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在每個人的記憶當中,童年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候當人們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情,依然會記憶猶新。
比如小時候全家出去旅遊開開心心地玩耍,或是因為成績優異受到了表揚,或是因為調皮搗蛋破壞了事情被家長批評。
這些情感都會深深地記在人的腦海裡。如果童年沒有受到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是幸運的,但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的,卻對孩子忽視的感情,容易讓孩子成年之後同樣受到影響。
因從小被家長忽視情感,而長大後無法信任他人,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閨蜜的生活是網友一直所知道的,因為她們相識多年。網友說閨蜜一直在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的外向開朗樂觀,但是內心感到壓抑,從來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表示自己的弱點,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過得好或是不好,生活總是神秘,和家裡的來往也十分的少。
閨蜜說她很少能夠信任別人,因為兒時的經歷讓她感到不愉快,和父母的關係也並不友好。
在閨蜜看來,父母並不是可以依靠和相信的人嗎,那麼對於外人而言,連父母都無法依靠,更加沒有辦法相信,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感受,是因為從小父母對他進行的忽視,無論是忽視生活還是忽視他的感情,這讓閨蜜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童年情感忽視是指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導致我們內心世界的某種「缺失」,最早提出這一概念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博士。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亨利大衛梭羅曾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精神科醫生約翰.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表示人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和父母之間建立了眾多聯繫,孩子們的安全感以及情感需求需要父母來滿足,如果家長能夠有效滿足孩子的嬰兒時期的情感需求。
那麼會讓孩子形成安全依戀,長大之後的孩子會更加活潑外向,積極。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時間足夠陪伴孩子,那麼孩子的情感問題將會在未來。出現嚴重變化。
這些變化有:
第一點,空虛感。這樣的人難以維持親密關係,經常質疑生命的意義。喜歡追求刺激,經常感覺自己是局外人,沒有辦法融入群體。
第二點, 反依賴,這樣的人群會有抑鬱的感覺,想要逃跑。在感情上存在疏離的現象,喜歡一個人獨處。難以向他人請求幫忙,在親密關係中會覺得不舒服。第三點,缺乏自我同情心,卻對他能充滿同情。這樣的人無法容忍自己犯錯誤,會批評自己,陷入自己的缺陷中感到苦惱,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第四點,感到負罪感。這樣的人總是壓抑自己的感情,壓抑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什麼地方都不如別人活得不快樂。
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童年情感受到忽視,那麼將會陷入自我的怪圈無法走出,需要用一生來療傷。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樣面對情感忽視的感情建立也不是一帆風順。更多的需要強化內心,讓自己更有力量。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人,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第一:
嘗試IAAA四步驟:識別」(Identify)、「接納」(Accept)、「歸因」(Attribute)和「行動」(Act)。
第二:
對自己產生關愛,幼年被情感忽視的人,很可能不會選擇讓自己去享樂,而更加願意將別人願望擺在面前。所以需要將自己放在第一位,愛自己是愛人的開始,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讓自己擺脫困境。
第三:
被情感忽視的人,需要明白,逃避只會偏離的軌道,利用同情和同理心,從內而外建立自我同情。
所以,家長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建立完整的內心。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