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媽媽,我們都希望傾儘自己所能,給孩子儘可能多的愛,好好的照顧他們、愛護他們,讓他們的童年多一些快樂。但往往這只是美好的意願,我們在教育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沒能看好孩子,不小心讓他們受了傷;忍不住朝孩子大吼,甚至動手打了孩子;不停的嘮叨孩子,儘管知道這樣沒有用·····這個時候,我們會自責,會懷疑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媽媽,會害怕將來孩子會責怪我們。
像這樣的焦慮估計媽媽們都有過,我們能要怎麼樣處理這些焦慮? 我們能否成為完美的媽媽呢?我們怎麼做才能既照顧好孩子又照顧好自己呢?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不會有完美的媽媽 。我們不可能把孩子照顧的面面俱到,我們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照顧孩子。作為媽媽,我們應該首先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只有先接納自己,才能讓心靈有空間去接納孩子的一切,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優點還是缺點。
生活不再焦慮,從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開始。
媽媽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如果媽媽的生活中只有家和孩子,要麼會讓自己累到喘不過來氣,要麼會讓孩子感到無盡的壓力,從而變得叛逆或者迷失自己。
這些情況估計都不是媽媽們想要看到的。因此,媽媽們分些時間給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給孩子些空間讓他們自由成長。
實力派演員朱雨辰和媽媽的相處模式曾一度讓很多網友直呼受不了。
朱媽媽在採訪中一臉自豪地說自己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全部的世界只有兒子。70多歲還要跟兒子跑劇組,照顧兒子的一日三餐,並盯著兒子吃,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為兒子熬製果汁,並看著兒子一定要把它喝掉,幾十年如一日。不僅如此,朱媽媽還幹涉兒子的戀情,一定要兒子找一個她滿意的兒媳。或許就是這種超負荷的近乎「變態」的愛,讓朱雨辰心中無形中產生了巨大的壓抑感,至今四十多歲,依然單身。
媽媽有自己的生活,也是讓煩勞單調的生活中給自己時間喘口氣,收拾好心情讓自己重新出發。媽媽的積極向上、充滿活力,也會給孩子滿滿的正能量。
英國著名的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客體關係大師溫尼克特認為:「每一位媽媽都應該成為『足夠好媽媽』」。國內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將溫尼克特的「足夠好媽媽」翻譯成「60分媽媽」是目前公認的最恰當的說法。
60分媽媽是平凡而奉獻的媽媽,他們會有很多的不足,但她們會努力彌補。她們不包辦孩子所有的事情,給孩子空間成長。
作為媽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也不能這樣做,因為大人需要給孩子學習、成長的空間。
孩子要學著自己吃飯、穿衣,學著自己系扣子、綁鞋帶,學著和媽媽分離獨自上幼兒園,學著去和別人交流、合作,學著去自己做判斷和決定等等,這些成長都是媽媽無法替代的。如果作為媽媽非要全權代勞,以為那是給予孩子最好的保護,那麼孩子又和一個玩偶有什麼區別?
霍思燕的兒子嗯哼是大家公認的小暖男,她會給媽媽洗腳,還關心媽媽腳上的傷有沒有好;他揚言要長大賺錢給媽媽買城堡;他看到媽媽「變成美人魚」出現在水裡,他滿臉驚喜,給媽媽一個甜甜的吻······
別人都說當了媽之後就成了一輩子的保姆,可霍思燕卻被孩子和老公寵成了公主。嗯哼的溫暖與爸爸杜江對媽媽的愛分不開,也得益於霍思燕懂得適時在兒子面前示弱。
每個人都有被需要感,孩子也一樣。當你向他示弱,告訴他這個我不行,我需要你的幫助時,孩子很願意以他的能力去幫助大人,這讓她們心中的有一種滿滿的成就感和責任心。
愛的表現形式有很多種,不同的時期也有著不同的表現。
嬰兒從母體分離,他那麼小、那麼脆弱,完全沒有生存的能力,他需要爸爸媽媽全部的關注和愛。此時嬰兒的需求應該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這樣在她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會對大人逐漸建立起信任感、安全感。得到充分關注和愛的嬰兒,他的表現是安靜溫和的,而那些總是被忽略的孩子則是焦躁、憤怒的。
曾經「哭聲免疫法」被奉為神論,大家爭相效仿,「哭了不抱,不哭再抱」的做法摧毀了多少孩子對大人的期待。那些自以為自己勝利的家長,卻不知孩子的內心受到了多大的傷害。在他們渴望家長陪伴的時候,他們需要媽媽安慰的時候,需要大人認可和安慰的時候,我們卻對他們置之不理,孩子或許因此不再哭鬧,那是因為他們的心變得堅硬,他們以大以為的「乖」的表象來掩飾他們內心的傷痕。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將兒童比喻成自由生長的植物,認為教育者應保證每個兒童的生命都得到開花的「自由」。這裡所說的「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孩子自身發展客觀規律上的。當孩子需要自我發展時,不阻礙他;當孩子探索時,不打斷他;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給他自己選擇的機會。
《小歡喜》中,宋茜為了照顧女兒高考,辭掉了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顧女兒英子的學習以及生活。她給英子準備有營養的早餐,給英子整理學科的重點及試卷,儘自己的可能給英子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照顧她的衣食住行,可謂關懷備至。但是這都是宋茜自己強加給英子的,卻很少徵求英子的意見。宋茜強迫讓英子吃她難以下咽的海參粥,沒收英子最愛的樂高,阻止她參加天文館的活動,甚至禁止她報考自己喜歡的學校,一次次的分歧和限制給英子造成了無法承受的壓力,直至英子患上了抑鬱症。
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成為他自己,這或許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愛。
作為母親,要在恰好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實現與孩子的分離。
孩子和母親是兩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不將自己的意願、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不讓孩子從小背負著父母的使命而生活。我們應該給他們選擇的權利,給他們自由的意志,給他們夢想的翅膀。
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到少年,無不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分離,就如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