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松鼠
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作業輔導問題容易激發家庭各種矛盾。家長們往往都會感到很困惑:當時給孩子輔導作業明明聽懂了,為什麼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還是不會?
面對孩子偏科,學習輔導等問題,家長們往往是想盡了辦法,傷透了腦筋,可效果卻微乎其微,甚至適得其反。
對此,家長們感到很累卻很無力,這是為什麼呢?
7月4日晚八點,松鼠老師與我們的嘉賓,一位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女孩子的媽媽潘女士展開了一場訪談對話。
潘女士說:隨著女兒年級越來越高,學習方面出現的問題越來越多。
每次在家裡給孩子輔導作業時,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衝動發火。問孩子聽懂沒,她說懂了,可是,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仍然不會。
正在讀五年級的女兒平時學習態度挺好,就是語文偏科,似乎有點兒嚴重。譬如,每次遇到閱讀課文回答問題時,孩子讀完文章後,就在坐在哪兒,一臉茫然。
數學方面,有關邏輯思維的題目,媽媽同樣感到很無力。
五年級的女兒已經開始學習方程。每次涉及有關「雞兔同籠」的方程之類的題目,媽媽都會費好大的力氣去給女兒講解,女兒似乎是聽懂,這次的題目做出來了,可是,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依然還是不會做。
對此媽媽感到很困惑。
類似的困惑,你有木有?
不僅僅是學習方面存在問題,潘女士補充到,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是不喜歡叫人。媽媽說,其實女兒的性格並不算內向,有時候內心有什麼想法感受還是會找媽媽說。
為此,媽媽也感到困惑——為什麼孩子明明不內向,可怎麼就是不叫人,在外面也話語很少呢?
其實,以上問題的展露,都是通過松鼠老師對潘女士耐心的一點一點提問挖掘出來的。
從對話中很容易發現,這個家庭裡,不論是父母還是孩子,語言表達天賦,都是弱項。
我們在直播中可以看到,作為媽媽的潘女士很心急很困擾,卻在向松鼠老師說明家庭親子教育問題時言語太少。必須通過松鼠老師不斷的提問,這位媽媽才會斷斷續續往下說。而且說到細節過程時,媽媽的描述往往很概況,「還好」、「還可以」、「一般」,這就是潘女士的口頭禪。通過老師的詢問發現,爸爸也是不大愛說話的性格。
松鼠老師解釋說
從孩子的主要學習成績和表現看,顯然智力正常,心理發展也是沒有明顯的問題。
那麼,孩子問題出現在哪裡?
科學研究顯示,正常的孩子,有八大智能天賦,即語言、數學邏輯、空間、身體運動、音樂、人際、自我認知、自然認知智能。
但是,每個人在這些天賦智能上,無論是相對於自身還是他人,都有優勢和弱勢之別。
結合孩子在語言方面的表現和家長的語言特徵看,很顯然,潘女士的女兒,其語言智能是其八大智能中的相對弱勢的方面。相對於其他學科方面的成績,會出現所謂的「偏科」和話短、不愛喊人,就很自然了。
這是因為,孩子的語言智能天賦本來就相對較弱,其發展相對於自身其他方面的智能,要弱一些,甚至相對於同齡的孩子,要稍遲點兒也很正常。而父母在語言方面也是短板,不僅不能給孩子很好的示範、帶孩子經歷更多的語言歷練,而且又不懂孩子問題出在哪兒,更不會啟發引導孩子,促進其語言能力發展。
孩子的語言天賦條件如是,又面對的缺乏充分語言環境的家庭, 父母希望不「偏科」,擅長說話,顯然是不現實、不合理,也是沒有必要的。
說到這裡,松鼠老師提醒大家,很多家長,一味地希望、追求孩子能夠全面發展,將孩子的所謂「偏科」,視為洪水猛獸,是完全沒必要的。絕大多數人,在八大智能上,都必然會存在某些方面的相對弱勢,要求孩子門門功課、方方面面的表現,齊頭並進,都一樣的好,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
再說,每個人,要生活得好,只需要發揮其天賦優勢智能,就足夠了。譬如劉翔,充分釋放了其運動智能的天賦優勢,就成就了「偉大」的短跑運動員。
相反,盯著孩子「偏科」,拼命地追求孩子的「全面發展」,必然就會對孩子提出很多沒必要的要求,逼迫孩子。如果孩子在其天賦智能的相對弱勢方面,一 旦表現不佳,即使孩子別的方面都表現挺好,父母、老師就會不自覺地去否定孩子,甚至批評孩子,乃至對孩子發脾氣、打罵。就像受訪的潘女士,為孩子的」短板「、」偏科「,著急上火。這往往會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自信,甚至對孩子的自我認同、自我價值感等方面的心理發展,造成嚴重的傷害。
其實,很多孩子某些方面的天賦,本來很好甚至很高,綜合智能水平也不錯,卻因為家長和老師的錯誤做法,不僅把孩子逼出了學習興趣低下、厭學、逃學、網癮等問題,甚至造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那麼,像潘女士遇到的這類問題,作為父母及老師,應該如何處理呢?
天賦弱勢,父母應該完全不管嗎?
當然不是。
孩子在某方面的天賦智能相對弱勢,並不代表其不會發展,只是相對其他天賦智能要弱一些而已,也就是其智能的相對」短板「,其發展的」天花板「,要低一些,在這方面的學習效率,也可能要相對低一些。
而相對弱勢的智能,譬如本案例潘女士的孩子的語言智能,也是任何人生存所必須的智能。
所以,也是要儘可能促進其發展的。
那麼,面對孩子的相對弱勢智能,該如何促進孩子的發展呢?
一、要清楚孩子的」問題「是怎麼回事兒
比如潘女士家這種情況,首先,媽媽一定要認識到孩子偏科,語文學習方面相對困難些,不喜歡喊人,在人前話語少一些,並非孩子的」態度「有問題,並非孩子」不聽話「,也不是一個簡單的孩子」笨「的問題。而是孩子的語言智能的天賦,相對她自身其他方面的智能,要弱一些而已。也可能發展要相對緩慢一些。
正因為如此,孩子在面對語文學習和語言應用時,其心理活動狀態,就會出現讓家長、老師感到困惑的情形。譬如,潘女士的孩子,在完成課文閱讀回答問題的題目時,就會出現讀完課文後,茫然地坐在那裡,不知如何答題。實際上,孩子的真實狀態是,課文裡的每一個字孩子都認識,可是其閱讀時,只是在照著念這些句詞,腦中並未同步關注和理解每個字詞、句子所描述的情景和含義,讀完後自然也就面對題目一片茫然,說不出句子、段落所描述的場景和含義。
其實,潘女士反應的孩子回答其擅長的數學方面的」雞兔同籠「之類的問題,也是與此類似的。
這是因為孩子11歲,其認知發展尚未進入形式運算階段,即尚不具備足夠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所以,在媽媽或老師輔導其這類作業時,孩子只是以其具象思維的方式,從大人舉例的情景中,暫時知道」此題「如何」依樣畫葫蘆「,而並未從」原理「上,理解解題的抽象邏輯,做不到舉一反三。因而,再次遇到類似問題,依然不會,是再正常不過的。
二、不可強求,靜等花開
無論是面對孩子上述相對的天賦智能弱勢所出現的」問題「,如潘女士孩子的語言問題,還是面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問題,如潘女士孩子的雞兔同籠問題,做父母的和做老師的,都要牢牢記住,孩子的心智發展,會有一個過程,而且每個孩子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不同的智能方面在自身會存在差異,相對於其他孩子,也會有差異。
所以,要正視這些差異,是正常的,允許其存在,不要期望過高,也不要急於求成。大人在儘量耐心、正確地做好自身促進孩子發展的工作的同時,不要因強求孩子而否定批評孩子,甚至因孩子達不到大人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急躁、發脾氣,要靜等花開。
三、要自我提升,學會正確輔導孩子
其實,無論是面對孩子的天賦智能弱勢方面所表現出的「問題」,抑或是面對孩子認知發展不足所表現的「問題」,不能得到良好的解決,既有孩子智能發展的原因,也與家長或老師對孩子的輔導方式,有著密切的關係。
譬如本案例中,孩子的「語言問題」,就與父母和家庭的語言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首先,父母在語言方面,本身就存在著弱勢,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發展的家庭環境。孩子成長過程中,大腦相關語言中樞,沒能得到充分的語言信息刺激。
第二,媽媽在輔導孩子語文作業時,自己的語言表達,本身就存在著明顯的局限。一是媽媽的語言過於概括、簡要,沒法把孩子的思維帶進具象的場景,讓孩子從具象的場景關係中,理解事物的邏輯關係,以適應孩子的智能特點。二是,沒能做到耐心、細緻的循循善誘,啟發、促進孩子的智能與認知發展。
舉例來說,如果學習馬致遠的《秋思》,媽媽就做不到用很具象的語言去描述,如「深秋的傍晚黃昏裡,詩人孤身一人,騎著一頭因走了很遠很久的路而骨瘦如柴的老馬,來到一個村莊,見一戶人家,正燃起嫋嫋炊煙,準備著晚飯,門前有一道清清的溪流,溪流上有座小橋。詩人走過小橋向前望去,前面寒意襲人的瑟瑟西風中,依然是那彎彎曲曲漫長無盡頭的古道,等在前面的,還是那遙遠的無盡頭的遠離家鄉的路。眼前、身邊、體感到的這一切,勾起詩人對家的無盡思戀,因而黯然神傷」。通過這樣的具象語言,將孩子的思維,帶進「枯藤古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景色與詩人的思緒當中。
關於雞兔同籠的數學問題,要引導孩子,在具象的情景中,理解「方程」這樣的純粹抽象問題,對於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方法與上類似,也需要在具象的邏輯演示中,從具象邏輯逐步過渡到抽象邏輯,幫助孩子理解解題的邏輯。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做到舉一反三。
對於潘女士也好,對於遇到類似問題的家長和老師也好,都應堅持學習和訓練,提升自身的上述能力,才能切實地做好孩子的輔導和智能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