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從小就應該嚴格管教,否則長大了就更加難管。
所以當孩子犯了點小錯,就會進行嚴厲的懲罰,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緒控制不好,還會體罰孩子。
可是那些嚴厲懲罰孩子的父母也會發現,「孩子只有在被懲罰的時候能好一點,一轉臉就又是老樣子。」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不是因為對孩子進行的管教還不夠嚴格,要發展到體罰呢?
其實這是因為父母用的方法不恰當。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不協調,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同時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時,就會感覺不協調,不舒服。
比如,大家現在都知道熬夜不好,但日常生活中,卻避免不了地要晚睡。
一看到那種提倡健康規律生活,熬夜做有害身體健康的宣傳,心裡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就是認知不協調。
因為他同時有了兩種矛盾的認知:自己每天熬夜,而熬夜有害健康。
不協調怎麼解決?
比如:晚睡是為了能讓自己有獨處的時間;熬夜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等等。這樣,他心裡就會變得協調了。
02
心理學上的認知不協調和管孩子有什麼聯繫?
舉了個例子:
孩子喜歡打遊戲,爸爸害怕擔心他的學業,以及影響視力,不讓他打。只要孩子一打遊戲,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懲罰的時候,孩子雖然會聽話,但會感覺不協調——一方面想去繼續打,但同時又不敢。
這時候,孩子會認為,我之所以沒打遊戲,是因為怕爸爸懲罰。這樣他就有外在理由來解釋自己的矛盾,但內在認知並沒改變,所以他會趁大人不在時繼續幹壞事。
但如果懲罰很輕微,比如,對孩子說打遊戲時間太長錯過吃飯時間,就會餓肚子,或者玩遊戲會影響視力,將來要帶小眼鏡……
這樣既解釋了他想打又不敢打的矛盾心理,又改變了他的內在認知(打遊戲會餓肚子,打遊戲會變近視),他會從心裡覺得,打遊戲也沒那麼有意思,慢慢地就不會那麼喜歡打遊戲了。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可見,懲罰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影響了孩子對自己的反思。所以,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要做的應該是引導而不是懲罰。
03
那麼,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更有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