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
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用一生來治癒童年。」
今年剛上初中的菲菲向她的心理醫生傾訴:
我新穿的校服一天就變得髒兮兮地,回到家爸爸媽媽總會斥責我:為什麼衣服這麼快就髒了?他們不知道,我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推在地上欺負,卻不敢反抗,不然父母又會說我惹是生非。
如果一次考試中得了99分,父母也會質問為什麼丟了1分?而沒有對那99分和辛苦學習的我表示一點點讚賞。
看到別的同學都報名參加演講比賽,我明明心裡很想去,但卻遲遲不敢舉手,經常被人嘲笑「膽小鬼」。
……
對於像菲菲這樣的孩子,心理學家其實見過無數個,父母的否定、忽視、偏見等,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嚴重的會留下童年陰影,影響他的一生。
所有父母最怕的,就是讓孩子生活在不幸的童年中,直到長大也逃不開自卑的陰影。可往往現實就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對是錯,在不知不覺中,親手把孩子推向了自卑心理的深淵。
在心理學家看來,長大後心理極度自卑的孩子,大多數和小時候的這三種經歷密不可分,和父母逃不開關係。
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離婚率高達63%。
這連續15年飛漲的離婚率數字,令人可怕。離婚不僅僅是夫妻雙方的分道揚鑣,更是對曾經愛的結晶,年幼懵懂的孩子的一種傷害。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氛圍做基礎,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而那些經常爭吵不斷的父母甚至導致家庭破碎,在無形中扼殺掉了孩子的安全感,給他增加了負面能量和消極情緒。
孩子生活在不穩定、不健全的家庭,會認為自己是小朋友中的一種「另類」,沒有完整的雙親、家庭教育。這樣的孩子,常常不愛放鬆大聲地說笑,做事也畏首畏尾,由內而外表現得非常自卑。
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都有這麼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他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總縈繞在身邊,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父母想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更努力,殊不知卻讓他越來越自卑。孩子覺得自己確實不如別的小朋友,連父母都不愛自己,付出努力也得不到肯定。
長此以往,孩子會表現出極度自卑,面對挫折時的「逆商」也不如他人。
遇到困難不敢勇往直前面對;聽到別人的嘲笑只能低頭掩面走過;在學校被欺負、被孤立也不敢聲張;輸了比賽只會哇哇大哭,卻不懂找原因向他人學習……
挫折,可能讓孩子越來越自卑,也可能是前進路上的助推器。這要看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應對挫折,培養「逆商」。
這套培養孩子抗挫折「逆商」的繪本推薦給大家,共有12冊,現在打折僅售48.8元,平均每本4元!
每冊分為不同的主題故事,都是根據孩子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情況而編寫,非常有針對性和實用性。
通過生動形象的卡通和故事情節,讓孩子知道被嘲笑、拒絕、欺負、孤立……都沒關係,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幫助孩子獲得一些應對並戰勝苦難的思路,也省去了家長的口頭說教,在看書中獲得成長的感悟。
還可以用手機掃碼聽故事,既方便又快捷,是親子共讀的好物。
有這樣一部分父母,從小到大都讓孩子按照自己安排好的路走,甚至決定人生的發展方向,成為孩子人生的「操控者」。
這樣的孩子,打心底裡認為父母一切都是對的,跟著走準沒錯,而對自身充滿猶豫和自卑。時間久了,遇到事情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總是對自己不自信,怕說錯做錯,下意識地就想問問父母的意見。
從心理學角度講,時時刻刻要求孩子「聽大人的話」的父母,他們的照顧和關愛太過於細緻入微,壓榨著孩子的成長空間,沒有一點點自我喘息的餘地,孩子的壓力會逐漸轉化為自卑的情緒。
討論話題:你們對自卑的孩子有何看法呢?自家孩子產生自卑情緒你們如何應對呢?
PS:本文配圖來自網絡,和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