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聊心理」該讓孩子怕父親還是該讓孩子敢與父親……

2020-09-05 松鼠聊心理

前不久,一次與我妹夫一期吃飯,聊天中聊到了孩子與大人之間互動的話題時,說到應該讓孩子們子大人面前怎麼樣。

我妹夫說:「我們家的孩子們,無論是我兒子還是侄子侄女們,在我的面前,說話從來都是規規矩矩的。我要跟他們講什麼,都是畢恭畢敬地聽著,絕對不敢頂嘴或狡辯。二哥,我覺得你在孩子面前就缺乏威嚴,孩子們在你面前什麼話都敢說,不僅敢頂撞你,還敢過你的嘴(說我的不對和不是)」

我笑了笑,不置可否。

在中國家庭中,自古以來都很講究父親在孩子面前的威嚴。

這是幾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孝道文化,非常講究的長幼尊卑秩序。

的確,有它的價值所在。這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孝道文化傳承形式,也是一種有效的維護長輩權威,有一定的提高長輩教導效率的方式。

然而,過分講究從形式上樹立長輩的威嚴,讓晚輩害怕長輩,尤其是讓孩子害怕父親,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很容易造成不利的影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從心理科學的角度看,片面強調長輩在孩子面前的威嚴,存在以下問題,

一.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權益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無論大小,每個孩子在人格上,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其獨立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的自主性權益,都是應該得到充分尊重的。

一個孩子,只有這些自主性權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其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的獨立能力,才能發展充分。

否則,被要求只能唯命是從長輩的意志與意見,很容易制約孩子的獨立能力發展,使孩子變成一個缺乏獨立思考、判斷、決策和行動能力的人,養成危害極大的「奴性」,難以形成獨立的人格,變成「媽寶男」、「啃老族」。

還有另一種可能,這就是長輩為維護自身威嚴,給孩子過度的壓制,可能會導致孩子,在壓抑與反抗中,形成人格的變形,如過激、暴躁,或壓制相反,抑鬱。即要麼在高壓中沉淪,要麼在高壓下爆發。


二.不尊重孩子的自尊

孩子擁有與大人一樣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他們也有自尊,他們的面子,應該和大人一樣得到尊重。

但是,長輩為維護自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對孩子過於嚴厲,不過孩子的自尊,不給孩子情面。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容易讓孩子形成低自尊的人格品質。

孩子形成了低自尊的心理特點之後,在他人面前會感到自卑、膽怯、退縮,行為上會變得唯唯諾諾,尤其是遇到比自己地位高的人。

三.限制孩子自我表達、人際交流能力發展

大人為維護自身在孩子面前的威嚴,通常會不允許孩子表達自我的想法。

孩子長期出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就會不敢表達自己。即使想表達,也會因為壓力而猶豫,害怕表達錯誤而受到斥責。

長此以往,孩子就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表達,尤其是在有優勢壓力者面前。

與此同時,孩子的人際交流機會,尤其是與比自己有優勢地位的人交流的機會,就會大大減少。長此以往,人際交流能力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


其實,長輩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完全不必為維護尊嚴而維護。相反,對孩子寬容、慈祥、愛護,允許孩子有自我表達的自由,尊重孩子的獨立自主性,維護孩子的自尊。孩子反而會從心底裡尊重長輩,長輩在孩子的心中更有威信。同時,允許孩子聲辯,甚至指出長輩的不合理或不對,而長輩虛心接受,更是可以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不是完人,正確看待他人和自己。如此,也更有利於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的建立。


總之,長輩在孩子心中建立威信,最好的方法是尊重孩子自主思考、判斷、選擇及自由表達的權力,尊重孩子的自尊。而不一定硬是要為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而刻意做出一副威嚴的樣子。



————————————————————————————

今日思考:你是怎麼在孩子心中建立自己的威信的

————————————————————————————

相關焦點

  • 「松鼠聊心理」請給孩子的心流體驗一點兒空間
    大家好,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今天在松鼠聊心理公眾號留言區遇到一位朋友。 他是這麼說的: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其實兒童天生具有專注力,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家長要做的事,是不要破壞掉孩子這種能力。 如果孩子的專注力已經被破壞了,那該如何修復呢? 從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開始 建議可以先從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開始。如果他喜歡玩水,就讓他玩個夠,不要打擾他,如果他喜歡搭樂高,就讓他搭,直到他自己停下為止。父母一定不要批評他,指責他,讓他慢慢找到那種專注的感覺。時間久了,他會重新找到與事物深度連接的感覺,從而沉浸其中。
  • 做孩子的守夢人,幫助孩子將夢想「落地」,李佳琦父親做到了
    這個事有多大呢,我只能用一個數學符號來形容一下,那就是「無限大」。——你的孩子有夢想嗎?每個孩子都有夢想,當孩子跟你說出他的夢想時,你是表示支持還是否定呢?買它!」火遍整個網絡的李佳琦,如今身價過億。他有此成就,家庭教育尤為重要。他的父親,便是一個不給孩子設限的男人。李佳琦小的時候雖然是個男孩子,但卻像一個女孩子一樣,特別喜歡打扮,總是遭到各種嘲笑。當你有一個特別「娘」的兒子時你會怎麼樣呢?
  • 「松鼠聊心理」這樣做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八年前的女兒即將上小學,這個關鍵時期,這位母親找到了松鼠老師來尋求幫助。超級美妙媽媽說到,早在孩子3歲的時候,女兒就出現了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每天早上起床都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在家裡,一言不合就會開始哭鬧、發脾氣,顯得非常焦慮。面對孩子這種情況,超級美妙媽媽意識到,孩子可能存在心理行為問題,於是買了很多親子教育的書上、參加各種親子教育的課程,尋求解決之道。
  • 「松鼠聊心理」孩子作業輔導,正確姿勢是這樣的
    大家好,我是松鼠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作業輔導問題容易激發家庭各種矛盾。家長們往往都會感到很困惑:當時給孩子輔導作業明明聽懂了,為什麼下一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還是不會?媽媽說,其實女兒的性格並不算內向,有時候內心有什麼想法感受還是會找媽媽說。為此,媽媽也感到困惑——為什麼孩子明明不內向,可怎麼就是不叫人,在外面也話語很少呢?其實,以上問題的展露,都是通過松鼠老師對潘女士耐心的一點一點提問挖掘出來的。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時代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這個話題不該和孩子尬聊
    是和孩子尬聊?還是一本正經地科普?還是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幫助孩子理解?真是一個類似to be or not to be 的選擇。性教育啟蒙難以啟齒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今天點媽想和大家分享一部印度的電影,叫做《父與子的性教尬聊》。影片中,孩子關於「性」的疑惑可謂是尺度大開,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他答疑解惑的爸爸,更是有充滿智慧的回答。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不過,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在心理諮詢室裡見過那麼多不開心的孩子,很多近乎是悲劇的家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家裡買了怎樣的學區房,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 「松鼠聊心理」]如何讓孩子聽進大人的意見
    孩子不願聽或者聽不進大人的話,是幾乎每個家長頭痛的事情。 上周,我表弟來家裡座,聊到他面對女兒非常頭疼的一件事。 他說,正在上大三學的女兒,平時大多數事情,都願意和他溝通。現在,唯獨一件事,怎麼都不願意告訴他,哪怕連一點點風都不會透給他。
  • 疫情休假期間,被孩子惹怒的父親該如何跟孩子相處?
    一:疫情中宅在家裡的父子(女)關係昨天,在家長群看到有些媽媽說,這次疫情唯一的好處就是原來缺席的父親終於守在家了,平時很多的父親絕大多數在工作忙碌,早出晚歸或晚上應酬、出差,能夠在家陪伴孩子的時間是少之又少,承擔家庭的主要責任就來自於母親,,這該是新冠狀疫情的一次感恩。
  • 世界正在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沒有父親陪伴孩子會怎麼樣?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忙」似乎是全天下爸爸的「通病」,你家的爸爸是不是也總有忙不完的工作,出不完的差,加不完的班?但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還無法重來。就像兒童發展的關鍵期,錯過了最佳的陪伴時間,再成功的事業也無法彌補。 你知道那些沒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嗎?
  • 父親批評孩子,被孩子金箍棒所傷,竟報警:教育孩子該不該恐嚇?
    長沙的張先生正在批評孩子,孩子手裡的金箍棒突然跳出,打傷他的眼睛,父親無法接受這一現實,選擇報警處理。採訪孩子時,孩子說金箍棒上有一個按鈕可以伸縮,他是不小心碰到的。有網友懷疑孩子說謊,可是無論孩子是否說謊,當今父母教育不了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選擇讓警察幫忙。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父親抱孩子坐電梯遇男子吸菸,規勸無果暴打對方,該不該支持?
    近日,浙江一位父親在帶孩子出門的時候遇到了有人在電梯裡吸菸的情況,他選擇上前勸阻,結果卻……父親電梯內暴打抽菸男子近日,浙江紹興,某個年輕男子在電梯內旁若無人地吸菸,絲毫不顧慮其他人的感受和安全。這時,一位抱孩子的父親進了電梯,發現後便勸阻該男子吸菸,該男子卻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沒想要停止自己的不妥行為。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抑鬱、焦慮、沉迷遊戲、離家出走,甚至自殺、犯罪……孩子的心理問題層出不窮,家長的重視程度卻還是不夠。依然有很多父母覺得,我家孩子只要聽話,學習成績好,就足夠了。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 「父親節書單」爸爸最該陪孩子讀的 15 本繪本!
    為了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次的書,爸媽營列出了下面的表格,供大家參考:下面就是爸媽營精選的「父親節書單」——「最經典的父愛繪本」人們常說「父愛如山」,說的就是父愛的深沉。讀著這本書,無論是孩子還是爸爸,都會因為其中描繪的愛的美好而深深感動。
  • 「贏在起跑線」的孩子 輸給了這個教育真相
    轉眼朵朵下半年就要升入小學,她爸爸的「幼升小」焦慮開始越發嚴重了。看朵朵幼兒園的同學們一放學就奔赴各種補習班,而朵朵還完全處於自由散養的狀態,她爸不禁有了「輸在起跑線」的擔憂。 然而,不自信、不夠果敢、關鍵時刻不敢爭取、慌張無措的性格,成為了她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兒童教育專家保羅·塔夫曾在他一本很有影響力的著作《孩子如何成功》中寫道:「性格,是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最有力決定因素。」
  • 父親節 | EYFS體系中,父親該如何支持孩子?
    那麼,在英國EYFS原則下的父親身份該如何去支持孩子呢?01 從孩子角度看世界與小孩相處之道就是從孩子角度看世界,但是作為孩子的父親,這個原則更強調的是,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父親」這個身份。作為EYFS四大原則的「積極的關係」原則中,如果要建立父親與孩子的積極關係,那麼需要爸爸和孩子保持一個平等的視線,並且能意識到孩子對父親的要求。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他們不敢提要求,不敢說不,不敢說我要,他們小心翼翼討好著大人,努力做個完美小孩。請各位家長別忘了:再「乖」的孩子,在那個年紀,終究也只是個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