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聽聽美國心理學家怎麼說

2020-08-27 考拉讀書會

為何有些人總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呢?

為何有些人總是在人際關係中充滿攻擊性呢?

為何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感到緊張和焦慮呢?

為何有些人總是很在意別人的感受而壓抑自己的感受呢?


自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的概念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臨床心理學家們都在努力探尋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比如性心理學說、自卑情結理論、客體關係學說、行為主義學說等等。心理學家們都試圖去尋找人們內心衝突的根源,為發展有效的心理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在心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理論都是源於心理學家們的臨床觀察和推測,帶有很強的個人經驗色彩;同時,很多理論的提出也有以偏概全的情況,將對部分患者的觀察結果推廣到所有人身上。但不論是精神分析學派,還是人本主義學派,都不約而同地將人格形成指向了童年的成長經歷。那麼,到底成長經歷中的哪些因素在影響著今天的我們呢?

在1963年,美國的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布洛迪發起了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前瞻性研究,該研究招募了131位待產的母親,隨後對他們和他們的孩子進行長達30年的追蹤觀察,通過心理測試、兒童觀察、校訪、教師訪談、不定期家訪以及錄像分析法,研究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將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30年後,研究人員共搜集到了76個被試的完整的成長數據。隨後,研究小組共花了六年的時間來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包括對錄像記錄進行反覆觀看,對測評數據進行反覆討論核實等等,以儘可能還原被試真實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狀態,並最終揭露個人成長的秘密。

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將孩子分為三大類:1)父母的撫養是非常用心的,孩子的童年大都是快樂的;他們在30歲的時候是滿足和成功的;2)童年時期很不快樂的孩子,他們成年之後外化或者內化了內心的困擾,主要表現為多動和對抗行為,或者抑鬱和焦慮;3)與預期不符的孩子,他們在30歲時的發展遠遠好於或者差於對他們的預測。


1、成功者們

在76名被試者中,研究者們選出了7名在30歲時生活狀態最好的人(3男4女),他們是這群被試裡生活的最好的,這裡所說的好,並不意味著他們成名或富有,而是他們獲得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那些是良好生活的基本構成要素。他們風度翩翩,令人愉快,沒有經歷情緒上的痛苦,工作成功,關心他人生活,婚姻幸福。

回顧成長錄像的時候,研究中發現他們的父母也是做的最好的:對孩子有同理心、投入、關心、有條理、親切、積極回應


2、童年痛苦的外化和內化

兒童感到痛苦的時候,基本上會採取兩種方式來緩解:一種是把情緒不安向外釋放,表現為問題行為(焦躁不安、過度活躍或者行為渙散);另一種是把痛苦指向內心,表現為抑鬱、焦慮和恐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情緒經常破壞人格發展,導致缺乏勝任感、強迫行為和強迫觀念

在這個群體裡,有一位名叫諾蘭的被試一直被自卑和孤獨所困擾,諾蘭這樣描述自己的童年:「我的父親很喜歡支配別人,神經緊張,膽大妄為,總是很挑剔。我曾幻想過改變局面,然而現實很難。我只能轉移注意力,忽視父親的存在。我的母親習慣把問題內化,所以我也這樣。現在妻子幾乎不知道我的感覺,因為我只是零星地說一點……」

通過回顧諾蘭的成長錄像,我們發現,在諾蘭6周大的時候,他的父親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好,父親富有控制欲,喜歡競爭,緊張不自製,並且有點焦慮,缺乏耐心和體貼。母親看起來溫和活潑,但時常有些犯迷糊,對孩子若即若離、漫不經心,有時母親還會嫌孩子煩,與孩子共情不穩定,情感疏離,時常過度限制孩子。父母在研究人員面前大聲的爭吵。父親很蠻橫,總是指責母親,認為他粗心大意,對孩子不夠細心。在諾蘭兩歲大的時候,他的母親由於再次懷孕變得易怒,經常打罵孩子,更加疏離孩子。

在大學畢業後,諾蘭跟哥嫂一家住在芝加哥,他在教堂負責維修樓房和地板。他是一個負責任的兒子、丈夫、兄弟和工人,同時,他變得極度強迫,缺乏活力,飽受壓抑之苦。他在內心一直說著:「我不夠聰明……我不夠好」。


3、發展軌跡的改變

有些被試在兒童時期得到了非常好的照料,然而後期成長過程所遇到的創傷阻礙了他們的發展,如果家人的去世、遭遇性侵、頻繁更換生活環境、弟弟妹妹的出生等。致使這些被試無法按照理想的發展軌跡走向成年

其中一個被試名叫奧斯卡。在奧斯卡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很喜歡跟他玩,會為他閱讀並哄他入睡。當父親從神學院畢業之後,帶著全家人搬到了秘魯首都邊上的一個棚戶區學校。在這裡,奧斯卡面對了各種各樣的死亡,最好的朋友也死於一場鬥毆。「因為我生活的地方,死亡似乎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頻繁面臨死亡,讓奧斯卡遭受了極端的內心困擾,他經歷過重度抑鬱、自我懷疑和孤獨的時期,還有嚴重的幽閉恐懼症。直到30歲時,他在家庭和事業方面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回顧所有的研究資料時,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結論:家庭至關重要。兒童的情感發展是以適時、平穩的方式展開的,父母的照料、安全性、可預見性、以及重大創傷事件綜合在一起,影響了人格的後期發展。其中養育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影響最為深遠,這種依戀關係決定了兒童對人際關係的安全感,也決定了兒童精神和情緒特質的穩定性。童年時期在家庭內部所形成的行為、思想、動機和情感模式,將持續地影響我們的一生


本期作者 | 中國科學院應用心理學博士 史新衝

本文是心理專欄《ELIXIR Studio思維與心理工作室》中的文章,歡迎訂閱本專欄

相關焦點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什麼樣的童年是「好的童年」?
    文|精英爸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受到很多人的認同,部分人曾經遭遇過童年的不幸,而他們的一生都在以治療曾經的不幸而努力。當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運的人,他們出生在美好的環境中,即便家裡的經濟條件普通、父母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他從小獲得的愛與關懷卻能讓他滿足、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無論今後遭遇了什麼不幸,都能憑藉美好的童年回憶以及性格中的樂觀自信度過。
  • 《都挺好》結局,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後來得知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名言。而他也在各種心理學論點上,強調人的生活風格在兒童時期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後,幾乎一生不變。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沒說過丨治好自己才能養好孩子
    很多人說,大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的確被打動了,事實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身邊的很多人一旦受挫,經常說:都怨我爸媽小時候不好、家庭不好,要麼我不會是這樣。 似乎大家習慣於把生活的不順,歸咎在「原生家庭」身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童年的不幸福,並非我們主觀個人可以控制,難道發生了不幸我們就只能沉湎其中,並且搭上自己的一生嗎?
  • 《都挺好》: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01「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名言。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她的房間賣了,為了供大哥去美國讀書,使得她在家裡已無一席之地;當二哥要出去旅遊,蘇母爽快地給了2000塊,但當她想要1000塊參加培訓班的時候,卻被蘇母果斷地拒絕了:「我只負責養你到18歲。」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界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習得的情緒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就拿自卑這件事來說,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他總是會在不同場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這可能就與他童年時期遭受的經歷有關。
  •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從小是一個留守兒童,所以呢野蠻生長長到現在這個樣子我都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有一位教育家是誰來著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時候的一切的確對後來的人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我父母對我是典型的打擊教育,就感覺我無用至極的那種,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很自卑,一點也不自信,知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眼界及想法了,才慢慢好起來的。
  •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雖然《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專業的心理學書,但很建議父母能時常翻翻,慢慢悟道。弗洛伊德說過,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索蘭博士說,愛和工作或任何有創造性的事業一樣,都隱含了我們幸福的秘密。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總是在你不諳世事的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打好了。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你的行為和態度,決定了你的孩子,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愛情公寓》裡曾小賢的一段話,道出了我們每個人身邊都存在的「別人家的孩子」。
  • 《小鞋子》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有限沒穿過啥好看的鞋子,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穿新運動鞋好是羨慕,時常都想自己要是能穿上一雙嶄新的運動鞋有多開心;可能是童年的影響,長大後可以少吃點也得買一雙自己喜歡的鞋。正如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也是有關一雙鞋的故事。
  •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心理指南
    文|顧子魚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01.如果你正準備要做父母,或者是你初為人父人母,我覺得有必要讀一本書《童年之謎》,這本書教會你,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學會如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怎樣陪伴孩子成長。
  • 《大明風華》胡善祥: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項科學調查報告:童年所經受過的巨大創傷,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DNA。我沒有研究過生物學,也沒有求證過這項研究報告是真是假,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童年所受的傷害,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所以就有了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看懂這個故事教育孩子不再犯難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快樂,同樣的也有著或大或小的陰影,童年的經歷確確實實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很多時候的不幸,都是在童年時期埋下的因果。去年有個很火的故事,一個棄嬰,住在貴州福利院,被拋棄的她,沒有父母的她充滿迷茫,也十分怯生。圓圓的大眼睛裡透露著一種悲傷,看上去令人心疼。
  • 《火神被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大概從童年時期就定下了,所以才有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吧。人的一生都在和那個本我進行著對抗,有的人經歷只是經歷,又或者因為經歷野蠻生長起來。
  • 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月亮天蠍的偏執和佔有,都因從未擁有
    有句話說:幸運的人用童年來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的確是如此,這個同事說因為小時候自己的父母很忙,忙到根本沒時間去管自己。 兒時的日子,總是一個人數著天上的星辰,一個人孤單的作伴,習慣了獨當一面不過是沒有依靠。他如今自己有了孩子,他說他想讓自己孩子的童年是充滿了愛和保護的。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有人說​魏來是一個很狠的女生,她殺死了她的同學,連父母都覺得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可曾殺過人和社會上的一些人整天混在酒吧。直到警方到魏來家調查時,她的父母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們的女兒,一致認為女兒不可能做出這殺人的事。然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父母從未真正的了解過孩子。
  • 《抓落葉》: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
    作者:媽小咪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美國作家湯米·巴特勒在小說《抓落葉》中說:「抓落葉的秘訣不是快狠準,而是靜止,先耐心地觀察風速和方向,在樹葉猶豫不決迴旋下落的瞬間,輕柔地接住它。」人到底是應該急功近利,還是應該靜觀其變?講的是人的處事方式,其實,也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而一個人的性格,正如那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2歲幼童被摔: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近有一句話在網上很火: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孩子幸運與不幸運的最關鍵因素,居然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夫妻兩人吵了架,孩子往往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父母將憤怒和失控,都發洩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
  •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童年陰影、創傷,往往是所有傷害中最難被察覺,影響最大和難以癒合的一種。時間久了,它們被我們遺忘,甚至我們都不知道這原來也是一種傷害,但我們終其一生在為它的影響買單。童年,也許是因為首次攝入世界的影像,才對任何傷害感觸很深;也許是因為年齡小,才那麼無助和無法承受。
  • 不幸的人一生在治癒童年,「被害妄想症」奪走愛的能力
    我有個朋友,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這和她從小的生活環境有關,從小在福利院長大,因為她是個孤兒。都說缺乏安全感的人缺愛,她就是這樣。她很要強,不論什麼事情都要爭先,後來她學習成績很好,被送進了一座很好的大學,畢業後工作也很出色,逐漸有了一些追求者。但她好像都不喜歡。追求者中有個男孩叫阿明,給人一種很長情的感覺,默默地在她身邊多年。也許是時間久了,她的心被打動了,接受了這個阿明。他們結婚了。
  • 都挺好:願所有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是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經歷往往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家庭雙親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