。
因為關心,父母會在重要的考試,重要的會面出門前,一遍遍提醒孩子要帶的東西。
如果只是路人,沒有人會關心,沒有人會嘮叨。
2.沒有得到反饋,所以怕對方沒聽到,不斷重複
還有一個不斷嘮叨的原因,是父母說的話沒有得到回應。
所以父母擔心孩子是沒有聽到,沒有聽清,沒有聽懂,才一遍一遍重複。
3.對對方沒信心
嘮叨不已,還可能是因為父母害怕孩子出錯。想儘可能把所有孩子會遇到的容易出錯的地方都「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
1.讓自己接受自己
行動的改變,一定要源於觀念的轉變。
因而媽媽要想不嘮叨,單純依靠「忍耐」是不能長久的。
更徹底的方法,是媽媽自己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媽媽也會有疲倦,心情不好,犯錯的時候。接受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在情緒低谷時候吼了孩子,可以及時跟孩子道歉。並且在心情平靜的時候,給自己想個解決方法。
比如坦誠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要去別的屋子自己呆一會之類的,避免情緒失控。
2.讓自己接受孩子
媽媽的任務,是要儘可能讓孩子發現發揚自己的閃光點。而不是總盯著自己的缺點,變成畏手畏腳不敢嘗試的孩子。
要變得不嘮叨,媽媽自己要先轉變觀念。媽媽要讓自己接受孩子。孩子的不同和不完美都是孩子的一部分。
有時候千叮嚀萬囑咐,不如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次。
即使孩子出錯了,也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問題,找原因,反思再行動的方法。
3.和諧關係,看到家人的好處,感恩
幾乎所有我看過的育兒書中,良好的家庭教育都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係。
孩子天生敏感。
父母關係緊張的時候,即使所有人什麼都不說,還假裝對孩子平和,孩子依然能有所察覺。
關心孩子的初衷不錯,但是用錯了方法,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容易讓家庭的氛圍因為嘮叨,吼叫而異常緊張。
美國著名育兒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她的著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提出,要想育兒有效,一定要遵從育兒中的「三角凳理論」。
即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合理預期和父母自我需求,自己狀態要統一。
父母的情緒管理就屬於父母自我需求。只有父母自己在好的狀態好的情緒下,育兒才會既有效又有益。
因而擺脫嘮叨,及時調整不良情緒,是為了父母自己,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從現在開始,每天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讓自己接受孩子,接受自己,熱愛感恩家人,做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難,也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