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在大部分的父母看來,4月30日是個平淡無奇的日子。其實有人因此奮鬥很久,甚至獲得眾人支持,將每年的4月30日稱為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也就是說,提醒各位父母,儘量不要動手打孩子,而有這樣的紀念日,也暗示現在有很多父母秉持「棍棒教育」的方式。
得知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朋友圈就有父母調侃說「一天不打上房揭瓦,孩子調皮沒辦法,今天就讓他們享受一下快樂的時光。」
儘管是玩笑話,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許多家長在平時對孩子採用體罰的行為。
曾經看到一個這樣的視頻,一個女孩在桌子上趴著認真的寫作業,忽然她的媽媽走了過來,直接踢倒了她的凳子。孩子立馬就倒在了地下,與此同時,孩子恐懼的眼神,也顯現了出來。
可是她的母親並沒有心軟,而是直接一巴掌扇在了孩子臉上,接著一腳踢在了孩子的肚子上,她直接蜷縮成了一個蝦狀,但母親並沒有就此罷休,直接把孩子提起來開始狂扇耳光。
另一個孩子過來勸架,沒有想到母親也沒有心軟,一起打兩個孩子,孩子痛哭流涕的聲音也讓人感到十分的心疼。
01毆打孩子,帶給孩子的傷害超乎你想像,你還在執迷不悟嗎?
有人開玩笑說:很多節日都是對社會上一些比較弱小的群體所規定的,比如教師、醫生還有兒童等,正是因為他們的能力比較比較弱,所以,我們國家才會呼籲人類多去關注他們。
之所以有國際不打小孩日,也是因為孩子在平時常常會遭到父母的體罰毆打,對於孩子傷害巨大,希望父母能夠警醒。
1)給身體帶來巨大的傷害
毆打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很多人在情緒失控時,使用的力氣往往會比平時大許多,孩子的承受能力本來就弱,這時候父母的一拳頭可能就會導致孩子的肋骨骨折。
不僅如此,很多父母在打孩子時,如果不注意部位,比如直接扇耳光,打屁股等是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的。
拿打屁股來說,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傷到孩子的坐骨神經,如果孩子不夠幸運,可能這輩子就半身不遂了。
《口腔外科學》這本書中曾經講到,在人的顱骨中有許多的易骨折部位,如下頜骨的髁突、頦孔等部分。當父母的施力方式不對時,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危險。
2)心裡產生恐懼,很容易做噩夢
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這一本書中曾經講到,人們的夢境往往與平時生活中所接觸的事物有關。尤其是對於一些比較恐懼的事情,往往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做噩夢。
當父母平時經常經常毆打孩子時,孩子的心裡會非常緊張,即使在睡覺時,心情也不能夠放鬆,在晚上睡覺做夢時,也會經常夢見父母毆打孩子的情景。
而當孩子在睡眠狀態下,處於不穩定的情況,就會影響孩子的睡眠質量,從而給孩子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
3)容易讓孩失去上進心
很多孩子由於經常遭到父母的挨打毆打,他們已經被打習慣了,在父母打孩子時,他們並不會反抗,只是默默無聞承受父母的拳擊。
在這個時期,孩子已經不把父母對她的毆打當作一種「懲罰」,而是把它當作一種父母的發洩工具。
因此他們也沒有了上進心,總是以一種悲觀的態度來面對這個世界,感覺這個世界已經沒愛了,那麼孩子也容易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02父母採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更有助於他的成長,家長不可忽視
蒙臺梭利曾經說到「父母應該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而不是要給他殘餘的愛。」
經常使用暴力方式來解決孩子教育問題的父母,往往是最無能的父母。
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用怎麼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才會出此對策,如果父母能用以下這幾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孩子往往會更有成就。
No1、提前樹立規則
當孩子犯錯之後,應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不是父母直接在怒氣下毆打孩子。
雖然打完孩子之後,父母的氣是消了,但是孩子可能並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只是一味的承認錯誤,這樣往往會給孩子心理和身體帶來了不可逆的傷害,到時候父母后悔也來不及了。
因此父母平時要提前給孩子樹立規則,告訴他們做什麼事情時,應該怎麼做,如果不遵守規則就要接受哪些處罰。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從這些規矩中找到懲罰的方式,防止父母在怒氣中給孩子帶來不合理的傷害。
No2、冷靜下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帶著情緒處理孩子問題往往會做法比較偏激,很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合理的傷害。
所以,在孩子犯錯時,父母要首先冷靜下來,理智的去處理孩子犯錯時,所帶來的問題。
父母可以先讓孩子去罰站,讓他們反思自己的錯誤,同時自己也可以冷靜10分鐘,思考怎麼樣能夠讓孩子接受教訓,從此之後又不再犯錯,而且還能不給孩子帶來傷害。
通過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夠幫助孩子更合理的成長,也能夠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
No3、平時要多鼓勵孩子
李玫瑾曾經在一堂教育課上講過,如果想要讓孩子更加有自信,就平時要多給他鼓勵。
由於孩子的智力和心理水平還達不到成人的要求,所以往往也會犯一些比較幼稚的錯誤。
如果孩子是初犯,父母應該諒解,多鼓勵孩子,給他自信,讓他大膽的往前走,而不是立馬就給孩子暴力擊打,讓孩子頓時失去了對生活的希望。
經常毆打孩子或者經常給孩子語言上的嘲諷,很容易讓孩子變得自卑,沒有自信,從此做事畏畏縮縮。
《墨菲定理》曾經講到,人類越不想發生什麼越會發生什麼,所以,當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為擔驚受怕時,反而更容易出錯。
鼓勵是孩子心中的太陽,常常能夠溫暖他們的心靈,所以父母要經常用這一招來教育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裡面的寶貝,很多父母都在講:「只要他不犯錯時,看見他就心生歡喜,但一看見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怒火中燒,分分鐘想把他打死」。
但是教育孩子需要耐心,因此在平時多給他一些關愛,當孩子什麼事情都願意和父母交流時,父母就可以及時觀察到他的心理變化,也可以正確的引導他,防止他犯更多的錯。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只要選對方式孩子,孩子會讓父母少操很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