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帶娃後,發現特別容易焦慮。
這份焦慮來自生活中的任何方面,比如看到公號分享的別人家媽媽怎麼帶娃,群友裡別人家媽媽怎麼雞娃,學校裡別人家孩子怎麼優秀……焦慮的事情無孔不入。
地這個焦慮並不集中在孩子身上,而是集中在自己身上。想著自己也算鯉魚躍龍門出來的大學生,工作了十幾年,不說順風順水好在也鍛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啥在帶娃這件事情上總是產生深深地挫敗感和無力感。
我想,可能我總是在拿自己和那些90分、100分的媽媽做比較。
就拿最近參加的親子英語訓練營來說,輔導員每天都會評比優秀打卡,翻看這些優秀打卡經常讓我無地自容,覺得自己怎麼沒想到這麼好的點子,或者不能引導孩子在各個方面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但我忘記了,輔導員這樣評比,其實是希望更多媽媽能夠借鑑學習,一起進步。
類似這樣的事情最近在生活中特別多,讓我愈發焦慮起來,並且開始懷疑自己,當年那個有點自信的自己好像消失了,在帶娃時又縮回到了一個自卑的我。
你看,容易焦慮的我,沒有用對力氣,反而折損了自己的精氣神。因為焦慮這種情緒,往往是由於能力達不到,而期望又太高導致。我夢想自己變成90分優秀媽媽,但以我現在帶娃能力,可能離60分勉強及格還有距離,卻總是拿90分來要求自己,不焦慮才怪呢?
一個好的目標一定是一個適度的目標,而不是一個好高騖遠的目標。
當我的能力在50分值上下,我卻在潛意識裡給自己定了一個90分的目標,甚至也計劃了一些行動,然後實際生活中,每天都會焦慮這個目標怎麼達到,時間都拿去焦慮了,行動自然變形,我離90分的目標只會越來越遠,更糟糕的是心態更差了,壓力更大了,對自我的懷疑更深了。
所以學會制定合理的目標對我當前而言非常重要。60分是我接下去應該嘗試的目標,我努力一把可以夠到,並且不是那麼遙遠,也不是那麼高高在上。
這種經歷像極了我在職場上的一段過往。那時候我新跳槽到一家公司,第一個月非常開心,覺得新平臺很不錯,自己各方面也能HOLD住,但第二個月開始現任領導上面來了一位新領導,有著業內最專業的公司背景,從這兒開始,我潛意識裡就對自己的期望產生了變化,拔高了標準而不自知。
接下去的一個月,本來應該是我踏踏實實幹活的一個月,但是因為這份過度的焦慮,讓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畏手畏腳,同時因為極度的焦慮讓我的身體也產生了一些變化,最終我逃離了那個平臺。可是壓垮我的是領導的期望嗎?其實並不是,而只是自己的設想。
對於領導來說,有人把活幹了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們會在我提出離職時再三挽留我。
壓垮我自己的是自己對自己過高的期望,當覺得自己的能力達不到這份要求時,自己先焦慮地崩潰了。
焦慮往往來源於壓力,壓力其實也並不是越少越好,適度才合適。因為沒有壓力,往往也沒有動力,適度的壓力產生正向動力,過度的壓力產生副作用,所以壓力的曲線是倒U型也是這個道理。
自己沒邁過的坎兒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果然如此。當年在職場上沒邁過去的問題,現在在育兒中以新的面貌出現,然而問題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想通了這一點,我有點釋然,關於接下去該怎麼辦,我有一些想法,但似乎也並沒有那麼明朗,能做的就是先朝著60分的目標去努力。在接下去的育兒中,我想我會:
結合新目標擬定合適的行動計劃。當我的目標是做60分媽媽,也許我在引導孩子的代辦事項上會刪掉很多,只保留1-2個最重要的事情,也許我需要更加加深與女兒的關係,而不是簡單的雞娃學習。
少比較,多反思。焦慮往往來源於比較,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比較往往在所難免,只能先往少比較去努力。多多反思自己,多多復盤總結,才能讓自己越來越好。
不斷心理暗示/明示自己:當自己慢慢能完成一些計劃時,好好地誇誇自己,不管是心理暗示自己還不錯,還是自己誇獎自己很棒呀,都可以幫助自己找回更多的信心。
育兒路上往往並沒有感同身受,因為每個家庭不一樣,每個孩子不一樣,當媽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程,最怕孤獨中還對自己要求太高,進而產生絕望。
媽媽好,孩子才能好。所以先愛自己,當你力不從心的時候,你可以做60分媽媽,而別強求那個90分。
———end———
歡迎關注@虎虎升薇 ,一個考了心理學證書、學習了正面管教課程卻依然每天與娃鬥智鬥勇的80後職場媽媽。升級打怪太耗心力,一起來抱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