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詢問了我了解過的平時打過孩子的家長:「昨天你打罵了孩子嗎?」
截取一二如下:昨天是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可以發現,許多孩子在不打小孩日還是被家長們打罵過,家長很驚訝,還有這樣的日子?
「國際不打小孩日」早在1998年設立,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發起。美國是多人種混合國家,上個世紀,亞裔移民和黑人普遍社會地位很低,經濟收入少,溫飽都成問題,更不可能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於是亞裔或黑人家庭採取簡單粗暴的打罵式「教育」方法對待孩子非常普遍,甚至有虐待孩子的情況,白人為了杜絕這些現象,宣傳兒童人權觀念,設立了不打小孩日這樣的日子,又稱「拒絕體罰日」、「無巴掌日」。隨著科學教育兒童觀念普遍,國際不打小孩日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追捧,越來越受國際社會的重視。
節日的口號是: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可悲的是,這麼有意義的節日,不打孩子的家長對此有清晰的認識,真正打孩子的家長對此毫不知情,還在對棍棒底下出孝子深信不疑。
萬萬不能棍棒教育
適當的懲罰是可取的,無原則打罵,還認為是為了孩子好是不可取的,後者就是常說的棍棒教育。棍棒教育也許可以解決家長一時不知如何管教孩子的燃眉之急,但是會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和對親情的恐懼感,每一下的皮肉之苦,都是性惡的養分,助長厭世和犯罪的罪魁禍首,會讓孩子認為用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棍棒教育的弊端遠遠大於其帶來的「蠅頭小利」。
粗暴是家長無知的表現
用拳頭不平等對待的小對手,贏得毫無懸念的爭鬥,用粗暴來解決問題的家長都詮釋著無知和無能。無知是面對像白紙的兒童,你都無法用你幾十年的經驗和道理勸說他打動她,無法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教育他;無能是面對說不出所以然的窘境,只能伸出拳頭以表搖搖欲墜的權威,用蠻力控制弱小但思想比你強大的對手,還沒有能力控制情緒。
用智慧取代粗暴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的問題很多都源自父母,看過一句話「相似的人,才會互相厭棄」,不會思考如何從根本解決問題是教育的致命傷害。懂教育孩子的父母會用溫和的方式,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說話,明白孩子的需要,看得透孩子陋習的原因,懂得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懂得如何教孩子做人做事。比如為什麼你的孩子一直玩手機,注意一下你玩手機的時候,孩子在幹什麼?是不是向你學習呢?孩子很敏感,可以感受到我們沒注意的東西,很容易模仿我們的態度。父母健康的價值觀、做事方式,在朝夕相處中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4.30是國際不打小孩日,願5.1也是,願之後的每天都是不打小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