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自己的童年,你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觀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的童年將影響他的一生」。
童年,是一個人全部人格的基礎,童年的經歷對一個人的性格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副畫,那麼童年時期就是白板上最初始的幾筆,也許成年後你再也看不清這個初始的顏色,可所有這副畫都是圍繞著這最初的幾筆來進行的。
童年時期是一個人最開始睜眼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童年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善意的,這個世界就是善意的,童年的時候你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危險與邪惡,那麼這個世界對你來說就是危險與邪惡的。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書《自卑與超越》裡系統的講述了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性格的影響。
一個人,童年裡對性格塑造影響最大的三種經歷是:生理缺陷、溺愛、忽視。
01
生理缺陷
如果一個人童年有生理缺陷,那麼他很難擺脫被其他人歧視的目光。
具有生理缺陷的人一生都與自卑作鬥爭,因為童年他們飽受歧視,即使身邊人善意的同情都會讓他們難以忍受。
他們內心中最希望得到平等的對待,成為一個平凡的不被人關注的人已經是一種奢望。
有生理缺陷的人並不都會變得自卑和敏感,當他們在與自己的自卑心理對抗並最終勝利的時候,往往能表現出更突出的內在潛力和更強大的心理素質。
現代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經曆本身並不足以決定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人性格的是對經歷意義的解讀。
同樣是具有生理缺陷的人,有些人因為童年的歧視一生都活在自卑之中,變得怯懦和消極,不敢與異性交往。
有些人卻因為生理缺陷而鍛鍊了心智,變得比普通人更加的堅韌和勇敢,表現出了比常人更強大的自信和能力。
生理缺陷並不是個人的錯,背負著巨大壓力生活的人應該重新審視自己的童年,重新面對自己童年遭受的歧視,撫平心中的創傷,放下對自己和世界的憤怒,正視自己的能力,重獲新生,你將擁有超越常人的力量!
02
溺愛
溺愛對一個人的人格有決定性影響。
一個人童年的時候如果被過分寵愛,那麼他慢慢就會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世間所有人對他好就是理所應當的。
童年被溺愛的人很難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每當自己不如意,只要發脾氣表達不滿就立刻得到滿足,這樣的人一旦步入社會,會有很大的挫敗感和強烈的疏離感。
在溺愛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具有強烈的自戀情節,過於自我的行為方式讓他們很容易受到挫折。
當受到挫折的時候,他們不理解自身的問題,他們會把問題歸到別人身上,進而產生強烈的怨恨。
溺愛對兒童也是一種傷害,做父母的沒有為孩子提供一個正常的成長環境,沒有給孩子看到這個世界的真實樣子,你為他包上了厚厚的糖衣,讓他與世界隔絕,等進去社會,糖衣褪去,裡面是嬌嫩的身心,在現實社會中必然傷痕累累,扭曲成長。
被溺愛的孩子一樣可以成長,只是需要比別的孩子付出更大的努力與代價,如果能重新解讀自己的童年,在挫折與傷痛中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正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悟道的過程,什麼時候都不晚。
03
忽視
世界上最讓人絕望的事就是被忽視。
兒童時期本應是父母的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心頭肉,是家裡萬眾矚目的明星。
如果一個人的兒童時期被長時間的忽視,對一個人的性格影響最為深遠。
被忽視的人不會理解這個世界是充滿愛的,在他們的記憶深處從沒有被別人重視過,他們從來沒出現在別人的心上,他們怎麼可能理解世間還有人會為了他人去奉獻自己。
習慣了不被愛,那麼慢慢的就會失去愛的能力。
習慣了被忽視,再紛繁複雜的塵世中也不會有存在感。
被忽視是使人絕望的力量,就像植物沒有了光,始終生活在灰暗的角落,即使勉強活著,也沒有生機和活力。
要想在被忽視的絕望中奮起,需要異乎尋常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也需要人性中的光,照到這個陰暗的角落並被理解和吸收。
總結: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的童年經歷對一個人的一生至關重要,童年的經歷影響著我們的人格。
擁有什麼樣的童年我們沒法選擇,可我們可以選擇怎麼去解讀自己的童年,回朔自己的童年時光,重新認識自己,在記憶中修復創傷,在回憶中感悟人生,我們終會獲得勇氣前行!
(圖片來源網絡)
燭影搖紅,瘦盡燈花,用最平實的語言為你講述情感故事。點擊關注我,一起書寫你我的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