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做媽媽》:媽媽的情緒管理,做個不嘮叨的媽媽

2020-08-22 八月雨霽



媽媽總是容易被貼上「嘮叨」的標籤。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作者山崎房一是育兒界的先驅者。山崎房一1926年出生於山口縣。1949 年參加MRA( 道德重整運動),隨後赴英國倫敦留學。1972年創立陽光學院。1982 年創立新家庭教育協會,就任理事長。

曾開設「爸爸心理學講座」和「媽媽心理學講座」。其中「媽媽心理學講座」還被東京電視臺、朝日電視臺等日本知名電視臺報導,一度成為熱門話題。1991年3月,曾在日本五大全國性報紙的頭版刊載意見廣告,收到了全國25000多名熱心讀者的來信和來電,引起了強烈反響。著有《日本媽媽的正能量親密教養課》《我心放鬆》《越是表揚孩子越能茁壯成長》《一本讓心情舒暢安閒的書》等。


做個嘮叨的媽媽真的不好,因為:

1.孩子不重視媽媽的話。

嘮嘮叨叨,話說很多遍,會讓孩子覺得媽媽的話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左耳進右耳出」的習慣,還覺得媽媽說的話都是老生常談,根本不用聽。

2.媽媽嘮叨,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3.媽媽總是嘮叨孩子的缺點,讓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不足。

4.嘮叨多了,還容易引起家庭的進一步矛盾和紛爭。


既然沒有人喜歡嘮叨,那為什麼還是有人整天嘮叨?

1.嘮叨是因為關心

俗話說,關心則亂。

因為關心,所以會在天冷的時候讓孩子多穿衣,穿秋褲。

因為關心,所以父母希望能阻止孩子去危險的地方,做危險的事。雖然這些在孩子看來可能「魅力無窮」。

因為關心,父母會在重要的考試,重要的會面出門前,一遍遍提醒孩子要帶的東西。

如果只是路人,沒有人會關心,沒有人會嘮叨。

2.沒有得到反饋,所以怕對方沒聽到,不斷重複

還有一個不斷嘮叨的原因,是父母說的話沒有得到回應。

所以父母擔心孩子是沒有聽到,沒有聽清,沒有聽懂,才一遍一遍重複。

3.對對方沒信心

嘮叨不已,還可能是因為父母害怕孩子出錯。想儘可能把所有孩子會遇到的容易出錯的地方都「提前」告訴孩子,讓孩子少走彎路。


如何不嘮叨

1.讓自己接受自己

行動的改變,一定要源於觀念的轉變。

因而媽媽要想不嘮叨,單純依靠「忍耐」是不能長久的。

更徹底的方法,是媽媽自己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媽媽也會有疲倦,心情不好,犯錯的時候。接受這些負面情緒,如果在情緒低谷時候吼了孩子,可以及時跟孩子道歉。並且在心情平靜的時候,給自己想個解決方法。

比如坦誠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情不好,要去別的屋子自己呆一會之類的,避免情緒失控。

2.讓自己接受孩子

  • 孩子的個性不同,脾氣秉性不同。孩子有缺點,但是也有閃光點。

媽媽的任務,是要儘可能讓孩子發現發揚自己的閃光點。而不是總盯著自己的缺點,變成畏手畏腳不敢嘗試的孩子。

要變得不嘮叨,媽媽自己要先轉變觀念。媽媽要讓自己接受孩子。孩子的不同和不完美都是孩子的一部分。

  • 讓孩子有機會去試錯

有時候千叮嚀萬囑咐,不如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一次。

即使孩子出錯了,也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分析問題,找原因,反思再行動的方法。

3.和諧關係,看到家人的好處,感恩

幾乎所有我看過的育兒書中,良好的家庭教育都離不開和諧的家庭關係。

孩子天生敏感。

父母關係緊張的時候,即使所有人什麼都不說,還假裝對孩子平和,孩子依然能有所察覺。

關心孩子的初衷不錯,但是用錯了方法,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容易讓家庭的氛圍因為嘮叨,吼叫而異常緊張。


美國著名育兒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她的著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提出,要想育兒有效,一定要遵從育兒中的「三角凳理論」

即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合理預期和父母自我需求,自己狀態要統一。


父母的情緒管理就屬於父母自我需求。只有父母自己在好的狀態好的情緒下,育兒才會既有效又有益。

因而擺脫嘮叨,及時調整不良情緒,是為了父母自己,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從現在開始,每天給自己定一個目標,讓自己接受孩子,接受自己,熱愛感恩家人,做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難,也不難。

相關焦點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停止嘮叨,媽媽要學會的幾招
    同樣喋喋不休的場景轉換,在家裡,媽媽也像唐僧般喋喋不休:「作業做完了嗎?」「這道題講了很多次,你怎麼還不會?」「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要遲到了!」「多穿件衣服!」孩子受得了嗎?那麼,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呢?如何控制焦慮急躁的情緒?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最近我看了《不急不吼做媽媽》,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等孩子過了6歲,媽媽再喋喋不休地嘮叨孩子,他往往會開始反感,再大一點,孩子就會反抗。既然孩子都不喜歡嘮叨,那麼,愛嘮叨媽媽絕對不是好媽媽。所以,你要想做個好媽媽,一定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你想管,但卻總是管不住的自己的嘴巴,不妨讀一下《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停止嘮叨,媽媽要學會的幾招
    同樣喋喋不休的場景轉換,在家裡,媽媽也像唐僧般喋喋不休:「作業做完了嗎?」「這道題講了很多次,你怎麼還不會?」「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要遲到了!」「多穿件衣服!」孩子受得了嗎?那麼,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呢?如何控制焦慮急躁的情緒?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 《不急不吼做媽媽》: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媽媽
    當孩子玩了一身土回來,我們難免嘮叨;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也會不自禁的多說幾句;當老大又推搡老二,我們又少不了訓斥幾句。父母愛孩子是肯定的,尤其是承擔主要育兒責任的媽媽,負責吃喝拉撒所有日常活動,卻因焦躁易怒愛嘮叨不被理解。 有了徹寶的時候,我看了很多育兒書,也是秉持親密育兒的理念,堅持讓寶貝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孩子的前途就在媽媽的嘴裡,你做對了嗎?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在多年來的教育經驗中發現媽媽焦慮易怒的深層原因,結合開辦「媽媽心理學講座」的授課心得結集成一本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在《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中,作者山崎房一引導媽媽緩解焦慮、發現嘮叨易怒的深層動機、從根本上扭轉情緒失控的育兒局面
  • 不急不吼,教你如何做個溫柔的媽媽
    「如果我變成媽媽嘮叨的那樣我就不再是我自己只會變成無線操控的木偶……」————————摘自《不急不吼做媽媽》一書我最近看到一本書,《不急不吼做媽媽》,看完不禁感嘆,要是能早十幾年看到這本書,對於女兒的教育我一定能做得更好一些。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孩子的心聲:媽媽,你溫柔而堅定的樣子可真美
    如何有效的處理好情緒,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不得不正視的一個存在。2在我看過的育兒書籍中,有一本叫做《不急不吼做媽媽》的育兒書籍,我反覆看過幾次,受益匪淺。選擇這本書的理由非常簡單:人的情緒是有兩面性的。
  • 《不急不吼做媽媽》:有一種炫耀叫做,「我的媽媽很溫柔」
    在初為人母時,每一個媽媽都想成為一個好媽媽,大家都想成為好媽媽時,便有人開始焦慮了。在《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中,這樣說道:「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的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 擺脫嘮叨,做個溫柔而堅定的媽媽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 喋喋不休的背後是母性本能,《不急不吼做媽媽》也能教出優秀孩子
    媽媽們為什麼會對孩子喋喋不休?她們總是喜歡提醒孩子,說一大堆的大道理,重複又重複,孩子一旦不聽或不配合就大發脾氣,繼而否定指責孩子?這些狀況相信會是新手媽媽們的常態呈現。而《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恰恰能夠幫助媽媽們解答這些方面的問題。作者為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將多年來的教育經驗以及開辦「媽媽心理學講座」的授課心得結集成此書。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結果在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我驚訝的發現,百分之九十五的家長深受不和諧的親子關係困擾。有位家長說了句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教的好不好,我真的不知道。只能不斷的磨合,但其實,我也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係。
  • 孩子並不知道你愛他,除非你這樣做!--《不急不吼做媽媽》書評
    上面這張圖左面的目錄,來自中國育兒專家集體寫成的《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些專家裡,有的是「倆娃以後,精彩依舊」的神氣辣媽;有的是實戰派親子教育講師;也有兒童時間管理專家等等。總之看看封面,就有好多厲害的角色。右邊的目錄是來自一本日本育兒專家寫的《不急不吼,做媽媽》。看看目錄似乎也很牛逼,介紹說日本超人氣暢銷書,24年內重印多達137次。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學會這6招!放棄喋喋不休,做溫柔好媽媽
    日本著名的育兒專家山崎房一針對這一情況,著作了《不急不吼做媽媽》一書,比如:我們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如果時常在他們旁邊嘮叨,或時不時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反抗心理,會將他逼到惶惶不安之中,會變得焦慮不安以至於不能專心致志。焦慮不安的表現是一種身處此地感到危險時所發出的求救信號(SOS),在這種情況下,人根本做不到專心致志。
  • 《不急不吼做媽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是親子關係和諧的法寶
    前些日子,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媽媽因為看兒子寫作業,被氣到跳河,被民警救上來後,還大聲泣訴,「不要救我,讓我去死吧」。面對孩子的叛逆、頂撞、不服氣等言行,如何與孩子和睦相處,成了困擾許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那麼怎樣改善這種關係呢?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的《不急不吼做媽媽》一書,在日本暢銷24年,重印多達137次,幾乎每位日本媽媽人手一冊。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媽媽急得只想吼,怎麼治?
    有位媽媽告訴我,她家孩子現在在讀小學,上課老喜歡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她因為這個很著急,有時候她看見孩子還在那兒發呆恍惚,氣就不打一處出,急得直想吼。但是發現越吼越沒有效果。焦灼的媽媽想問,面對這樣的情況自己該怎麼辦?
  • 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快點去做,磨蹭啥?「」寫個作業,咋那麼多事兒呢?「」怎麼那麼笨,這樣都出錯?「吼完之後,又內疚,第二天輔導作業繼續上演……這樣惡性循環不僅傷害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近日,一位西安9歲的女孩,因為寫不完作文而跳樓自殺。女孩在遺書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 學會情緒管理,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
    我犯錯誤了,衝著兒子一番訓斥,大吼大叫。看著孩子委屈的哭泣,心疼的不得了,非常自責。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給兒子道歉,兒子竟然一邊眼裡含淚一邊和我說:「不怪媽媽,是我做的不好,是我太磨嘰。」之後他要在家裡吃早飯,要蒸雞蛋羹,我做好之後他吃飯磨磨唧唧,不好好換衣服。被我多番訓斥之後,孩子爸爸也急了,衝兒子怒吼一番,兒子嚎啕大哭。
  • 學情緒管理做不吼不叫的媽媽孩子學習更輕鬆
    ✍對情緒的理解1、情緒的重要性情緒是生命的原動力,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靠著這樣的原動力去推動他,無論是好的事情還是壞的事情,都有一種情緒在推動他。情緒是心靈的語言,是靈魂的語言,是內在機制自動化的反應。3、情緒背後的禮物應該→掌控別人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個願望→沒有實現前15秒是情緒,15秒後是大腦的演繹,使人痛苦不堪,擔心就是詛咒。
  • 媽媽的情緒管理,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常聽到媽媽說:「我覺得自己的不是一個好媽媽,我知道對孩子用吼的不好,打孩子更不對,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做的事說的話真的讓我當時忍不了。現在孩子既怕我,又愛和我對著幹。我又急又氣,又怪自己以前沒做好。」這位媽媽的情況我感同身受。媽媽們總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忍不住發脾氣,然後又後悔不已。
  • 做「不吼不叫」的媽媽怎麼那麼難!做到這4點,你就不再糾結了
    很多媽媽很苦惱:孩子一不聽話,我就忍不住要吼了,吼完了就後悔。下次同樣情況又繼續發生,重倒覆轍,有時候迷失了自己,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做媽媽了。記得樊登老師說過一句話:要讓一個媽媽變得焦慮很簡單,給她兩樣東西就好「一段婚姻,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