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呢?
為何有些人總是在人際關係中充滿攻擊性呢?
為何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感到緊張和焦慮呢?
為何有些人總是很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壓抑自己的感受呢?
自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臨床心理學家們都在努力探尋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比如性心理學說、自卑情結理論、客體關係學說、行為主義學說等等。心理學家們都試圖去尋找人們內心衝突的根源,為發展有效的心理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在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理論都是源於心理學家們的臨床觀察和推測,帶有很強的個人經驗色彩;同時,很多理論的提出也有以偏概全的情況,將對部分患者的觀察結果推廣到所有人身上。但不論是精神分析學派,還是人本主義學派,都不約而同地將人格形成指向了童年的成長經歷。那麼,到底成長經歷中的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呢?
在196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布洛迪發起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前瞻性研究,該研究招募了131位待產的母親,隨後對他們和他們的孩子進行長達30年的追蹤觀察,通過心理測試、兒童觀察、校訪、教師訪談、不定期家訪以及錄像分析法,研究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將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30年後,研究人員共搜集到了76個被試的完整的成長數據。隨後,研究小組共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包括對錄像記錄進行反覆觀看,對測評數據進行反覆討論核實等等,以儘可能還原被試真實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狀態,並最終揭露個人成長的秘密。
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將孩子分為三大類:1)父母的撫養是非常用心的,孩子的童年大都是快樂的;他們在30歲的時候是滿足和成功的;2)童年時期很不快樂的孩子,他們成年之後外化或者內化了內心的困擾,主要表現為多動和對抗行為,或者抑鬱和焦慮;3)與預期不符的孩子,他們在30歲時的發展遠遠好於或者差於對他們的預測。
1、成功者們
在76名被試者中,研究者們選出了7名在30歲時生活狀態最好的人(3男4女),他們是這群被試裡生活的最好的,這裡所說的好,並不意味著他們成名或富有,而是他們獲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那些是良好生活的基本構成要素。他們風度翩翩,令人愉快,沒有經歷情緒上的痛苦,工作成功,關心他人生活,婚姻幸福。
回顧成長錄像的時候,研究中發現他們的父母也是做的最好的:對孩子有同理心、投入、關心、有條理、親切、積極回應。
2、童年痛苦的外化和內化
兒童感到痛苦的時候,基本上會採取兩種方式來緩解:一種是把情緒不安向外釋放,表現為問題行為(焦躁不安、過度活躍或者行為渙散);另一種是把痛苦指向內心,表現為抑鬱、焦慮和恐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情緒經常破壞人格發展,導致缺乏勝任感、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
在這個群體裡,有一位名叫諾蘭的被試一直被自卑和孤獨所困擾,諾蘭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我的父親很喜歡支配別人,神經緊張,膽大妄為,總是很挑剔。我曾幻想過改變局面,然而現實很難。我只能轉移注意力,忽視父親的存在。我的母親習慣把問題內化,所以我也這樣。現在妻子幾乎不知道我的感覺,因為我只是零星地說一點……」
通過回顧諾蘭的成長錄像,我們發現,在諾蘭6周大的時候,他的父親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好,父親富有控制欲,喜歡競爭,緊張不自製,並且有點焦慮,缺乏耐心和體貼。母親看起來溫和活潑,但時常有些犯迷糊,對孩子若即若離、漫不經心,有時母親還會嫌孩子煩,與孩子共情不穩定,情感疏離,時常過度限制孩子。父母在研究人員面前大聲的爭吵。父親很蠻橫,總是指責母親,認為他粗心大意,對孩子不夠細心。在諾蘭兩歲大的時候,他的母親由於再次懷孕變得易怒,經常打罵孩子,更加疏離孩子。
在大學畢業後,諾蘭跟哥嫂一家住在芝加哥,他在教堂負責維修樓房和地板。他是一個負責任的兒子、丈夫、兄弟和工人,同時,他變得極度強迫,缺乏活力,飽受壓抑之苦。他在內心一直說著:「我不夠聰明……我不夠好」。
3、發展軌跡的改變
有些被試在兒童時期得到了非常好的照料,然而後期成長過程所遇到的創傷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如果家人的去世、遭遇性侵、頻繁更換生活環境、弟弟妹妹的出生等。致使這些被試無法按照理想的發展軌跡走向成年。
其中一個被試名叫奧斯卡。在奧斯卡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很喜歡跟他玩,會為他閱讀並哄他入睡。當父親從神學院畢業之後,帶著全家人搬到了秘魯首都邊上的一個棚戶區學校。在這裡,奧斯卡面對了各種各樣的死亡,最好的朋友也死於一場鬥毆。「因為我生活的地方,死亡似乎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頻繁面臨死亡,讓奧斯卡遭受了極端的內心困擾,他經歷過重度抑鬱、自我懷疑和孤獨的時期,還有嚴重的幽閉恐懼症。直到30歲時,他在家庭和事業方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回顧所有的研究資料時,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結論:家庭至關重要。兒童的情感發展是以適時、平穩的方式展開的,父母的照料、安全性、可預見性、以及重大創傷事件綜合在一起,影響了人格的後期發展。其中養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影響最為深遠,這種依戀關係決定了兒童對人際關係的安全感,也決定了兒童精神和情緒特質的穩定性。童年時期在家庭內部所形成的行為、思想、動機和情感模式,將持續地影響我們的一生。
本期作者 | 中國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博士 史新衝
本文是心理專欄《ELIXIR Studio思維與心理工作室》中的文章,歡迎訂閱本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