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在家人面前沉默,多次嘗試逃離去到家鄉以外的地方,對婚姻和家庭沒有期待。但如果以後有幸自己組建了家庭,一定要好好呵護他,不能讓同樣的悲傷,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這段內心獨白,來自於一位從小經歷父母語言暴力的自述者。我們都知道不能吼孩子,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不利,可有時候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曾經某教育網站發起過一項「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的30天打卡活動,要求30天內對孩子不吼不罵,不使用冷暴力,共有150多位家長參與,最後30天結束時竟沒一人成功通關。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孩子被父母吼完的3種反應,可能暗示了將來的性格,每一種都讓人心疼。
那些經常被大人吼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一位自述者是這樣說的:父親只要大聲跟我講話、衝我發火,我就會內心抑制不住地害怕、渾身害怕,即使他沒有要打我的傾向,即使我沒有做錯事情,我都會害怕,內心止不住的戰慄。
這種孩子,會誤把大聲說話當成發脾氣,每當大人發脾氣,不管因為什麼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哭,哪怕他沒有做錯什麼,也不想爭不會吵,只想逃離。這種孩子長大後喜歡逃避,看起來毫無鬥志,因為很少會為自己爭辯或者爭取一些機會。
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中有一隻小企鵝,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久而久之,只能以&34;來迴避傷害,很多孩子就猶如這隻小企鵝。
這類孩子對親情好像有一種本能的排斥,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有什麼事情都喜歡關在心裡,不跟大人講。他們普遍沒有安全感,對自己也沒信心,做事優柔寡斷,不善交際。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指某種刺激過多而且時間持久時,會引起心理的極度不耐煩,從而產生逆反心理的一種現象。
在父母的吼罵過程中,很多孩子的眼神飄忽不定,感覺他們的心思完全不在這裡,就是因為這個「超限效應」。父母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在巨壓之下會迫使他出現各種應激反應,自動屏蔽掉這些「噪音」則是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這些孩子喜歡把自己封閉起來,這是他們不想再受到心理刺激而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過度的自我保護,誰都難以走進他們的內心,即便對方是出於好意。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是「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比賽,看誰的威力大能讓行人脫去外衣。北風使足了勁吹出刺骨的冷風,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吹出柔和的威風,行人感到溫暖,便脫去了大衣。
大人的吼叫,不就是這股刺骨的北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