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上一輩的教育方式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下一代。
被父母吼大的孩子,將來也會吼自己的孩子。想要改變現狀,就必須忘記過去,深刻反思,重塑自我。
就如同我們覺得父母頑固不化一樣,我們也在頑固不化地對下一代執行小時候受到的語言暴力。
覺知過往,走出過往,改變的當下的教育方式,才能終結。
1
網上曾有個「父母教育你的方式,你滿意嗎」的調查問卷。
有不少網友提到,因為父母的打罵,使自己從一個樂觀的人,變成一個悲觀的人。
有研究表明,遭父母打罵的孩子:
有9.2%的人產生過輕生念頭;
18.1%的人想離家出走;
8.4%的人想和父母打一架;
甚至還有6%的孩子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2
在《@所有人》的一期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她的一次經歷。
有一次臨出門前,女兒把一杯牛奶啪的打翻在地,她脾氣一上來,衝上前就對女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當即就愣住了,不說話也不哭,而是哆嗦著呆望她,眼神裡充滿了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瞬間意識到自己錯了。「如果媽媽都不能包容她的小錯誤,那這個世界誰會包容她?」
所以,當女兒再次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的第一反應就是走過去一把抱住了孩子,沒有批評,也沒有發火。
這時,女兒哇地一聲就哭了出來,她或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本以為媽媽會吼她罵她,但沒想到卻給了她一個溫暖的擁抱,所有的委屈和不安就像找到了出口,瞬間釋放了出來...。
3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南風雖柔軟,卻能化為繞指柔,讓孩子在風中起舞。
父母的語言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花。有時候,溫暖的話語要比鋒利的指責來的有效的多。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4
長期生活在&34;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34;來迴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在親子關係中不知道怎麼和家人相處。
那麼,父母究竟該怎樣做,來控制自己不吼叫孩子呢?
這裡提出三點建議:
1、吼孩子前,給自己2分鐘的平復時間。
2、去掉憤怒和責罵,用教導和表達來代替。
3、吼孩子之後,學會道歉和安慰。
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方式,對於孩子性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不要動不動就以家長的權威力來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