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專家: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候,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2020-08-26 童媽育兒記

01、

當小孩進入小學以後,輔導作業成了媽媽們每天的必修課。本想著孩子上小學後,懂事很多,卻發現更操心了:

  • a、每天寫作業都磨磨蹭蹭,三催四催都為所動,看電視、玩遊戲、找小夥伴玩就十分積極;
  • b、一開始寫作業,是要喝水,就是要尿尿,要不就是肚子餓……
  • c、一檢查作業,竟然發現連照抄都出錯,錯了還不肯認真修改過來……

面對這些情況,老母親念叨著「親生的「」親生的「,還是忍不住大吼大叫起來

「作業做完了嗎?快點去做,磨蹭啥?「」寫個作業,咋那麼多事兒呢?「」怎麼那麼笨,這樣都出錯?「

吼完之後,又內疚,第二天輔導作業繼續上演……這樣惡性循環不僅傷害親子關係,還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近日,一位西安9歲的女孩,因為寫不完作文而跳樓自殺。女孩在遺書留下兩句話: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行?媽媽,對不起,這是我的決定。

這新聞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為什麼一次不能完成的作業就把孩子擊倒了呢?真的只是現在孩子心理太脆弱了嗎?本該無憂無慮的求知的年紀,為什麼孩子卻壓力重重,總是自我否定呢?

日本著名的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的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點出輔導作業時候,媽媽總是吼叫對孩子的危害,以及深度剖析了媽媽和孩子心理狀態,挖掘媽媽容易情緒化的根源,通過大量的案例引導媽媽如何做到不急不吼。

書中,有一個案例讓我十分驚訝:

兒子成績很不錯,連老師都打包票上心儀的初中沒問題,然而,孩子考試時候,緊張到大腦一片空白,落榜了。

看著悵然若失的兒子,她也很焦慮不安,如往常一樣脫口而出:「哎呀,這下慘啦,親戚家的孩子一個個都考上好學校,就你考砸了,媽媽我都不好意思出門了。「

「就因為你總是這麼說,所以我的考卷上才會浮現你生氣地說著「不許考不上」時的可怕面孔……「兒子哇哇大哭起來。

作為大人,我們知道考試只是人生一道小小的門檻,而對於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它是孩子現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他們只會橫向思考,尚不懂得縱向看待一件事情,尤其當媽媽們的對待作業、成績態度,無疑給了他們沉重壓力,讓他們覺得學習好就是一切。

而媽媽輔導作業時的怒吼會讓他們緊張不安,生怕出錯,不能安心寫作業。當孩子處於不安時候,就如處於地震中,怎麼能充分發揮自己才智呢?

人是通過不斷思考、總結的學習行為來成長,促進孩子不斷思考、吸收新知識,是因為學習能帶給他知識、滿足感,媽媽的喋喋不休、吼叫,反而讓孩子徹底失去學習動力。

02

相信媽媽都是天生愛孩子的,但是有時候確實忍不住就吼叫了孩子,為什麼呢?這裡有開篇說的孩子的原因,其實很多時候是媽媽思維、心態原因、

首先,很多媽媽都懷著這樣心態,覺得孩子進入學校學習,就應該學會大部分的知識點。掌握不好知識點就是笨或者不聽課原因。其實,這也有可能是老師講解知識點不清晰。

不過對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懂、做錯的事情,這是正常學習路徑,只要讓孩子從錯誤認知到正確做法就行,過多責罵,只會讓孩子焦慮不安。發明大王愛迪生正是平靜對待每一次失敗,總結每次失敗的緣由,才發明電燈。如果愛迪生每一次錯誤,都有媽媽在旁邊耳提面命、喋喋不休,估計就發明不了電燈。

其次,現在一個家庭一般一個或兩個的孩子,相比以前多個子女,媽媽們會根據孩子不同氣質、愛好,給予不同期待。而只有一個或兩個孩子的話,媽媽的期望都壓在一個孩子身上,既希望自己孩子琴棋書畫樣樣學得不錯,也希望自己孩子成績名列前茅,更希望自己孩子品德兼優。

過多的期望,讓媽媽花費在孩子身上更多時間、精力,從而也更在意孩子學習的成果。當媽媽眼睛盯著結果,自然而然容易看到缺點、不足,進而吹毛求疵,破壞孩子學習的安心感。

最重要,很多時候媽媽都是為孩子犧牲最多的人,為了孩子他們願意犧牲自己工作,把全部時間放在「雞娃「上,奔走於各培訓機構、興趣班上。她們對鄰居、老師彬彬有禮,遇到不合理會主動忍讓,不善於調節與釋放自己不良情緒。當遇到孩子一點問題,很容易引爆壓抑已久的不良情緒,發洩在自己孩子身上。

03、

育兒育己工作室創始人,中國榜樣家長王人平說:「不急」背後是對孩子內在自我成長動力、能力與秩序的信任和尊重,「不吼」背後是對自己情緒的管理和溝通能力的提升。有了這份人文關懷和自我成長,那麼,我們不僅會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要做到不急不吼,我們要先改變自己思維,成長起來,孩子才會跟著改變。

首先,我們要承認真實的自己,接納自己,適時釋放自己壓力,經常與伴侶溝通,停止喋喋不休,孩子就會跟著改變。

其次,看見孩子閃光點,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自己能行。

看見孩子閃光點不只是適合讚揚孩子,而是當孩子取得不理想的成績時候,仍要靜下心來,給孩子信心,並輔導認知錯的地方。

如兩位孩子都取得二十分的成績,但這兩位媽媽的不同做法導致不一樣結果。

媽媽A一看到試卷上分數,再瞄了幾眼錯題,直接開罵:怎麼回事呀?連這些題都會做錯的?

在媽媽的斥責聲中,孩子把眼睛盯著錯題,認定自己是不擅長算術。媽媽的責罵聲讓他無心找出做出的原因,心裡嘀咕下次絕對不把試卷拿給媽媽看。

媽媽B看到試卷上分數時候,並沒有露出驚訝表情,而是溫和的說:因為不懂算術才需要去學校。不會做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不用擔心。這道題3+3=6你不是做對了嗎?整張試卷,這道最重要,媽媽給你打100分。

然後,孩子很安心讓媽媽教他錯題原因,鞏固自己會做地方,把正確範圍拓展大。這孩子算術成績就越來越好了。


最重要的是,重視孩子夢想,引導孩子立下目標,指引自己的行動。很多時候,媽媽雞娃,孩子沒有這份心的話,會抗議、叛逆。但當孩子有自己夢想、目標,做的行動也是在這激勵下進行,那麼娃自覺性大大提高,把學習當做自己事情,父母自然就輕鬆了,自然不會大吼大叫。

養育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養育孩子是靈魂與靈魂的碰撞,單靠安排、指令、責罵、喋喋不休是換不來孩子的自覺。要讓自己孩子成長,還是要媽媽先成長起來,當媽媽改變了,孩子自然就改變。心態好,再加上科學教育理念、方法,一切自然就會好起來。

相關焦點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停止嘮叨,媽媽要學會的幾招
    同樣喋喋不休的場景轉換,在家裡,媽媽也像唐僧般喋喋不休:「作業做完了嗎?」「這道題講了很多次,你怎麼還不會?」「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要遲到了!」「多穿件衣服!」孩子受得了嗎?那麼,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呢?如何控制焦慮急躁的情緒?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最近我看了《不急不吼做媽媽》,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
  • 《不急不吼做媽媽》:如何停止嘮叨,媽媽要學會的幾招
    同樣喋喋不休的場景轉換,在家裡,媽媽也像唐僧般喋喋不休:「作業做完了嗎?」「這道題講了很多次,你怎麼還不會?」「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要遲到了!」「多穿件衣服!」孩子受得了嗎?那麼,如何做一個不嘮叨的媽媽呢?如何控制焦慮急躁的情緒?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 為什麼輔導作業只想吼,教育專家:家長輔導作業掉進了這個怪圈
    二年級的孫浩天在寫作業的時候,只要輔導老師葉一茜不在身邊,就會去偷吃東西,接連四五次離開自己的座位,甚至作業沒有寫完的情況下就開始加入別人的遊戲。誤區二,家長輔導作業容易掉進怪圈在《親愛的小課桌》中,媽媽們接受採訪的時候,有一位媽媽說,自己只要一輔導作業,就忍不住吼,是那種鄰居都能聽見的吼聲。家長輔導作業的苦,真的是只有輔導過作業的人才能理解。在第一期節目的開頭,各位明星嘉賓還反問,輔導作業真的有那麼恐怖嗎?
  • 孩子並不知道你愛他,除非你這樣做!--《不急不吼做媽媽》書評
    每個專家都有不同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到底哪個是最對的? 讀者挑來挑去,其實也就是選擇封面和目錄最順眼的那一本。上面這張圖左面的目錄,來自中國育兒專家集體寫成的《不急不吼,輕鬆養出好孩子》。這些專家裡,有的是「倆娃以後,精彩依舊」的神氣辣媽;有的是實戰派親子教育講師;也有兒童時間管理專家等等。總之看看封面,就有好多厲害的角色。
  •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究其原因,是這些媽媽不會教育孩子。於是,以下就成了媽媽與孩子之間的日常。 媽媽:「寫作業沒有?還沒寫?你這麼長時間在做什麼?」兒子:「知道了,一會兒就寫的!」媽媽:「還玩手機?快寫作業去!」兒子:「知道了,馬上就寫!」「還不寫作業?你想什麼時候寫?」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孩子的前途就在媽媽的嘴裡,你做對了嗎?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在多年來的教育經驗中發現媽媽焦慮易怒的深層原因,結合開辦「媽媽心理學講座」的授課心得結集成一本書——《不急不吼做媽媽》。,並結合大量實例教你如何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一出版就是媽媽必讀書,成為日本超人氣暢銷書,24年內重印多達137次在生活中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呢?如何用正確的語言和孩子溝通呢?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 《不急不吼做媽媽》:做一個孩子喜歡的媽媽
    當孩子玩了一身土回來,我們難免嘮叨;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我們也會不自禁的多說幾句;當老大又推搡老二,我們又少不了訓斥幾句。父母愛孩子是肯定的,尤其是承擔主要育兒責任的媽媽,負責吃喝拉撒所有日常活動,卻因焦躁易怒愛嘮叨不被理解。 有了徹寶的時候,我看了很多育兒書,也是秉持親密育兒的理念,堅持讓寶貝在有愛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 家長輔導作業全靠「吼」,有必要嗎,多給孩子一份「豆腐心」吧
    尤其是80%的媽媽,在輔導作業的時候常常想打孩子,如果說想打孩子是一種病的話,可以說全國有上千萬媽媽都是想打孩子的「病友」。根據小猿口算聯合果殼調研的數據,評選出《2019年最令家長崩潰的十大行為》。數據顯示,九成家長曾因輔導作業情緒崩潰。此前出爐的《中國中小學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78%的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75.79%的家長和孩子因寫作業發生過矛盾。
  • 《不急不吼做媽媽》:有一種炫耀叫做,「我的媽媽很溫柔」
    在《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一書中,這樣說道:「這世界就像一個劇場,當前排觀眾站起來的時候,後排的觀眾也不得不這樣做。所以這個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不焦慮的媽媽。」 於是,越來越多的媽媽開始成為了「吼媽」,輔導孩子作業時,馬上就開吼了,而孩子卻安靜了。
  • 媽媽深夜"狂吼式"輔導作業,全小區都會了,孩子還不會
    這不,網上就有一個媽媽因為輔導孩子寫作業走紅了。根據網友分享,當天深夜,小區的人突然聽到一陣訓斥聲。而住在對樓的網友,看到自己家對面的一位媽媽,正用"狂吼式"的方法,輔導孩子寫作業。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又吼又叫,其實也會傷害到彼此之間的關係。父母嫌棄孩子不聰明,孩子覺得父母小題大做,寫作業而已不至於上升到人身攻擊。或許短時間內負面影響不會特別明顯,但是孩子心裡對父母已經有了芥蒂。如果在以後的日子裡得不到修補,親子關係的裂縫就會越來越大。
  • 《不急不吼做媽媽》:學會這6招!放棄喋喋不休,做溫柔好媽媽
    ……」「做作業能不能專心一點……」「怎麼你一做作業又要上廁所……」諸如此類的喋喋不休是大多數媽媽輔導孩子作業的常態,她們以為耳提面命的喋喋不休是她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關愛,須不知對子女來說這是心理負擔,更有可能會泯滅他們的天性。那麼,作為媽媽為何喜歡喋喋不休呢?喋喋不休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985高校畢業又如何?最後輔導孩子作業還是靠「吼」
    它形象地形容出了父母輔導孩子的作業就好像渡劫一樣。一輔導孩子的作業就情緒失控、血壓上升的一種當代「疾病」。據說目前80%的父母患有恐輔症。甚至當在網絡上刷到一些關於虎爸虎媽的文章,或者是一些關於輔導孩子做作業而犯病,或是生氣失手殺了自己的孩子的文章時,我總會嗤之以鼻,這些父母怎麼如此沒有耐心?然而現實打臉總是來得太快,兒子到了學齡期,當面對兒子在做作業時的一些壞習慣,慈母一面不奏效時,我便會變得狂躁。
  • 輔導作業不需要崩潰!不願寫!不會寫!寫得慢!孩子不愛寫作業,媽媽怎麼辦?
    否則,孩子可能就養不成良好的寫作業習慣、學習習慣,進而無法取得好的成績……曾有一則新聞報導:一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急到心梗住院,做了兩個支架。目前,國內實際情況是陪伴、輔導孩子的大部分是媽媽,所以,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主題中主要會提媽媽這個角色,教媽媽如何有效輔導孩子寫作業。但實際上,這些內容,爸爸也可以完全參考。我非常希望爸爸們能參與進來,多輔導孩子,多陪陪孩子!
  • 《不急不吼做媽媽》:媽媽的情緒管理,做個不嘮叨的媽媽
    本來費心勞力,為家人操心,但是「嘮叨」的媽媽,不僅孩子抱怨,家裡的氣氛也時常因為嘮叨起爭執而變得緊張。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超人氣暢銷書《不急不吼做媽媽》,就是這樣一本教會媽媽擺脫嘮叨,做好情緒管理的手冊書。
  • 輔導孩子不分國界!美國老爸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到大吼篇拍桌子
    所以說女人生完孩子後,也不要放棄身材管理和漂亮,學會對孩子放手,最主要的是一個家庭不能全靠媽媽一人在支撐,爸爸也一定要幫助媽媽。在媽媽這個角色上,中國與西方國家差異很大,但是在「輔導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家長的崩潰是不分國界的。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全靠吼,家長學會這3種方法,輕鬆搞定寶寶作業
    6月15日晚上10點半,黑龍江大慶的一位媽媽開始吼式輔導孩子作業,整個小區都能聽到她的魔音。「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幹啥啥不會」。鄰居更是坦言,這位媽媽自入夏以來經常這樣輔導作業,雖然很吵但能夠理解。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全靠吼,家長學會這3種方法,輕鬆搞定寶寶作業
    6月15日晚上10點半,黑龍江大慶的一位媽媽開始吼式輔導孩子作業,整個小區都能聽到她的魔音。「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幹啥啥不會」。鄰居更是坦言,這位媽媽自入夏以來經常這樣輔導作業,雖然很吵但能夠理解。
  • 「一寫作業雞飛狗跳」,8成媽媽輔導作業靠吼,會引導比吼更有效
    《親愛的小課桌》中調查統計:全國有8成小學生媽媽,每天輔導作業的時候,都會表現的十分暴躁。前段時間,一個熱播綜藝《親愛的小課桌》中的一段調查,戳中了我的痛點,之前一直認為「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是網上的段子。
  • 父母輔導作業:如何做到怒火衝天時都不指責孩子?
    這是各種家庭教育公眾號討論的一個熱點,它真實地揭示了許多小學生家庭的樣子——不說學習,家裡太平盛世;一寫作業,家裡雞飛狗跳。如何在孩子寫作業和學習這件事情上做好呢?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做法,今天介紹一個家庭較好的做法。
  • 輔導作業總忍不住生氣!看完這篇,讓你輔導作業不用再靠「吼」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說的是黑龍江大慶的一位媽媽因為輔導孩子作業上了熱搜。晚上十點多鐘,還聽到媽媽輔導孩子作業的聲音。媽媽以「咆哮式」的怒喊貫徹整個小區,這個過程持續了15分鐘。被網友戲稱:一人訓娃,全區受教育。這些年,關於「輔導孩子作業被氣瘋」的新聞屢見報導。甚至還有家長被氣進醫院,氣的要跳河自殺的。以至於出現了這樣一個新詞:「恐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