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大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的確被打動了,事實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可是仔細一想,不可否認前半句說得很好,但是後半句未免過於主觀消極。
身邊的很多人一旦受挫,經常說:都怨我爸媽小時候不好、家庭不好,要麼我不會是這樣。
似乎大家習慣於把生活的不順,歸咎在「原生家庭」身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童年的不幸福,並非我們主觀個人可以控制,難道發生了不幸我們就只能沉湎其中,並且搭上自己的一生嗎?
對不起,阿德勒沒說過這句話。
我查閱了網上引用這句話的通用出處,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教育人格》,通讀全書,不好意思,我並沒有找到這句話。
而且,根據我對這本書的初步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主張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截然相反。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榮格、弗洛伊德齊名,他的觀點深深影響著後世,包括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和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
通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大多以「只要有心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宿命論是一種虛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這種居多。
阿德勒的觀點與文章開頭的話恰好相反,阿德勒相信先天基礎差,是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的。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未必要用一輩子治癒童年,他們可以更早的走出來。
拿阿德勒的經歷舉個例子,阿德勒童年時期曾患過佝僂病,身材矮小,無法做劇烈體育運動。他上學時候成績一般,表現不佳,他的老師曾經評價他只能成為一個鞋匠。
但是阿德勒的父親鼓勵他,讓他不要相信眼前的任何事,不要讓眼前的困境束縛自己,要勇於突破,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於是,阿德勒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他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生平是如此勵志,那麼我們該如何將他的經驗套用養育孩子身上,讓孩子也成為一個不會被生活「擊垮」的人呢?
阿德勒說:一個人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
從小被父母打罵、控制的男孩,長大後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有暴力傾向,控制欲強的男人;被父親拋棄的家庭長大的女孩,長大後也缺乏家庭責任感,容易愛上喜歡花言巧語的渣男。
這種事情看似奇怪,實際非常普遍,因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人們在做決定時,傾向於選擇熟悉的決定,而不是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所以,大量的家庭教育問題在不斷重複。
父母自己在成長的時候,就缺乏這方面的教育,缺乏足夠歸屬感和價值感,成年後再去教養孩子,潛意識裡還是用了老方法,只更換了表現手法。
如此,同樣的邏輯下培養出的孩子像家長自己就無可厚非了。
育兒亦是育己,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先停止抱怨孩子「有問題」,尊重孩子,培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
父母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取孩子的信賴,如此,當孩子遇到無法就解決的問題時才能主動向父母求助,父母也能反饋給孩子足夠的愛。
人格教育與人的先天性關聯不大,主要是靠後天的教育培養形成,受人的心理、氣質、生活習慣影響。
對於家長來說,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自己的人格。
阿德勒認為: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有兩點是可以重點開發的:智力開發與行為塑造。
智力的開發,在孩子的教育階段基本都可以完成,但是我們往往忽略掉孩子行為的塑造。
孩子的行為分為無意識的行為和有意識的行為,無意識的行為是孩子在無意識條件下養成的,有意識的行為是孩子通過學習技能與知識養成的。
孩子七八歲時,無意識行為基本定型,無論習慣好壞,家長都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昧打罵孩子是沒有任何用的,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戰勝和糾正孩子的行為上則更具價值。
同時,家長可以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觀察和思考,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阿德勒認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要照顧好孩子的心理,尤其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要更為重視。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嘗試幫助孩子規劃人生與未來,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可以更優秀?
這種無意識中產生的想法,會讓家長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然而在孩子上學後,在校園中不可能遇到同樣的重視。
這種落差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逐漸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於是孩子可能會在課堂搗亂、欺負女同學,以獲取更多的關注。
這時家長不要直接指責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留意孩子的細微變化,通過孩子的表現判斷孩子的動機,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我們不是因為一時氣昏了頭而口出惡言,而是為了操縱、支配對方,想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願和期望,創造與利用了名為「憤怒」的情感。
最後,希望家長可以明白,溝通是一門技術,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愛也是良好關係帶來的效果。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