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聽到一個關於幾分媽媽的話題,感到蠻有意思。看看你願做幾分媽媽,0分、60分還是100分呢?
0分媽媽對孩子的世界很少關注,孩子發生什麼她也不清楚,在她看來,只要不給自己添亂就行;100分媽媽則對孩子十分關注,甚至對孩子的事情越俎代庖;而60分媽媽則是在孩子需要時及時出現,孩子沒有強烈需求時不主動介入。
看了上面的描述,很多人會更願做60分媽媽。我們先來看下三類媽媽面對問題時的不同反應; 以及0分和100分媽媽的孩子具體表現;最後了解下如何才能做到60分媽媽?
我們想像一個三歲孩子在搭積木的場景,孩子搭不好時會很著急。這時如果你是媽媽,會怎麼反應呢?我們看看三類媽媽的不同反應可能是這樣的:
0分媽媽會當作沒看見,繼續做自己的事。在她看來孩子不影響自己就好,儘量迴避孩子的問題。
100分媽媽會在旁邊關注孩子的每一步,看到積木搭不好時,便馬上告訴孩子怎麼放才不容易倒。看到孩子著急時她很容易緊張,擔心孩子受挫折時情緒爆發,因而儘量幫助孩子避免困難。
60分媽媽則是在孩子需要時留下來,但不會主動教孩子怎麼搭積木。當孩子搭不好著急時,她會先關注孩子的情緒,理解地說:「這個積木不太好搭,你是不是很著急。」孩子繼續嘗試時,她會鼓勵孩子,孩子提出幫忙時她會指點下,把主動權留給孩子自己。
60分媽媽相信孩子會遇到困難,允許孩子自己去嘗試,允許孩子失敗,允許孩子遭受挫折,在孩子需要時會耐心地給孩子提供支持。
上述情況有和你接近的反應嗎?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在0和100分之間搖擺,當對生活充滿擔心和焦慮時,希望孩子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緩解內心的不安。
當我們對生活感到滿意,可以平靜地面對一切發生時,面對孩子會更放鬆,和孩子的關係也更親密。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下0分和100分媽媽孩子的具體表現。0分媽媽的孩子因為缺少和媽媽的情感聯結,往往缺乏安全感,對陌生人事物感到恐懼。
有位當老師的朋友很有親和力,小區裡的孩子基本都很喜歡她。她也非常喜歡孩子,看到孩子就會逗一下。然而,有個孩子卻每次看到她都很害怕,這讓她有些納悶。後來她了解到,那個孩子主要是保姆在帶,晚上也跟保姆睡。媽媽從來不管,寧可做家務也不願陪孩子,說她不喜歡小孩。而保姆也不善於交流,只是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在情感上缺乏和大人之間的交流。
這樣的情況聽起來讓人感到難受。心理學家認為,3歲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和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一旦錯過很難彌補。
精神分析學家鮑爾默曾經提出: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無論成人還是孩子,一個人早期的依戀關係會形成一種「內在工作模式」。
0分媽媽的孩子長大後,媽媽對孩子的內心世界是不知情的,也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
有位15歲男孩的媽媽說,孩子上網課後開始迷戀遊戲,手機不離手。問她:「孩子有什麼興趣愛好嗎?不玩遊戲時他都做些什麼?」媽媽遲疑了下說不清楚,沒什麼興趣吧,也沒看他做什麼。
媽媽很辛苦地工作,卻沒有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從不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更談不上去培養興趣,對孩子在成長中的經歷和情感世界一無所知,和孩子沒有心的聯結,讓人感到有些悲哀。
我們可以看出面對孩子,0分媽媽幾乎是麻木的,當孩子真正出現問題時,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那麼,100分媽媽的孩子表現是怎樣的呢?孩子因為媽媽的過度關注很可能會變得過度敏感和脆弱。
有位高一女孩,媽媽說現在她一個月才回來一次。有次她獲獎媽媽沒有及時打電話給予表揚,便很不高興。媽媽很後悔自己當時沒做好,擔心對她有負面影響,同時也擔心她在學校的生活和交友。
原來,媽媽從小對她倍加呵護,每一次進步和收穫都會進行表揚,這讓她對表揚過度在意,沒有得到表揚就覺得很失落,和朋友之間相處也比較敏感,常常因為過度謹慎而不敢交往。
我們發現把握合適的度才能夠真正 幫助孩子成長,過於忽略會讓孩子失去聯結而冷漠,過度關注又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怎樣才能把握好度,成為60分媽媽呢?
我們看到0分和100分媽媽都有恐懼,前者是迴避,不敢面對問題;後者是因為恐懼和擔心,儘量避免問題發生,只有孩子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才感到安全。
要想成為60分媽媽,需要在孩子面前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真實地面孩子和自己。
0分媽媽可能在自己的成長中也沒有得到情感上的關愛,不知如何給予孩子。需要從點滴做起,多做滋養自己的事,讓自己的心漸漸變得柔軟。比如,買一件喜歡的衣服、給自己泡一杯茶、給自己一點時間看喜歡的書、聽喜歡的音樂等,甚至發呆,只要讓自己內心感到放鬆平靜和開心,都值得去做。
而100分媽媽需要的是學習把握界限,或許她也是在這樣的過度關愛中長大的,和父母之間界限模糊。需要學習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不主動參與孩子的事,給予孩子更多成長的機會。當感到焦慮時守住焦慮,看看會發生什麼,或許會有意外驚喜。
曾經有位16歲男孩,媽媽對他的方式就是在0分和100分之間搖擺。後來他與媽媽的關係非常疏遠,媽媽也為他感到很頭疼。後來媽媽走進了父母成長課堂,學會了真實而坦誠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態度和價值觀,但不強加於孩子。漸漸地,男孩和媽媽的關係開始轉變,他也從一個叛逆、愛發脾氣,變成一個友好而充滿愛心的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託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中談到的高效能父母,便是我們所說的60分家長。他們與孩子建立一種更為隨意的關係。他們關心孩子,但並不焦慮;他們給予孩子關注,但不會讓孩子透不過氣。
60分的媽媽對孩子有著充分的信任,在孩子成長中是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針」,孩子無論遇到什麼都知道身後有媽媽無條件的支持和關愛,他們會充滿勇氣和力量面對挑戰。
願我們都能夠學習做60分的媽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強而有力的後盾。放飛孩子,綻放自己!
作者:劉栩旗, PET理念踐行者,兩個男孩的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CPET父母效能訓練導師。願和更多媽媽一起在「柴米油鹽」中活出想要的自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