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識一位寶媽,是一個過度追求完美的人。
大概在半年之前,她辭掉工作,開始做全職媽媽。心裡想著,這樣她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孩子,同時也能促進孩子更好的發展。心裡這樣想,對孩子的要求也就自然提高了。
然而,就在前兩天,她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數學興趣班。按照慣例,在課程快要結束的最後十分鐘,培訓班的老師會把所有的家長都喊到教室裡,對孩子今天學習的內容以及課堂表現進行點評。
令這位寶媽感到羞愧的是,那天培訓班的老師當著所有孩子和家長的面,批評了這位寶媽的孩子,說她的孩子今天在課堂上一直不專心聽講,而且20道算術題,孩子做錯了10道。
聽到這些負面的評價,這位寶媽感覺心裡堵得慌。因為她把孩子的任何的一次成敗,都看成是評價自己的唯一標準。當天晚上,這位寶媽就就準備對孩子進行嚴加看管,一口氣給孩子出了50道算術題目讓孩子去做。
孩子感覺到了媽媽今天忽然對自己很嚴厲,心裡自然有些牴觸,結果練了不到十分鐘,就開始嚷嚷著不想再練了。
從心理學上說,挫折會導致攻擊。當孩子嚷嚷著不想學習的時候,媽媽心中積累的情緒忽然爆發出來,大聲對孩子喊道,「今晚你無論如何都要給我把這50道題目做完,否則就別想睡覺,我也不會給你講睡前故事了!」
孩子很少看到媽媽這麼生氣,所以嚇得哇哇大哭起來。而這位寶媽也對自己突然爆發的情緒感覺有些吃驚,同時又對這樣大聲對待孩子感到內疚和自責。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的寶媽,只好躲到廁所裡,關起門來在裡面小聲啜泣,而孩子則在門外面大聲哭泣。場面非常凌亂。
這位寶媽對我說,她自己之前也學習過一些育兒的心理學知識,知道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然而這件事的發生,卻讓她有一種感覺:
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首先是因為自己無法控制住情緒,朝著孩子大吼大叫了;其次,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失敗。畢竟自己是全職在家帶孩子,可還是沒把孩子給教育好。
聽到這,我就對這位寶媽說,「再好的媽媽,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同時也無法在方方面面都做得完美無缺。而一次的情緒失控、以及孩子的一次考試失利,並不能說明你就是一個壞媽媽。」
「不過你要小心,在你的大腦中可能存在著一種苛求完美的心態,不允許自己有犯錯誤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只有做到100分的媽媽,才能被稱為好媽媽。做到90分,80分,70分,甚至60分的媽媽,都有資格被稱為好媽媽。」我接著跟這位寶媽說道。
從心理學上講,人們的很多痛苦都是過分執著所造成的。想做一位好媽媽,這個觀點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只想做100分的媽媽,就會出現問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只想做100分媽媽所容易帶來的危害:
第一,苛求完美會導致媽媽的挫敗感日益增多。
當一個媽媽對孩子付出越來越多的時候,對孩子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一旦孩子沒有達到媽媽越來越高的預期,作為媽媽,就很容易感到挫敗。
曾經有一名心理學家海蒂在她的著作《如何達成目標》中誠實地寫道,「我看了很多育兒書籍,也看了很多育兒節目。作為心理學家,我本來想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希望把育兒的方方面面都做得完美無瑕。但現實猶如一記當頭棒喝,令人震驚。(我的寶貝)從出生直到一歲半,她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之外,一直都在尖叫。由於我把自己的目標確定為做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因此把她的種種需求和過激反應都看成是我身為母親的無能和失敗。所有這些,我都怪自己。我的心情每天都在焦慮和抑鬱中來回波動。」
第二,苛求完美會導致親子關係日趨緊張。
100分媽媽往往會對孩子要求更加嚴格。這樣一來,媽媽就很容易站到了孩子的對立面,從而導致親子關係日趨緊張。
在緊張的親子關係中,有一種現象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那就是孩子會對家長被動攻擊。有很多家長曾跟我抱怨說,「老師,我們家的孩子總是做事拖拉墨跡,主動性很差,自理能力差,該怎麼辦?」
其實這可能是孩子在面對家長嚴格要求的時候,所採取的一種被動攻擊方式——由於很多孩子感覺自己力量弱小,不敢和家長正面對抗,所以就採取做事拖拉、磨蹭等方式來表達對家長的不滿。
第三,苛求完美會導致孩子成長的自主性被破壞。
過分嚴格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喪失學習東西的自主性。雖然說,一時的嚴格,可以讓孩子的表現或成績在短時間內有所提升,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卻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因為孩子的學習的自主性會被破壞。
原因就在於,採用過多的外在獎勵或懲罰,很容易弱化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在孩子今後漫長的學習生涯當中,要想讓孩子擁有持續不斷的學習動力,就必須培養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因為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監管著孩子。
既然成為100分的媽媽有這麼多的危害,那麼作為一名媽媽,到底應該如何是好呢?
講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精神分析學家,他的名字叫溫尼科特。他一生中觀察了6萬對母親和孩子,然後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念,就是要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good enough mother)。
這裡說的「足夠好的媽媽」,指的是既不要做一個對孩子漠不關心的媽媽,也不要做一個過分苛求完美的媽媽,而是做一個剛剛好的媽媽。
國內精神分析學家曾奇峰,將「足夠好的媽媽」翻譯成為了「60分媽媽」,這個翻譯方法通俗易懂,更加便於大家理解溫尼科特的理念。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如何做一個「60分的媽媽」。
首先,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越是早點接納這個現實,就越是能早點從焦慮、內疚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當中脫身出來。
具體來說,我們要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允許自己作為媽媽偶爾會有表現不好的時候、偶爾會有情緒失控或者是脆弱的時候。
有一位媽媽,之前總是擔心照顧不好自己的孩子,所以對自己要求特別高。因此,她很容易感到焦慮和情緒起伏。後來,她下決心做出一些改變,允許自己有不完美的時候。
例如,之前她下班回家特別累的時候,兒子跑過來要求媽媽和他一起玩,這位媽媽總是很難拒絕,同時又感覺心煩意亂,往往陪伴的質量也不高。
現在的她,會先跟兒子說,「媽媽現在有些累,讓媽媽先休息15分鐘再陪你玩,好嗎?」這位媽媽發現,通常休息一會兒之後,自己陪伴孩子的時候精神更好了,家裡也比之前多了更多的歡聲笑語。
其次,嘗試和孩子結成同盟關係。
關係,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條件。如果親子關係變得緊張,那麼很多問題都會源源不斷地冒出來。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想辦法和孩子建立同盟關係,而不是站到孩子的對立面。
建立同盟關係,就要求媽媽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和心理狀態,多給孩子貼心的陪伴。發展這種同盟關係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去做一件孩子所感興趣的事情。同時,這件事情最好帶有一點點挑戰性。
比方說,和孩子一同去搭一個積木拼裝玩具,這個時候,完成拼裝玩具的搭建就成了一個挑戰,而在戰勝這個挑戰的過程中,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會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而這種同盟關係一旦建立,孩子就會和媽媽一條心,很多看起來很難的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再次,給孩子提供一個抱持性的環境。
所謂抱持性環境,通常有兩個方面的特特徵:第一,給孩子更多的成長空間,而不總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第二,當孩子進步的時候,給予孩子及時的鼓勵;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支持。
在這種抱持性的環境當中,孩子身上的潛能會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掘,自身的能量會得到更好的釋放,孩子的身心也會更加健康。
總之,作為媽媽,我們的聚焦點不應該總是放在「如何表現得像一個完美的媽媽」上面,而應該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我應該如何做才能朝著一個好媽媽的角色不斷前進」?
其實,那些表現不完美的地方,往往也是家長心智成長的契機。如果總是想去維護自己完美的一面,那麼就會喪失很多成長的契機。最後,我想用下面這句歌詞來結尾:
「萬物皆有裂痕,但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