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上,一位媽媽教育孩子,聲音穿透了整個車廂。
當時,兩人坐在角落裡,孩子手裡拽著試卷,低著頭。
一旁的媽媽拿過試卷,瞄了一眼,就朝孩子吼道: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試卷做完要檢查。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怎麼有你這麼笨的人。
你要把我氣死才甘心是不是。
說著,一隻手還揪著孩子的耳朵不放。
車廂寥寥無幾的人,聽見怒吼聲,都齊刷刷地看向他們。
孩子嘴裡想要說什麼,抬頭看見媽媽怒目的眼神,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快要流出的眼淚也被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整個過程,孩子始終沒有說一句話,只是一直低著頭。
孩子的樣子,特別讓人心疼。
這世間最無用的三種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而發脾氣,是最無能的一種教育方式。
父母用情緒的快感數落孩子,可能不會注意到,被吼過之後的孩子心裡正在默默積攢負能量。
錯把吼罵當作教育「良方」,只能讓孩子默默將情緒調成「靜音」。
孩子被吼過後,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之前,有一條這樣的新聞。
一個8歲的小男孩被父親砍到流血也不吭聲,著實讓人心疼。
小男孩的爸爸是一個暴脾氣的人,經常打罵他。
那天,爸爸回家後,看見小男孩作業沒有寫完,一怒之下,就懲罰了孩子。
怒氣未消的爸爸,還拿出菜刀來威脅他,但就在家人拉扯的過程中誤傷了孩子。
當時,小男孩跪在地上流血不止,但卻一聲也不吭。
後來,爸爸發現孩子不對勁,才把他送進了醫院裡。
好在,孩子並沒有發生危險。
僥倖之餘,不禁感嘆:為什麼孩子寧願獨自承受痛苦,也不願意向大人求助?
可能更多的是害怕承受來自父母的雙重痛苦。
幾米說過一句話:「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當孩子犯錯,最想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安慰。
但是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批評、吼罵,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恐懼和害怕。
過度的刺激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巨大的創傷,久而久之就會出現反感,沉默不語的狀況。
本質上,當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時,是因為害怕而想隱藏自己,這是缺愛的表現。
小陶虹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分享了自己吼孩子的經歷。
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衝上去就吼:「你怎麼回事啊?」
孩子被她這麼一吼,當場愣住,不哭也不說話,用恐懼的眼神看著她。
孩子的反應,嚇壞了她,立馬意識到錯誤。
等到女兒再一次犯錯時,她沒有批評也沒有打罵,而是給了她一個擁抱,這時候女兒才哇哇大哭起來。
吼孩子並不可怕,怕的是孩子不哭也不鬧,把情緒調成靜音。
比起和父母頂嘴、叛逆,那些被吼之後不說話的孩子,才真正地讓父母擔憂。
親子關係疏離,從孩子「沉默」開始
電影《送我上青雲》中有這樣的一幕。
姚晨飾演的盛男被查出了癌症,但她不敢告訴媽媽。
因為從小到大,她做什麼都是錯,媽媽對她不是罵就是打,她害怕這樣的相處方式。
後來,媽媽找她對峙,她直接吼道:
「我敢告訴你嗎?從小生病你都認為這是我的錯,我生病就是耽誤你賺錢。」
她想起十歲那年第一次坐飛機,暈機吐了一身。
當時被別人嫌棄,沒想到父母也把她罵了一頓。
於是,就這樣,她慢慢封閉了自己的心。
當孩子沉默時,他們的潛臺詞是「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是一種帶著情緒的語言暴力。
父母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暴擊,如同給孩子的傷口撒鹽,在加速情感連結斷裂的同時,給了孩子更致命的成長威脅,是一種精神虐待。
奧地利作家卡夫卡在《致父親》一文中講述自己悲慘的童年。
他在文中對父親說:
你沒有真正打過我,可是你的叫嚷聲、脹得通紅的臉、急匆匆解下褲子皮帶要打人的樣子,對我來說比真的打在身上更可怕。
這些都讓我感覺像絞刑,無比折磨人。
這種痛苦的經歷讓他一輩子都非常的憂鬱和悲觀。
父親總是用吼罵、威脅和恐嚇的方式,只不過想讓他聽話,特別是那句「你不許回嘴」真的讓他壓抑了許多。
他說:「我聽話了,我完全變成了啞巴,我避開你,只有在離你很遠的地方,才能動彈一下。」
父親粗暴的教育方式,讓長大後的卡夫卡一生都活在自卑、怯懦、絕望中度過。
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一書中寫道:
如果孩子長期遭受到吼叫,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並會投下長期的心理陰影。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卻總是呵斥讓孩子變得完美,這本身就是一場對孩子不公平的博弈。
吼孩子,它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精神體罰」,帶給孩子的只能是滿身的傷害。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溫柔教育」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而裹緊了大衣,南風吹出了溫柔的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其實,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只有用溫柔的力量,才能哺育孩子的內心。
去年,15歲的少女談方琳走紅網絡,她被稱為「世界上最年輕的科學家」。
很多人給她貼上了「別人家的孩子、年少有為」的標籤。
其實,她的優秀不是與生俱來,而是藏在父母的教育中。
她在媒體採訪時說:「四歲時,便在父母的引導下開始看科學書了。」
有時候為了做科學實驗,闖了禍,父母從來不責備,還會和她一起投入到實驗當中。
就是因為父母的這份支持和尊重,才讓她內心如此坦然。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修行。
只有用溫柔的愛,才能讓孩子敞開心扉,變成最優秀的模樣。
愛之深,責之切。
做父母的避免不了吼孩子,但也要學會用智慧來保護孩子的內心。
1、懂得「冰山理論」,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
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有一個「冰山理論」:
指的是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就像一座冰山,能夠看見外界的行為表現,但冰山下更大的體積常常被隱藏。
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我們常常只看到孩子犯錯的表面,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想法。
孩子有錯,我們不要急著發脾氣,試著蹲下來問一問孩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能告訴我為什麼嗎?」。
用提問的方式,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能避免吼罵。
2、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是因為父母給孩子傳遞的是一種負能量,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所以才會用「不說話」來抗衡。
這時候,父母要做的是要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不開心了要哭出來,害怕了要喊出來。」
並告訴他:「這是正常的情感交流,爸爸媽媽不會責怪你的。」
孩子學會情緒表達,才不會壓抑自己。
3、吼了孩子之後,要學會主動道歉
管教孩子時,難免會情緒激動,但事後的補救措施很重要。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曾經對女兒大吼大叫,但冷靜過後,她為自己的錯誤向女兒誠懇道歉,並獲得了原諒。
想和孩子道歉,就蹲下來抱抱孩子,並告訴他:「媽媽雖然吼了你,那是我不對,但媽媽依然是愛你的,下次儘量控制。」
溫柔中帶著力量,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犯錯和改錯,叛逆到懂事的過程。
父母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人」來對待,而不是當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當我們衝動時,蹲下來溫柔地抱抱孩子;
多給孩子豎起大拇指,少用食指指指點點;
用愛的力量去融化孩子冰冷的內心。
-作者-
暖心,左手執筆,書寫人生,願用我的溫暖照亮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