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沒說過丨治好自己才能養好孩子

2020-08-28 蒙多奇科學養育

很多人說,大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我的確被打動了,事實難道不就是這樣的嗎?

可是仔細一想,不可否認前半句說得很好,但是後半句未免過於主觀消極。

身邊的很多人一旦受挫,經常說:都怨我爸媽小時候不好、家庭不好,要麼我不會是這樣。

似乎大家習慣於把生活的不順,歸咎在「原生家庭」身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童年的不幸福,並非我們主觀個人可以控制,難道發生了不幸我們就只能沉湎其中,並且搭上自己的一生嗎?

對不起,阿德勒沒說過這句話。



我查閱了網上引用這句話的通用出處,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兒童的教育人格》,通讀全書,不好意思,我並沒有找到這句話。

而且,根據我對這本書的初步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思想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主張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截然相反。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與榮格、弗洛伊德齊名,他的觀點深深影響著後世,包括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和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

通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大多以「只要有心改變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變。哪怕明天就要死,現在改變也不晚」、「宿命論是一種虛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這種居多。

阿德勒的觀點與文章開頭的話恰好相反,阿德勒相信先天基礎差,是可以通過後期努力改變的。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癒,不幸的人未必要用一輩子治癒童年,他們可以更早的走出來。

阿德勒也曾被童年傷害


拿阿德勒的經歷舉個例子,阿德勒童年時期曾患過佝僂病,身材矮小,無法做劇烈體育運動。他上學時候成績一般,表現不佳,他的老師曾經評價他只能成為一個鞋匠。


但是阿德勒的父親鼓勵他,讓他不要相信眼前的任何事,不要讓眼前的困境束縛自己,要勇於突破,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於是,阿德勒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

他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阿德勒的生平是如此勵志,那麼我們該如何將他的經驗套用養育孩子身上,讓孩子也成為一個不會被生活「擊垮」的人呢?

先成為更好的人,再教孩子


阿德勒說:一個人終身,所尋求的就是兩樣東西,一個是歸屬感,一個是價值感。

從小被父母打罵、控制的男孩,長大後很可能會變成一個有暴力傾向,控制欲強的男人;被父親拋棄的家庭長大的女孩,長大後也缺乏家庭責任感,容易愛上喜歡花言巧語的渣男。


這種事情看似奇怪,實際非常普遍,因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人們在做決定時,傾向於選擇熟悉的決定,而不是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所以,大量的家庭教育問題在不斷重複。


父母自己在成長的時候,就缺乏這方面的教育,缺乏足夠歸屬感和價值感,成年後再去教養孩子,潛意識裡還是用了老方法,只更換了表現手法。

如此,同樣的邏輯下培養出的孩子像家長自己就無可厚非了。

育兒亦是育己,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先停止抱怨孩子「有問題」,尊重孩子,培育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的基礎。

父母通過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獲取孩子的信賴,如此,當孩子遇到無法就解決的問題時才能主動向父母求助,父母也能反饋給孩子足夠的愛。

幫助孩子養成獨立人格


人格教育與人的先天性關聯不大,主要是靠後天的教育培養形成,受人的心理、氣質、生活習慣影響。

對於家長來說,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養成自己的人格。

阿德勒認為:

在孩子人格形成的過程中,有兩點是可以重點開發的:智力開發與行為塑造。

智力的開發,在孩子的教育階段基本都可以完成,但是我們往往忽略掉孩子行為的塑造。


孩子的行為分為無意識的行為和有意識的行為,無意識的行為是孩子在無意識條件下養成的,有意識的行為是孩子通過學習技能與知識養成的。

孩子七八歲時,無意識行為基本定型,無論習慣好壞,家長都不要責怪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一昧打罵孩子是沒有任何用的,把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引導孩子戰勝和糾正孩子的行為上則更具價值。

同時,家長可以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觀察和思考,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重視孩子的社會情感


阿德勒認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更重要的是要照顧好孩子的心理,尤其是對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社會情感的發展程度要更為重視。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嘗試幫助孩子規劃人生與未來,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可以更優秀?

這種無意識中產生的想法,會讓家長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重視,然而在孩子上學後,在校園中不可能遇到同樣的重視。

這種落差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緒,逐漸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於是孩子可能會在課堂搗亂、欺負女同學,以獲取更多的關注。


這時家長不要直接指責孩子,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留意孩子的細微變化,通過孩子的表現判斷孩子的動機,對症下藥解決問題。

我們不是因為一時氣昏了頭而口出惡言,而是為了操縱、支配對方,想讓對方遵從自己的意願和期望,創造與利用了名為「憤怒」的情感。

最後,希望家長可以明白,溝通是一門技術,有良好溝通的地方才有愛,愛也是良好關係帶來的效果。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

相關焦點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什麼樣的童年是「好的童年」?
    文|精英爸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受到很多人的認同,部分人曾經遭遇過童年的不幸,而他們的一生都在以治療曾經的不幸而努力。當然也有一部分非常幸運的人,他們出生在美好的環境中,即便家裡的經濟條件普通、父母也不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是他從小獲得的愛與關懷卻能讓他滿足、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無論今後遭遇了什麼不幸,都能憑藉美好的童年回憶以及性格中的樂觀自信度過。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永遠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總是在你不諳世事的時候就悄無聲息地打好了。《愛情公寓》裡曾小賢的一段話,道出了我們每個人身邊都存在的「別人家的孩子」。小孩全程都特別淡定,沒哭也沒鬧。可見,這應該不是第一次,每次遇到不符合這個爸爸要求的事情,他都會以這種態度對待孩子。
  •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為父母,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對娃下藥,找到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雖然《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專業的心理學書,但很建議父母能時常翻翻,慢慢悟道。弗洛伊德說過,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
  • 《都挺好》結局,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治癒童年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後來得知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名言。而他也在各種心理學論點上,強調人的生活風格在兒童時期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後,幾乎一生不變。
  •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嗨嘍,大家好。這裡是隨機掉落的不知道什麼君。今天心情不怎麼好我就隨性寫,剛剛也看到了孫僑潞的熱搜,我就隨便說說什麼吧。我從小是一個留守兒童,所以呢野蠻生長長到現在這個樣子我都不知道怎麼形容自己。有一位教育家是誰來著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時候的一切的確對後來的人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我父母對我是典型的打擊教育,就感覺我無用至極的那種,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很自卑,一點也不自信,知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眼界及想法了,才慢慢好起來的。
  • 安家:徐文昌一生被童年治癒,而房似錦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安家:徐文昌一生被童年治癒,而房似錦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羅晉和孫儷領銜主演的都市職場情感劇《安家》正在熱播,劇中除了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和羅晉飾演的徐文昌人物鮮活、形象豐滿之外,在安家天下靜宜門店的幾位家人更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王子、小樓、老油條還有門店吉祥物朱閃閃4人都在訴說著生活的酸甜苦辣。
  • 都挺好:願所有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是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經歷往往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家庭雙親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這三種經歷分別來自語言上、情感上、行為上,會給一個人埋下一顆自卑的種子。 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總之童年時期的經驗,大都會匯集到潛意識裡面,成為一個人情緒人格的一部分,在日後的感受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
  •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
    童年陰影、創傷,往往是所有傷害中最難被察覺,影響最大和難以癒合的一種。時間久了,它們被我們遺忘,甚至我們都不知道這原來也是一種傷害,但我們終其一生在為它的影響買單。童年,也許是因為首次攝入世界的影像,才對任何傷害感觸很深;也許是因為年齡小,才那麼無助和無法承受。
  • 2歲幼童被摔: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近有一句話在網上很火: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孩子幸運與不幸運的最關鍵因素,居然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夫妻兩人吵了架,孩子往往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父母將憤怒和失控,都發洩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
  •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海明威回答:「不愉快的童年。」要想激發一個人最強烈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必須要體驗苦難生活。因為人的心理容易受到不幸經驗的影響,這種經驗雖然不能給人帶來快感,但是對那些愛思考的人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幸福的人從不幻想,只有感到不滿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滿足的願望是幻想產生的動力。
  •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太精闢了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中國式父母」常披著「父母之愛」「都是為了你好」的情感綁架式教育。想起我們這一代,應該也有一部分人受過」棍棒教育「。
  • 《小鞋子》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有限沒穿過啥好看的鞋子,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穿新運動鞋好是羨慕,時常都想自己要是能穿上一雙嶄新的運動鞋有多開心;可能是童年的影響,長大後可以少吃點也得買一雙自己喜歡的鞋。正如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也是有關一雙鞋的故事。
  • 《都挺好》: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01「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蕾德·阿德勒的名言。還有小時候被父母忽視和長期被迫離開的孩子,他們從來沒有過家庭裡應有的完滿和安全感,總是像個累贅一樣被大人丟來丟去.這些經歷,使得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是他人的負擔,於是他們害怕和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有些童年的傷害早已深入骨髓,那種被忽視和不被愛的恐懼,會使人長久的不安。
  • 《火神被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大概從童年時期就定下了,所以才有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吧。人的一生都在和那個本我進行著對抗,有的人經歷只是經歷,又或者因為經歷野蠻生長起來。
  • 《抓落葉》:不幸的人,用一生在治癒童年
    人到底是應該急功近利,還是應該靜觀其變?講的是人的處事方式,其實,也是一個人的性格特徵。而一個人的性格,正如那句話: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小說《抓落葉》中,小男孩艾略特就有著不幸的童年,從小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被母親誤解,被父親冷落,就連親情也處理很尷尬的狀態。這樣的他,一生都在尋找。01找不到親情聯結的母子,讓孩子一生都在找愛長久以來,艾略特都覺得,母親一點都不理解他。
  • 不幸的童年,孩子如何治癒了我
    (一) 糟糕的情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在孩子面前無法控制自己糟糕的情緒。迎上妹頭一雙清澈的眼神,一副小心翼翼的神情。那一刻,我內疚了。因為當了媽媽,因為有了孩子,我回憶起我童年的碎片記憶。妹頭曾經說過:「媽媽,你生氣的時候,我看到你的眼睛裡有獅子。」現在,我和妹頭說:「媽媽進步了。」媽媽不再動不動就火冒三丈,已經明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話好好說。愛的溝通,需要用辦法。愛,需要用心經營。當然,我仍在努力,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已經看到更多的曙光。
  • 什麼樣的童年,能治癒一生?出生在這3種家庭,想不幸福都難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一句流傳度特別廣的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人這一生,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因原生家庭的缺憾而鬱鬱寡歡;有的人卻無論處在什麼逆境,都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而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幸福一生的孩子呢?這3種家庭出生的孩子,想不幸福都難。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看懂這個故事教育孩子不再犯難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快樂,同樣的也有著或大或小的陰影,童年的經歷確確實實影響著成年後的我們,很多時候的不幸,都是在童年時期埋下的因果。去年有個很火的故事,一個棄嬰,住在貴州福利院,被拋棄的她,沒有父母的她充滿迷茫,也十分怯生。圓圓的大眼睛裡透露著一種悲傷,看上去令人心疼。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有人說​魏來是一個很狠的女生,她殺死了她的同學,連父母都覺得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可曾殺過人和社會上的一些人整天混在酒吧。直到警方到魏來家調查時,她的父母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們的女兒,一致認為女兒不可能做出這殺人的事。然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父母從未真正的了解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