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次與我妹夫一期吃飯,聊天中聊到了孩子與大人之間互動的話題時,說到應該讓孩子們子大人面前怎麼樣。
我妹夫說:「我們家的孩子們,無論是我兒子還是侄子侄女們,在我的面前,說話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我要跟他們講什麼,都是畢恭畢敬地聽著,絕對不敢頂嘴或狡辯。二哥,我覺得你在孩子面前就缺乏威嚴,孩子們在你面前什麼話都敢說,不僅敢頂撞你,還敢過你的嘴(說我的不對和不是)」
我笑了笑,不置可否。
在中國家庭中,自古以來都很講究父親在孩子面前的威嚴。
這是幾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孝道文化,非常講究的長幼尊卑秩序。
的確,有它的價值所在。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孝道文化傳承形式,也是一種有效的維護長輩權威,有一定的提高長輩教導效率的方式。
然而,過分講究從形式上樹立長輩的威嚴,讓晚輩害怕長輩,尤其是讓孩子害怕父親,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很容易造成不利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心理科學的角度看,片面強調長輩在孩子面前的威嚴,存在以下問題,
一.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權益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大小,每個孩子在人格上,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其獨立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的自主性權益,都是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的。
一個孩子,只有這些自主性權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其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的獨立能力,才能發展充分。
否則,被要求只能唯命是從長輩的意志與意見,很容易制約孩子的獨立能力發展,使孩子變成一個缺乏獨立思考、判斷、決策和行動能力的人,養成危害極大的「奴性」,難以形成獨立的人格,變成「媽寶男」、「啃老族」。
還有另一種可能,這就是長輩為維護自身威嚴,給孩子過度的壓制,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壓抑與反抗中,形成人格的變形,如過激、暴躁,或壓制相反,抑鬱。即要麼在高壓中沉淪,要麼在高壓下爆發。
二.不尊重孩子的自尊
孩子擁有與大人一樣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他們也有自尊,他們的面子,應該和大人一樣得到尊重。
但是,長輩為維護自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對孩子過於嚴厲,不過孩子的自尊,不給孩子情面。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容易讓孩子形成低自尊的人格品質。
孩子形成了低自尊的心理特點之後,在他人面前會感到自卑、膽怯、退縮,行為上會變得唯唯諾諾,尤其是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三.限制孩子自我表達、人際交流能力發展
大人為維護自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通常會不允許孩子表達自我的想法。
孩子長期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就會不敢表達自己。即使想表達,也會因為壓力而猶豫,害怕表達錯誤而受到斥責。
長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表達,尤其是在有優勢壓力者面前。
與此同時,孩子的人際交流機會,尤其是與比自己有優勢地位的人交流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長此以往,人際交流能力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
其實,長輩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完全不必為維護尊嚴而維護。相反,對孩子寬容、慈祥、愛護,允許孩子有自我表達的自由,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維護孩子的自尊。孩子反而會從心底裡尊重長輩,長輩在孩子的心中更有威信。同時,允許孩子聲辯,甚至指出長輩的不合理或不對,而長輩虛心接受,更是可以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不是完人,正確看待他人和自己。如此,也更有利於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建立。
總之,長輩在孩子心中建立威信,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孩子自主思考、判斷、選擇及自由表達的權力,尊重孩子的自尊。而不一定硬是要為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而刻意做出一副威嚴的樣子。
————————————————————————————
今日思考:你是怎麼在孩子心中建立自己的威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