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情感忽視的童年,孩子可能要用一輩子「療傷」

2021-01-07 湯臣媽媽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

在每個人的記憶當中,童年的生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候當人們長大了會想起童年的事情,依然會記憶猶新。

比如小時候全家出去旅遊開開心心地玩耍,或是因為成績優異受到了表揚,或是因為調皮搗蛋破壞了事情被家長批評。

這些情感都會深深地記在人的腦海裡。如果童年沒有受到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是幸運的,但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的,卻對孩子忽視的感情,容易讓孩子成年之後同樣受到影響。

因從小被家長忽視情感,而長大後無法信任他人,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閨蜜的生活是網友一直所知道的,因為她們相識多年。網友說閨蜜一直在掩飾自己的真實感情,雖然表面看起來十分的外向開朗樂觀,但是內心感到壓抑,從來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表示自己的弱點,也不願意讓別人知道他過得好或是不好,生活總是神秘,和家裡的來往也十分的少。

閨蜜說她很少能夠信任別人,因為兒時的經歷讓她感到不愉快,和父母的關係也並不友好。

在閨蜜看來,父母並不是可以依靠和相信的人嗎,那麼對於外人而言,連父母都無法依靠,更加沒有辦法相信,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感受,是因為從小父母對他進行的忽視,無論是忽視生活還是忽視他的感情,這讓閨蜜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童年情感忽視是指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尊重,導致我們內心世界的某種「缺失」,最早提出這一概念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博士。童年期情感忽視——簡稱CEN(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定義為: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

亨利大衛梭羅曾說:「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精神科醫生約翰.鮑爾比提出了依戀理論,表示人們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和父母之間建立了眾多聯繫,孩子們的安全感以及情感需求需要父母來滿足,如果家長能夠有效滿足孩子的嬰兒時期的情感需求。

那麼會讓孩子形成安全依戀,長大之後的孩子會更加活潑外向,積極。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時間足夠陪伴孩子,那麼孩子的情感問題將會在未來。出現嚴重變化。

這些變化有:

第一點,空虛感。這樣的人難以維持親密關係,經常質疑生命的意義。喜歡追求刺激,經常感覺自己是局外人,沒有辦法融入群體。

第二點, 反依賴,這樣的人群會有抑鬱的感覺,想要逃跑。在感情上存在疏離的現象,喜歡一個人獨處。難以向他人請求幫忙,在親密關係中會覺得不舒服。第三點,缺乏自我同情心,卻對他能充滿同情。這樣的人無法容忍自己犯錯誤,會批評自己,陷入自己的缺陷中感到苦惱,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

第四點,感到負罪感。這樣的人總是壓抑自己的感情,壓抑自己的情緒,覺得自己什麼地方都不如別人活得不快樂。

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童年情感受到忽視,那麼將會陷入自我的怪圈無法走出,需要用一生來療傷。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同樣面對情感忽視的感情建立也不是一帆風順。更多的需要強化內心,讓自己更有力量。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人,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第一:

嘗試IAAA四步驟:識別」(Identify)、「接納」(Accept)、「歸因」(Attribute)和「行動」(Act)。

第二:

對自己產生關愛,幼年被情感忽視的人,很可能不會選擇讓自己去享樂,而更加願意將別人願望擺在面前。所以需要將自己放在第一位,愛自己是愛人的開始,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能讓自己擺脫困境。

第三:

被情感忽視的人,需要明白,逃避只會偏離的軌道,利用同情和同理心,從內而外建立自我同情。

所以,家長應該認真對待孩子的情感,讓孩子建立完整的內心。

想了解更多育兒常識,歡迎關注我們,您的關注點讚轉發,將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萬分感謝!

相關焦點

  • 被父母情感忽視的童年,孩子可能要用一輩子「療傷」
    這些情感都會深深的記在人的腦海裡。如果童年沒有受到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生活在有家庭暴力家庭破碎的環境中,是幸運的,但是那些看似安靜無害的,卻對孩子忽視的感情,容易讓孩子成年之後同樣受到影響。在閨蜜看來,父母並不是可以依靠和相信的人嗎,那麼對於外人而言,連父母都無法依靠,更加沒有辦法相信,之所以有這樣子的感受,是因為從小父母對他進行的忽視,無論是忽視生活還是忽視他的感情,這讓閨蜜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網友評論:「那些童年被情感忽視過的人,一定要提醒自己,逃避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偏離自己所期望的軌道;提醒自己,所有值得擁有的事物都需要付諸行動。」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
    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都可能有過被父母忽視的經歷。這種忽視說不上有多麼糟糕,甚至有時候還會認為童年很愉快。但就是這看似平常普通的「忽視」,可能成為我們成年後難以解開的「心結」,影響了我們的性格、行為、生活,進而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下一代。
  • 讀《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DAY1
    今天,拿起了久違的紙質書,開始DAY1閱讀喬尼絲•韋布與克裡斯蒂娜•穆塞洛共同著作《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由王詩溢和李沁芸共同翻譯。個小時的時間閱讀了書籍P1—P34頁,包括:前言、致謝、引言、第1章:情感的」桶」為什麼裝不滿、第2章造成情感忽視的12種類型父母:(1)類型1:自戀型父母;(2)類型2專制型父母;(3)類型3放縱型父母。
  • 孩子的情感需求被父母忽視,一種不明顯的傷害,父母還不改變?
    如果父母一直對孩子的感受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情感忽視。什麼是情感忽視?童年情感忽視領域的開創者,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比如:孩子哭得時候,父母會制止孩子「閉嘴,不許哭!」
  •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走出焦慮生命的虛無感
    但是經常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些出了心理問題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了解他們的成長環境時,你會發現他們的父母都是挺好的人,性格不錯、文化水平高、家庭經濟條件也好,父母對孩子全心全意教育、沒有虐待也沒有怠慢,但是心理還是出了問題。《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作者是喬尼絲·韋布博士,臨床心理學博士。創立首個童年情感忽視在線治療項目。
  • 童年被情感忽視的你,可以在深度關係中療愈
    1.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講到:「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視的父母對成長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這裡說明一點,我並不是要給父母們「定罪」,而是想尋找問題的原因。那麼,情感忽視是怎麼造成的呢?
  • 解讀《被忽視的孩子》——情感忽視影響一生
    西蒙從小在放縱中長大,父母不曾給他任何約束和規則。但他不想回家,回家也是孤獨的。家給了他一種可怕的感覺,沒有任何溫度。在西蒙的成長過程中,那種讓孩子能與父母、其他人,以及世界產生聯結的情感根基缺失了,導致他內心蒼白,在情感真空中長大,缺乏與他人產生情感連接的能力。他試過用交友來「填補自己」,卻因為不能與女友產生情感連接而失敗。
  • 童年的情感忽視,對成年後有多大影響呢?
    我們每個人都想有一個相對美好的童年生活,可現實總是不盡人意。有時候想想,人的一生真的就好像是一場戲,有悲劇,也有喜劇,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那麼不管是悲劇還是喜劇,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童年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造成的。
  • 對孩子有一種傷害叫「情感忽視」父母這些舉動讓孩子「脆弱不堪」
    現在輪到我們為人父母了,那大家有沒有設身處地地想過,我們的孩子在向我們訴說一些幼稚想法的時候,有沒有受到我們不屑一顧的冷遇並為此而失落呢?一個有關「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的帖子上了微博熱搜,引發網友熱議,而除去一小部分極端案例,我們看到的很多都是訴說小時候自己在父母那裡受到的冷遇,專業人士稱之為「童年情感忽視」現象。
  • 童年遭遇情感忽視的人,最容易犯3個錯誤
    Jonice Webb提出的概念,指家長沒能對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足夠對回應。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傷害——有些時候比有意識的傷害還要可怕。對孩子情感忽視的家長或許已經覺得自己拼盡全力了,他們很愛孩子,也可以是很好的衣、食、住、行照料者,只是他們並不知道情緒也是孩子要被關照的一種需求。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苦惱的原因
    ,直到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這些感覺可能都來自於兒童時期,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忽視。很多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人,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期時,通常想不起什麼不愉快的事兒,因為他們的家庭和父母都還對他們不錯。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情感忽視,只是如果孩子長期的情感得不到滿足,期待被落空,這對孩子以後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 《被忽視的孩子》:不要讓情感忽視成為你人生痛苦的根源
    在遇到《被忽視的孩子》這本書之前,一直以為這都是自己性格怪異的問題,直到看完這本書,才發現原來這些感覺可能都來自於兒童時期,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忽視。很多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人,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期時,通常想不起什麼不愉快的事兒,因為他們的家庭和父母都還對他們不錯。其實每一個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難免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甚至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情感忽視,只是如果孩子長期的情感得不到滿足,期待被落空,這對孩子以後的影響將是巨大的。
  • 父母的情感忽視,一種隱形的傷害
    《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一書中指出,「情感忽視」是指家長沒有提供給孩子本應該給予的情感支持。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家長是不回應(unresponsiveness)、不可及(unavailability)或遺漏的(omission)。「不回應」指的是家長迴避、否認甚至批判孩子的情感需求。比如故意轉移話題、或者批評孩子「太脆弱了」、「太嬌氣」等等。
  • 心理學家:過於在乎他人情緒的人,常常有著情感被忽視的童年
    這種缺失甚至比遭受虐待還要嚴重,那就是童年時期,家庭缺少的情感意識。我們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是有情感的,它是我們內部非常重要的反饋系統。能夠表達需求、自我激勵、與他人溝通、與社會聯結等等。靠著這些情感的表達和得到反饋,他們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學會合理的表達情緒。但是,在一個CEN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遇到困惑。
  • 童年的情感忽視,是對孩子一生的危害
    維婭的確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可是她又能怪誰呢?弟弟年紀比她小,又因為臉上有傷,生活幾乎處處碰壁,父母多關心弟弟一點又有什麼錯呢?這是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共同的心理感受。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是刻意忽略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工作忙,只是因為母親身體不好或者像維婭一樣,有一個更需要關注的孩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在家庭中被忽視了。
  • 《被忽視的孩子》丨12種情感忽視型父母,你千萬不要這麼做
    我們作為80、90後,小時候父母都很忙,我們的父母也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兒童心理學,他們那個年代兒童教育還不像現在這麼受重視。可以說,相較於我們的父輩、祖輩我們獲得了太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我們的心理層面卻未必被過多的關照。我們是情感被忽視的一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二孩。對於擁有兩個寶寶的家庭,關照孩子的情感就更尤為重要。
  • 如何療愈童年的情感創傷?
    為了協助處理這些問題,心理學家鍾妮斯博士,提出了一個觀點,叫做童年情感忽視,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有童年情感忽視的傷痕,她微小到你幾乎看不見,童年情感忽視通常來自,童年期間沒有被說出來,沒有被觀察到,甚至沒有被記得的事情,也許只是一次很渴望表達開心的感覺,父母卻被手邊正忙碌著的工作而忽略,沒有實時跟孩子分享快樂的情緒。
  •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這裡特別指對「情感」的忽視。物質上的需求我們很容易滿足,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表面,而看不到內心。而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有時候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比如孩子玩的正開心,你突然說,別玩了,我們要吃飯了!
  • 父母為孩子營造完美的童年,可能是孩子的負擔,不用過度追求完美
    「家長在不遺餘力,為孩子提供完美的童年時,很有可能正在讓他們的成長變得更為艱難。」這一句話值得每一位父母進行認真品讀。一、孩子什麼都有,但就是不幸福很多家長面對自己悶悶不樂的孩子,總是會有這樣的困惑:孩子想要什麼我就給什麼,從來都是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為什麼孩子就是不快樂?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生活
    下面分享琳賽·吉布森博士的研究:「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如何影響他們孩子的生活」童年時期父母的忽視與拒斥會對一個人的自信以及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人們不斷重複過去那種令人沮喪的經歷,然後為自己感到不開心而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