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家長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但是其中最多的就是言語上的教育。畢竟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不到萬不得已,也不願意隨便動手。俗話說打在孩子身上,痛在媽媽心裡。
而言語教育又分很多種,有的家長會選擇和孩子講道理;有的家長會選擇和孩子談談心;有的家長則會採用斥罵,甚至是大吼來教育孩子。當然一般來說,最後一種方式使用的人數相對多,取得的效果也是最好。
【案例】
身邊的一位同事,是單親媽媽。生活的壓力迫使著這位女性學會承受更多。她自己帶著一個孩子在城市裡生活,既當爹又當媽。雖然收入還不錯,但是生活中所有不順心的事,都要她一個人來扛。長此以往,情緒也變得很不穩定,整天愁容滿面。
雖然在同事間不流露出任何情緒,但聽說一當家裡的孩子鬧事或者不聽話,她的情緒就會瞬間崩潰。她的孩子還在讀小學,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一個比較聽話懂事的孩子了。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懂事的孩子也會有犯錯的時候,加上這位媽媽比較特殊。孩子就是她的全部,被寄予了全部的希望,恨不得能夠「成龍成鳳」。
有一次去她家裡做客,還沒走到門口就已經聽到了大聲的斥責聲。一輪接著一輪的吼罵,已經掩蓋過了孩子的啜泣抽咽聲,隔著厚厚的防盜門都能讓人聽得一清二楚。事後才知道,孩子由於沒有及時完成作業,就被老師責備了,於是給她媽媽打了個電話。
媽媽認為作業是學生的本職工作。自己工作就很忙,孩子還不知道完成作業,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了幾聲。當問起為什麼要有這種教育方式的時候,她也沒能說出來個緣由,只覺得這樣比較直接有效。
而如果我們把視線轉移到孩子身上來,孩子被吼事時的反應就能看出他的性格特徵甚至是未來的走向。
一、試圖辯解,做出抵抗
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責備,表現出不贊成,不默許。他們心裡有一種反抗精神,試著會為自己辯解。這時就要分兩種情況,一是孩子強詞奪理,推卸責任。這類孩子沒有很強的責任心,怯於承擔責任。每當父母發現了他們的問題,孩子就會想著找其他人的不是,甚至反過來說父母要求不清楚或者要求過高等等。
另一種是孩子實力辯解,不趨同於他人的看法。畢竟父母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確,雖然有著長幼之分。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可以理所應當地接受長輩們錯誤的觀點。有時的確是父母冤枉了孩子,孩子就會陳述事實,為自己「申冤」。這類孩子有著比較清晰的邏輯條理和很強的思維能力,他們思維活躍而且富有信心,有見解有立場。雖然在未來可能會遇到比較多的困難,但都能從容面對。
二、默默承受一言不發
這類孩子常有一種自卑心理。正如上文的那位孩子一樣,會對自己要求比較高,每當自己出錯,面對父母的責罰他們都會選擇默默承受。當然,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脆弱和敏感。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雖然喜歡沉默,但不代表他們堅強不需要被愛。父母要對這種孩子施以更多的關愛,否則他們會越加害怕犯錯,甚至拒絕社交。
三、能夠及時調整
這類孩子的潛力最強。不論是什麼困難,他們都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保持健康向上。有些孩子前一個小時剛被吼過,下一小時又能精神滿滿地投入自己的工作,還能主動和父母溝通交流。這類孩子的抗壓能力強,懂得堅持。而今快節奏的社會,正是需要這樣的人,能在荊棘叢中負重前行,又能時刻笑對人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將迎來自己的海闊天空!
我是錦春,一位80後寶媽,家有二寶。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路上那些打怪升級的小事兒,還有些過來人的小經驗,主要專注開發孩子的潛能,願我們都能養出麒麟子、狀元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