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2020-09-10 松鼠聊心理

「這孩子不聽話。」

「這孩子太不聽話了!」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些話,是眾多家長掛在嘴邊的話,是很多家長給孩子下定義、做判斷的標準「標籤」。

在今天,甚至發展出了流行甚廣對不聽話的孩子的稱呼——熊孩子。

這就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問了。

什麼問題呢?

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生來就是「不聽話」的嗎?

回答是否定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大人眼中「不聽話」的「熊」孩子。

其實,所有孩子,都是非常願意做聽話的好孩子的。因為他們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大人眼中是聽話的好孩子,是最能贏得大人的喜歡的。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大人的喜歡。


既然如此, 難道他們傻,非要與自己過不去,做個不聽話的熊孩子,找大人不喜歡嗎?

其實,孩子一點兒也不傻。

那麼,問題又來了。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要「熊」呢?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之所以要「熊」,問題並不是出在孩子身上。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家庭互動的情景。

讀初一的女兒, 被媽媽盯得比較緊,凡事基本上都要得到媽媽的允許才可以。很少有自主決定自己幹什麼的機會,上網和玩手機,更是被嚴格限制的。

這天下午,孩子放學回家,遲回了幾十分鐘。媽媽就有些不高興了。媽媽的臉色孩子看在眼中。接下來,媽媽催促吃飯和做作業,孩子帶著不開心。磨磨蹭蹭做完作業,時間有點兒晚了。孩子提出想聽會兒歌。媽媽擔心影響到鄰居,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情緒爆發了,邊打自己的臉邊罵「媽的,你讓我學我偏不學,我就要玩,我就要玩死」

媽媽見孩子越鬧越兇,也火了,試圖將孩子壓下去,對孩子說「再鬧我就揍你!」

孩子還是控制不住情緒,聲音低了一點,繼續說「你天天逼我學,我就不學,我就要玩手機玩電腦。你們都是來折騰我的,我憑什麼要學,我就沒有玩過。」

媽媽很生氣地說:「你要不睡覺,要不出去。」

孩子流著淚邊上床邊說:「我要玩,我就要玩到死。以後就做個廢人,你管不著。」

這時,媽媽冷靜了下來,語氣緩和下來對孩子說:「媽媽希望心平氣和地跟你談談。」

孩子說「愛談不談。」

媽媽對孩子說:「媽媽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想改變。所以前幾天才帶你一起去接受心理指導。你看媽媽這幾天有沒有一點進步?」

孩子賭氣說「沒有。」

媽媽說:「媽媽每天都在寫日記,記錄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請老師指導。媽媽是希望學會怎麼與你相處,學會改變自己的不對。明天中午媽媽讓你聽歌,這樣就不會影響到鄰居,你看行不行?」

孩子說「你說行就行唄。」

對這個情景中媽媽與女兒溝通互動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衝突的引發,是因為媽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需要,沒有尊重孩子感受,衝突的化解,是媽媽關注到了孩子的需要,尊重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之所以要「熊」,首要的原因是孩子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因為孩子情緒不好。孩子為了爭取自己需要的滿足,化解不好的感受,被迫不按照大人說的做,甚至與大人進行對抗。


———————————————————

今日思考:今天的分享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


相關焦點

  • 「松鼠聊心理」為什麼孩子不聽話(二)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的第一個原因——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孩子的感受沒有被尊重。 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孩子不聽話的第二個原因——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尊重。 在大人看來自己做得很對,為什麼孩子卻會不高興,甚至很煩躁呢? 其實,孩子所有這類行為,對孩子的心智發展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積極意義的,都是由天性所決定的自發性行為。
  • 「松鼠聊心理」請給孩子的心流體驗一點兒空間
    大家好,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今天在松鼠聊心理公眾號留言區遇到一位朋友。 他是這麼說的: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其實兒童天生具有專注力,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家長要做的事,是不要破壞掉孩子這種能力。在他專心致志地搭積木的時候,大人會一會讓他吃水果,一會讓他去尿尿……久而久之,孩子天生的這種專注力,就會慢慢的破壞掉。等以後上學了,坐不住了,看不進書了,靜不下心來寫字寫作業了,大人才開始著急。 當人全身心的投入一件事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單純很寧靜的感覺,這種感覺,叫做心流。心流有沒有被破壞的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事情的樂趣。
  • 「松鼠聊心理」這樣做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然而,三年多下來,孩子的問題卻並沒有得到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了。到孩子即將上小學的時候,這位媽媽找到了松鼠老師。 為什麼孩子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每個孩子之所以會出現一些偏離常態的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作為家長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一.診斷。
  • 「松鼠聊心理」孩子作業輔導,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大家好,我是松鼠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作業輔導問題容易激發家庭各種矛盾。家長們往往都會感到很困惑:當時給孩子輔導作業明明聽懂了,為什麼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還是不會?面對孩子偏科,學習輔導等問題,家長們往往是想盡了辦法,傷透了腦筋,可效果卻微乎其微,甚至適得其反。對此,家長們感到很累卻很無力,這是為什麼呢?7月4日晚八點,松鼠老師與我們的嘉賓,一位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子的媽媽潘女士展開了一場訪談對話。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題圖:《隱秘的角落》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松鼠聊心理」如何處理嬰兒被愛缺失的焦慮
    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上期我們聊到了如何處理安全感焦慮。今天我們來談一談,如何處理嬰兒被愛感焦慮。嬰兒被愛感缺失焦慮,很容易與嬰兒安全感缺失焦慮,在嬰兒的情緒和行為表現上,很相似,主要就是哭鬧,如母嬰分離時哭鬧、表面上不明原因的哭鬧。兩者很容易混淆。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秘笈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 「松鼠聊心理」與孩子溝通的三定律
    在現實生活中,大人們習慣於將孩子置於與大人不平等的位置,以居高臨下俯視孩子的姿態與孩子進行溝通。站在孩子的面前,讓孩子拉長脖子仰視著。從來不會管孩子在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下,心理上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實際上,孩子面對大人居高臨下的姿態,內心會有一種強大的壓力感,甚至是恐懼感。這種壓力感或恐懼感,是因大人與孩子之間的身體差距產生的。
  • 「松鼠聊心理」親子教育的那些事兒
    回想從事心理專業工作這十五年裡,其中有五年時間基本全都投入到了親子教育工作中了。在那主持研發《兒童發展家庭援助計劃(C-FAP)》五年中,接觸了數千家庭,看到了太多孩子的痛苦不幸,以及家長的痛苦和無明乃至無知,還有很多所謂專業的誤導。 先說一個案例吧。 2011年,我們項目組接到第一個求助的家庭。孩子九歲,男孩。
  • 為什麼越講道理,孩子越不聽話?
    孩子不聽話確實令人頭痛,很多家長不知道該如何管教孩子,對於不聽話的孩子有時選擇放任不管,有時選擇拳打腳踢。面對這些不聽話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呢?1、多以孩子視角看問題我們要善於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就要求家長不能以成人的權威主導孩子。我們應該靜下心來設身處地地為孩子想想——自己的要求或想法是否真的適合孩子,我們是真的為孩子著想,還是在安撫自己的焦慮。
  • 為什麼兒時表現越「乖」、越「懂事」,反而長大後多見心理問題?
    如果遇到一些小時候表現很「乖」、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卻出現非常大的心理問題,通常是因為:孩子缺乏機會——孩子小時候被保護得太好,他的教育環境裡的人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犯錯的機會。於是,有些家庭環境很好的家長就會開始沾沾自喜說:「我們給孩子的條件非常好,我們從來不讓他做什麼,什麼都聽我們的,我們會整天表揚他乖、聽話,作為爸媽,我們很喜歡,很欣慰,畢竟,孩子這麼懂事……」。
  • 「松鼠聊心理」孩子與你槓上了怎麼辦
    譬如孩子情緒上來了,你說往東TA偏就要往西偏偏,你和TA商量這樣,TA偏偏就要那樣,就算你儘量包容TA,甚至千方百計滿足TA,也是無濟於事。好像TA就是故意非要與你對著幹。 總之,不管怎樣樣,你就是搞不明白TA到底要什麼,到底是為什麼。你會感覺孩子太難纏了,完全不講道理,好像就是故意要與你唱反調,而有意與槓著。
  • 「松鼠聊心理」該讓孩子怕父親還是該讓孩子敢與父親……
    前不久,一次與我妹夫一期吃飯,聊天中聊到了孩子與大人之間互動的話題時,說到應該讓孩子們子大人面前怎麼樣。 我妹夫說:「我們家的孩子們,無論是我兒子還是侄子侄女們,在我的面前,說話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我要跟他們講什麼,都是畢恭畢敬地聽著,絕對不敢頂嘴或狡辯。
  • 「松鼠聊心理」]如何讓孩子聽進大人的意見
    孩子不願聽或者聽不進大人的話,是幾乎每個家長頭痛的事情。 上周,我表弟來家裡座,聊到他面對女兒非常頭疼的一件事。 他說,正在上大三學的女兒,平時大多數事情,都願意和他溝通。現在,唯獨一件事,怎麼都不願意告訴他,哪怕連一點點風都不會透給他。
  • 和孩子聊一聊「高考」,讓孩子理解高考並不是「學習的終點」
    01 為什麼要和孩子聊「高考」問題成為了中國家庭的核心問題高考,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裡,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對於孩子來說,為什麼要高考?目的:家長與孩子分享自己高考的經驗與想法,讓孩子理解其實高考對於人生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人生選擇。1.選擇題:一個人讀書12年,就為了一個高考,這樣合理嗎?
  • 問: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松鼠聊心理」什麼樣的親子教育方法才管用
    上一期我們聊到了,親子教育的知識和方法,知道不等於能做到,以及知道而做不到的一些原因。 正好,今天早上起來,發現群裡面有位媽媽求助,如何應對接近兩歲的女兒,每天早上與媽媽分離時哭鬧的方法。群裡的很多朋友,從不同角度給了一些建議。我想今天就從這個點,來連接上次談的話題。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抑鬱、焦慮、沉迷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孩子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家長的重視程度卻還是不夠。依然有很多父母覺得,我家孩子只要聽話,學習成績好,就足夠了。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以下是重點的整理:1.所有的成人(尤其是父母及老師)都可說是孩子大腦的「神經雕塑家」。(feeling part happy → thinking part do better)說明:你絕對看過孩子開心時,忽然什麼都會了,那是因為當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下學習效果絕對是最好的,因為大腦的感覺和思考部分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要常常用正面的語言「請用走的」;取代負面的訊息「不要一直用跑的,你很講不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