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草茵
今天是4月30日,也許對你而言沒什麼特別。但對於孩子們來說卻非常有意義,因為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正如《原生家庭》一書中所說,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連環追尾,其惡劣影響會代代 相傳。在心理上越想逃離父母,行為上也就越接近父母,更 容易陷入父母的思維或行為模式怪圈裡。在暴力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對自己的孩子施暴,無法打破循環的原因是,在潛意識裡你無法對抗對父母的忠誠。
為什麼不能對兒童人身攻擊?
小孩子愛惜羽毛、自我珍惜的心思,遠遠超過大人所能想像。許多父母總是認為小孩子罵過就算,等下他就忘了!錯了,小孩子不再向你提起,小孩子換個面具來與你相處。可是創傷已深藏內心之中,而在某個時點與事件的詮釋過程中,轉化為自我觀的某一個部分。
兒童處於家庭權力系統的下位,他一點一滴的自尊幾乎都是父母所賜,他的自我觀是在父母「他人預言應驗」的強大壓力下,辛辛苦苦掙來的。兒童自我弱勢之王國的建立,經常遭受父母或師長不經意的欺凌。小孩子自己知道這一切,所以他珍惜羽毛。他可以接受大人責備他、甚至處罰他,卻無法接受大人直接蹂躪他的王國,否定他的自我。
除了動手打人這一直觀的暴力行為,更可怕的是語言暴力。
從表面上看,語言暴力比體罰顯得文明,但它帶給學生的傷害絕不會比體罰小。從某種程度上講,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罰更多傷害的是學生的身體,其痛苦可能是短暫的,但語言暴力的傷害卻是長久的,不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損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摧殘學生心理健康,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心智失常,喪失生活勇氣,引發厭學、逃學、違法犯罪、自殺等嚴重惡果。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鄒泓說,「同伴或老師實施的語言傷害,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種陰影,致使他們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覺得這個社會是冷漠的、惡毒的,對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神奇而平和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長頸鹿語言。
非暴力溝通認為,對他人的指責反映了我們遇到了挫折——他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需要。如果我們指責的那個人恰好是我們自己,那麼,言下之意是:「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這時我們需要去關注自己未被滿足的需求,並考慮如何滿足它。相反,如果用苛刻的語言指責自己,我們不僅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懲罰的痛苦中。
非暴力溝通模式有四個要素,第一要素是觀察,清楚地表達你觀察到結果,而不判斷或評價。我們可以做一些練習:用「我看到」為開頭來描述事情的經過。例如:「我看到你在這個時間睡覺」,而不說「你真懶」。
國際不打小孩日,除了好好愛我們的孩子,也要關注我們自己的內心,因為每個人曾經都是一個小孩。
微信:18123856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