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長大逃不開自卑,背後推手是父母

2020-11-10 孕媽咪育兒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今年剛上初中的菲菲向她的心理醫生傾訴:

我新穿的校服一天就變得髒兮兮地,回到家爸爸媽媽總會斥責我:為什麼衣服這麼快就髒了?他們不知道,我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推在地上欺負,卻不敢反抗,不然父母又會說我惹是生非。

如果一次考試中得了99分,父母也會質問為什麼丟了1分?而沒有對那99分和辛苦學習的我表示一點點讚賞。

看到別的同學都報名參加演講比賽,我明明心裡很想去,但卻遲遲不敢舉手,經常被人嘲笑「膽小鬼」。

……

對於像菲菲這樣的孩子,心理學家其實見過無數個,父母的否定、忽視、偏見等,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嚴重的會留下童年陰影,影響他的一生。

所有父母最怕的,就是讓孩子生活在不幸的童年中,直到長大也逃不開自卑的陰影。可往往現實就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對是錯,在不知不覺中,親手把孩子推向了自卑心理的深淵。

在心理學家看來,長大後心理極度自卑的孩子,大多數和小時候的這三種經歷密不可分,和父母逃不開關係。

一:父母爭吵不斷,家庭支離破碎,孩子缺乏穩定和諧的成長環境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離婚率高達63%。

這連續15年飛漲的離婚率數字,令人可怕。離婚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分道揚鑣,更是對曾經愛的結晶,年幼懵懂的孩子的一種傷害。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做基礎,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那些經常爭吵不斷的父母甚至導致家庭破碎,在無形中扼殺掉了孩子的安全感,給他增加了負面能量和消極情緒。

孩子生活在不穩定、不健全的家庭,會認為自己是小朋友中的一種「另類」,沒有完整的雙親、家庭教育。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愛放鬆大聲地說笑,做事也畏首畏尾,由內而外表現得非常自卑。

二:父母經常地否定和貶低,讓孩子自卑,缺乏面對挫折的「逆商」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都有這麼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總縈繞在身邊,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想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更努力,殊不知卻讓他越來越自卑。孩子覺得自己確實不如別的小朋友,連父母都不愛自己,付出努力也得不到肯定。


長此以往,孩子會表現出極度自卑,面對挫折時的「逆商」也不如他人。

遇到困難不敢勇往直前面對;聽到別人的嘲笑只能低頭掩面走過;在學校被欺負、被孤立也不敢聲張;輸了比賽只會哇哇大哭,卻不懂找原因向他人學習……

挫折,可能讓孩子越來越自卑,也可能是前進路上的助推器。這要看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應對挫折,培養「逆商」。

這套培養孩子抗挫折「逆商」的繪本推薦給大家,共有12冊,現在打折僅售48.8元,平均每本4元!

每冊分為不同的主題故事,都是根據孩子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而編寫,非常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通過生動形象的卡通和故事情節,讓孩子知道被嘲笑、拒絕、欺負、孤立……都沒關係,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獲得一些應對並戰勝苦難的思路,也省去了家長的口頭說教,在看書中獲得成長的感悟。

還可以用手機掃碼聽故事,既方便又快捷,是親子共讀的好物。

三:被迫聽父母的話,孩子的人生路被「操控」,沒有自我思想和判斷

有這樣一部分父母,從小到大都讓孩子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路走,甚至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成為孩子人生的「操控者」。

這樣的孩子,打心底裡認為父母一切都是對的,跟著走準沒錯,而對自身充滿猶豫和自卑。時間久了,遇到事情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總是對自己不自信,怕說錯做錯,下意識地就想問問父母的意見。

從心理學角度講,時時刻刻要求孩子「聽大人的話」的父母,他們的照顧和關愛太過於細緻入微,壓榨著孩子的成長空間,沒有一點點自我喘息的餘地,孩子的壓力會逐漸轉化為自卑的情緒。

討論話題:你們對自卑的孩子有何看法呢?自家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你們如何應對呢?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長大自卑的孩子,小時候多有這三種經歷,現實扎心
    文|秘籍君 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一句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很早就被很多人引用,特別是那些童年有不好經歷的孩子,更能從這句話中體會更多的心酸。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家庭氛圍融洽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獲得那些美好的性格特質,比如說自信、樂觀、善良、有愛等等。 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
  • 心理學家:孩子童年有三種經歷,會留下心理創傷,變得怯懦、自卑
    心理學家認為在孩子的童年生活中,如果他們生活在一個家庭氛圍融洽的環境中,就會更容易獲得那些美好的性格特質,比如說自信、樂觀、善良、有愛等等。沒有不愛孩子的家長,可偏偏有父母不懂得好好表達,那些「跑偏」了的愛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卑怯懦。
  • 心理學家:骨子裡自卑的父母,會把自卑傳遞給孩子
    2、被否定的經歷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說一個孩子被誇獎五千次就會獲得很好的自信,當然這或許只是一個說法,不過這也說明了誇獎對於一個孩子是多麼的重要。你太粗心了,稍微細心一點,不就不會失分了嗎?父母之所以這樣做其實是把自己內心的自卑甩給孩子,因為容易否定別人的人通常是自己太自卑,他跟別人的關係無法平等,必須是「我行,你不行」,親子關係也一樣,他也怕「你行,我不行」,所以這樣的父母會極力否定孩子,名義上是怕孩子驕傲,其實是為了補償自己的自卑。
  • 心理學:童年經歷對性格塑造的影響,有以下三種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最開始睜眼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童年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意的,這個世界就是善意的,童年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危險與邪惡,那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是危險與邪惡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書《自卑與超越》裡系統的講述了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
  • 心理學家: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長大後自卑、軟弱,還很負能量
    亦或者他會經常壓抑自己,不敢與別人發生任何衝突,從而變得相當軟弱,以至於滋生出很多負能量。而安全感的形成往往與一個人生命早期的經歷有關,比如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可能會變得自卑,軟弱,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形成足夠的安全感。
  • 自卑的人往往成長中有三種經歷,中一個都是重傷,長大後很難治癒
    婧婧說:「那些在充滿愛和幸福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他們身上的那種的自信和安全感,是我這一輩子都模仿不來的。」這種刻在骨子裡的自卑跟她形影不離。其實,每個人的心理問題和性格缺陷都和成長經歷脫不開關係。成長中有三種經歷,易留下心理創傷,變得自卑1、總是被人打擊被老師貶低、被同學嘲笑、被父母打擊都會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家人,被父母認可和鼓勵是一個孩子獲得自信的最大來源,他們作為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如果在娃成長過程中,總是喜歡批評、責備、辱罵、打擊孩子
  • 心理學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經歷,長大後戀愛容易出現問題
    心理學家說:人的一生就是前六年的不斷重複。中國也有句俗語: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雖然這兩句話頗有「童年決定論」的色彩,但也一定程度反應了童年經歷對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性。那麼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一個人童年的經歷對他長大後的戀愛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1、童年經歷:父母非常挑剔、經常吵架,出生在這樣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很乖,儘量不會惹父母生氣,如果父母有矛盾,孩子不僅不會要求安慰,還會像小大人一樣去安慰父母,對這樣的孩子來說,衝突是最可怕的事情。
  • 從小愛「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逃不過三種結局,父母別輕視
    從小愛「挖鼻孔」的孩子,長大後一般逃不過三種結局,父母別輕視如果父母有挖鼻孔的習慣,孩子看久了就會跟著模仿,模仿過後感覺非常好玩,於是就會經常挖,逐漸形成頑固性習慣。即使鼻子沒有不舒服,也會不由自主的想要挖一挖。
  • 《原生家庭》三種有毒的父母模式:讓你自卑、暴力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有過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有些人很幸運,擁有幸福美滿的童年。但有些人卻一生都受到不良父母的影響,始終很難擁抱幸福。昨天我們介紹了三種有毒的父母: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今天為大家介紹另外三種有毒的父母:酗酒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
  • 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
    但是整個童年帶給我更深的是深深地自卑感。 不管你信不信,一個人的童年如果過得不快樂,即使成年之後也很難產生自信心。心理學:一個人之所以自卑,往往是因為有時候有過這樣的經歷,別不相信。 童年家境清貧,常常被小夥伴看不起。 貧窮,從小沒體驗過的人,根本不懂得其中滋味。
  • 那些從小就愛「咬指甲」的孩子,長大後變成啥樣?逃不開三種結局
    外甥什麼都好,都就是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特別喜歡「咬指甲」。外甥長這麼大,幾乎都沒怎麼用過指甲剪,全都靠嘴咬,只要手指的指甲長出一點,外甥開始咬。剛開始表哥也沒怎麼在意,覺得小孩子很正常,長大懂事就好了。但就是因為表哥的不在意,導致現在外甥這個壞習慣,越來越嚴重了。
  • 孩子這三種行為是「偽節儉」,專家:長大後,逃不過這兩種結局
    反向錯誤的勤儉反而會限制孩子的成長朋友小林的父母年輕時生活條件艱苦,所以平時一直勤儉節約。受父母影響的小林長大後也繼承了父母的生活方式:東西用久了就修一修再用,洗頭洗手的髒水留著衝馬桶,飯菜也是放冰箱裡熱了再熱。有了兒子北北後,小林也如法炮製教育兒子。
  • 心理學家:自卑的孩子,一般有這五個特質,父母要留心
    不知道,各位父母發現沒有,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窩裡橫,外面慫」的狀態。常常在家話不停,可是一到外面卻開始畏手畏腳的,甚至連話都不敢說。尤其是一些需要上臺演講孩子,不敢在臺上說話,也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說話,父母以為孩子是內心,其實,他們內心裡已經多多少少產生了自卑的心理,只不過不是那麼明顯罷了。
  • 哭窮式教育|從小被父母灌輸這種思想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很自卑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自卑的種子逐漸生根發芽並開花,由此導致孩子在長大後,變得很自卑,潛意識裡會覺得自己低人一等。那麼,孩子在長大後,有可能會出現這幾種表現:第一:為了不讓別人看不起,在親朋好友面前,刻意裝大方,虛榮心很強盛。
  • 暴躁父母懦弱娃,衝動易怒的父母,孩子長大逃不開這3種性格
    文丨萱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家長是孩子的早教老師,孩子的性格可以側面地反映家長的言行舉止。童年快樂與否跟父母的教育有關,正所謂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生出什麼樣的花。如果是暴脾氣的家長,絕對是造就出脾氣暴躁、任性妄為的孩子。父母脾氣易怒,對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危害?
  • 自卑的孩子一眼就看出來,如何避免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父母是關鍵
    這樣的擔心來自我小學和初中的經歷,換牙後我的牙齒就不像別人一樣整齊,我是一口齙牙,當時的綽號有「齙牙妹」、「何大牙」……告訴父母我不怕疼我想整牙,得到的回答是:「沒錢!」,所以整個小學和初中我都在自卑中度過,覺得自己很醜,也不敢和別人交朋友,唯一開心的就是成績很好。有同學向我請教問題,我也總擔心她們會不會注意我的牙,所以我不說話的時候嘴唇總是緊緊閉上,把給我帶來自己的齙牙隱藏起來。
  • 孩子6歲前,父母不陪在身邊,將來可能有三種嚴重後果
    在我們周圍,由於各種原因,許多父母將孩子交給老人帶大。實際上,這是有問題的。如果孩子在6歲之前,父母沒有陪伴身邊,很可能導致以下三種後果。根據心理學家研究,如果一個孩子在6歲之前沒有父母陪伴身邊,將很難與父母建立足夠親密的親子關係。因此,那些把孩子寄養在他人那裡的父母要注意了。前面幾年的輕鬆,可能會導致一輩子的疏遠。
  • 有過這3種經歷的孩子,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
    比如,有過下面這3種經歷的人,就會形成心理創傷,長大後自卑、軟弱:1、被父母有意無意的「拋棄」的經歷從現實層面來說,絕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不會有「拋棄」孩子這一說的,本文是一種心理學的表述,是指父母在物理空間上離開孩子之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感受。
  • 長大後自卑的孩子,大多來自這4種家庭
    直到現在長大,我都不戀家,想到回家,心裡就莫名緊張跟恐懼,以至於工作後,在單位的人際交往也比較孤僻自閉,不敢過多與人交往。從心理學上來說,父母常常爭吵,或是對孩子家庭暴力,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孩子童年時期的經歷,會成為孩子一生都抹不去的傷痛。泰國有個4分鐘的動畫片《父母吵架是孩子的恐怖片》,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