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每個爸爸媽媽都不止一次地幻想過,自己要做一個孩子認可的,能夠細聲細氣教育孩子的爸爸媽媽。但夢想是豐滿的,現實卻是骨感的。
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煩惱和壓力,每天上班就夠忙碌不已了,回家後還要做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家務活,有的時候還要幫著解決很多生活中雞毛蒜皮的事情,這些東西交織在一起整個人都快要崩潰了。到了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壞情緒就達到了爆發的臨界點,一旦有導火索出現,馬上就會像被點燃的炸彈一樣,嘣的一聲炸開。
而這個導火索,往往就是孩子。
試想一下,本來爸爸媽媽回到家裡面就是一肚子的脾氣,本來想著找個夜深人靜的時候,自己慢慢消化掉算了。結果呢,剛和孩子說了,玩完玩具要收拾,結果一轉身看到了滿地的玩具;剛和孩子說了,不要亂動廚房的雞蛋,結果一轉身,孩子把雞蛋摔倒了地上,蛋清蛋黃流了一地;剛和孩子說了,別亂跑了坐下來好好寫作業吧,結果還沒寫幾個字呢,孩子又叫嚷著要上廁所......
這些平時心情好的時候都是咬牙切齒,用了極大的自制力才讓自己不對孩子銷售的行為,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就更加讓人無法忍受了,吼孩子甚至是揍孩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在生活中,仿佛有千百個吼孩子的理由。
比如說了一百遍不允許,還是要去做
最讓爸爸媽媽受不了,也是爸爸媽媽最經常吼孩子的理由就是:「不聽話」。準確的說,就是說了一百遍不允許做的事情,孩子還是會去做。
開心爸爸就曾經不止一次的教育過開心,不管是洗手還是洗臉,都要節約用水。我們可以先在臉盆裡面接好水再洗,或者是把水流調的小一些,都是可以的。結果每次開心都很乾脆的表示:我知道了!
但是輪到他自己洗臉的時候,還是會把水調到最大,還是會讓這些水白白的流走,說幾遍都不聽。看到這樣的情況,您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還有出門不要亂跑,要牽著爸爸媽媽的手,這些話開心爸爸說過不下幾十遍了,每次開心都是信誓旦旦的保證一定能做到,但真的只要一出門,就會把自己的保證拋之腦後,不大聲的吼幾句,根本叫不回來。
比如磨蹭,叫一百遍都不會理
另外還有孩子的磨蹭。
什麼早上起床的時候,叫了一百遍都不理,好不容易把孩子拉起來,讓他們自己穿衣服,過了一會卻發現人家又睡著了;什麼寫作業的時候,各種問題。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要削鉛筆一會要找橡皮,什麼事都幹就是不好好的寫作業,本來集中注意力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非要「一口氣」拖到半夜十二點;什麼走在路上的時候,總是磨磨蹭蹭,看到一顆小石頭要蹲下去玩半天,看到一朵小花也要圍著看半天本來十分鐘的路程,一個小時都走不完......
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了。如果爸爸媽媽正好有事情比較趕時間,看著一直」拖後腿「的孩子,生氣發火吼孩子就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了。
事實上,開心爸爸只是挑選了幾個比較典型的場合,在生活中讓爸爸媽媽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選擇吼孩子的場合還有很多。
那麼,這種以吼代替教育的方式真的好嗎?
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時候,被爸爸媽媽吼的行為,其實也並沒有太過於出格的地方,或者只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只不過「適逢」爸爸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罷了。而且,如果我們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話,也許這些小事情更加符合孩子的認識觀,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
而吼孩子呢,則是現實版的拔苗助長,甚至還會帶來這些「惡果」。
問題永遠得不到根本性的解決
孩子畢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自我意識的個體。特別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很多時候,他們的想法做法,和爸爸媽媽的認識是相悖的。
而吼孩子雖然能夠讓爸爸媽媽們滿意,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再遇到類似問題,孩子還是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是會下意識地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式。
教育孩子還是要找到困擾他們的地方,給出解決的建議,這樣孩子才能得到進步,才能變得更好。一味地吼孩子,只能是把問題暫時的掩蓋,而非永久的解決。對於家庭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偷懶「的方式,也是一個」後患無窮「的方式。
學會爸爸媽媽的壞脾氣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會被孩子模仿學習的。好的方法是這樣,壞的方法也是這樣,比如發脾氣。
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行為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甚至說是在改變著孩子都不為過。面對問題,爸爸媽媽一味的發脾氣,一味的吼孩子,只會讓他們認為,事情就應該這樣解決,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只要大聲的吼就能夠得到解決了。
於是,日後如果再有類似事情發生,他們就會下意識的選擇吼的方式了。而且,童年時期養成的生活習慣,日後很難改掉,這種用吼來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影響孩子的未來。
影響親子關係
最後就是影響親子關係了。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需要爸爸媽媽們好脾氣,有耐心,願意和孩子交流,願意聽孩子說才能慢慢培養起來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會給與孩子極大的安全感,讓他們內心健康,無畏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而吼孩子呢,無疑是在極力的削弱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討厭自己。以後再有什麼心裡話,也不會和爸爸媽媽們交流了。
上面開心爸爸說了很多,吼叫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那麼,如果不吼的話,爸爸媽媽該如何教育孩子呢?特別是遇到上面那些「棘手」場合的時候,爸爸媽媽如何才能既能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又能給與孩子「印象深刻」的教育呢?
冷靜一一十分鐘教育法
其實十分鐘教育法是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說的是一個人在很生氣的時候,說出的話做出的行為往往都是缺乏邏輯,缺乏科學性,而且對事情的解決也沒什麼幫助。正確的方式是,先自我冷靜十分鐘,再去解決。
很多時候我們的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一般來說十分鐘後就能夠完全冷靜下來了,這時候再去解決的話,就能夠用一種比較理智比較科學的方式了。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脾氣到來之時對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壞情緒的宣洩,看上去孩子像是唯唯諾諾的認識到錯誤了,其實他們只是在爸爸媽媽的威嚴下屈服了而已,並沒有真的認識到,也沒能做到以後改正。
所以,在情緒激動之時,爸爸媽媽不妨先冷靜十分鐘,或者是去廚房待一會,或者是在陽臺坐一會。十分鐘之後再來教育孩子的時候,無論是語氣還是方式,都會科學很多,都會理智很多。
明白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們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聽話」
其實,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
當然開心爸爸這裡說的更好,更多的是指面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問題,孩子能夠做出較為正確的反應,給出較為合理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說讓孩子變得更加「聽話」。
知道了這個後,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畢竟對於小一些的孩子來說,被吼後最多也就是知道這件事情不好,自己這樣做的話爸爸媽媽會很生氣。但是為什麼不好,為什么爸爸媽媽會生氣,自己到底該怎麼做他們還是心中沒有底。
所以,對孩子真正的教育,更應該告訴他們為什麼不對,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更好,告
訴他們以後要怎麼規範自己的行為等等。
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古語有云「吾日三省吾身」。
其實對於爸爸媽媽們來說,也應該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看看是不是有好一點的效果,是不是會對孩子的身心帶來比較大的傷害,是不是會對親子關係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等等。
這種自我反思,能夠讓爸爸媽媽們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從而找到更合適,更科學,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其實,做了爸爸媽媽之後才能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調皮搗蛋真的讓人無法忍受,真的是不吼他們幾句不足以平息內心的怒火。
但是轉念一想,吼了孩子又能怎樣呢?孩子能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孩子能知道自己該怎麼改正了嗎?孩子能知道以後該怎麼做才對了嗎?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自己端正了態度,才能教育出一個更加優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