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2020-10-21 寧和心理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什麼?

其實,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

01

(1)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

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大多數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父親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2)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和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3)孩子失控該怪誰?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沒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

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02

被掩蓋的婚姻問題

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

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

但其實,包括孩子在內的每一個人,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婚姻中雙方的不同視角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但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

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大家可以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03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地思考一下:

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地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當然不是。

1. 男人害怕當父親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自己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

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

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

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2. 父親被有意無意冷落

很多母親有了孩子之後,本能地把孩子放在了首位。

表現之一就是有了孩子後,孩子睡在夫妻的中間甚至夫妻開始分房睡。婚姻關係已然退居親子關係之後。

對於有的丈夫而言,孩子出生之後,就失去了妻子。

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沒有很快進入父親角色的丈夫,往往會得到早就進入母親角色的妻子的不理解和責備,進一步地想逃離家庭。

在家庭中被冷落的父親,很難再有熱情參與到育兒之中。

3.傳統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中國的傳統是家長制,因此父親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

有的父親會不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

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

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

如果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04

這樣的局面該怎麼改善呢?建議如下

1、重新把婚姻關係放在家庭關係的首位

你最應該親密的,是你的妻子或你的丈夫。

把孩子請出你和伴侶的愛床或放在你們的旁邊;無論多忙也要給夫妻兩人一些單獨的時間和空間,如看場電影、吃頓大餐、甚至出去旅遊等。

有些話、有些感受只有在單獨相處時才會說出來、才能感受到。

要告訴孩子,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然後爸爸媽媽一起來愛你。也有利於孩子順利度過「戀父」、「戀母」時期。

這不是自私,也不用擔心這樣會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男性回到丈夫的身份,會多出很多愛給孩子。

2、尊重丈夫的育兒理念和方式

女性因為天然的優勢,很早就進入母親的角色,也對育兒更加關注,大量地學習育兒知識。——這有時會帶來一個副作用,就是對丈夫育兒方式的不認可,覺得不科學、會傷害孩子。

在這種焦慮的驅動下,往往會當著孩子的面批評及糾正丈夫。

被批評的父親會有深深的挫敗感及憤怒,久而久之育兒的積極性和熱情被打擊,逐漸地會有種感覺:反之我做什麼都不好,都要被你說,那我就不做了。

無論丈夫的育兒方式是怎樣(只要不過分),只是表達方式跟母親的不一樣,都包含了父親對孩子的愛。當我們制止時,其實也切斷了父子/父女之間愛的流動。

夫妻之間育兒方式的不同,可以在雙方都沒有情緒時分享自己的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步。

重點是分享,而不是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3、女性需要發展自我,而不僅僅把自己定位為家庭主婦

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

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沒有其他的愛好和快樂來源,價值感僅僅來源於丈夫和孩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很容易失衡。

曾經有一句話,在朋友圈廣泛流傳:

上帝給了你一個缺席的父親,就會贈送給你一個焦慮的母親,最終就會養育出一個失控的孩子。

但其實只要夫妻之間保持充分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時常會進行良性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一切家庭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家庭和諧了,教育順暢了,孩子就絕不可能失控。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教育的痛: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衍生失控的孩子
    更讓人難受的是,兩個孩子看起來都越來越像爸爸……​其實,以上的情況都屬於父親的缺位。父親缺位有顯性的缺位,就是父親因為一些情況一直不在身邊;還有一種是隱性缺位,父親雖然在身邊,但是並不能幫到什麼。>在中國的眾多家庭當中,大部分是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加上一個失控的孩子。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母親和諧共存的世界。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經常有些關於掌控欲強的母親毀掉了整個家庭的說法,而其實如果從家庭視角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並不會橫空出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母親。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母親。
  • 最慘痛的教育真相:失控的母親,缺位的父親,必將合力毀掉自己的孩子!
    拿菜刀恐嚇孩子,這是管教,還是脅迫?其實,這兩起慘案,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兩位母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失控。原來,李某某的母親和兒子發生了矛盾,並以菜刀恐嚇兒子,李某某便奪下了母親手中的菜刀,去同學家裡「避風頭」。事發當晚,李某某在家寫作業,遭到了媽媽的嚴厲說教。情緒失控的他,衝進廚房,拿起菜刀便砍向媽媽,沒想到,媽媽倒在血泊中後,再也沒有醒過來。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1.中國傳統思想因為在中國有的父親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他們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媽媽的責任,而父親只負責賺錢就可以,所以父親對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但是教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父親雖然給家裡錢,是家裡經濟支柱,但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媽媽身上,媽媽也承受不來。
  • 大多數家庭現狀: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是一個缺位負責任的爸爸!但在現實生活中,通常都是,爸爸忙於事業和工作,幾乎很少時間關心孩子學習,甚至以自己工作忙為原由,來推脫自己的責任,但事實,爸爸根本就沒有忙到那種地步。媽媽便不得不承擔起這一份責任,有很多媽媽,不光有工作,還得承擔家務,再加上孩子的教育難題,硬生生把媽媽逼上失控的局面。
  • 總結:父親缺位對孩子的十類影響
    第二,父親缺位,讓男孩缺少健康的模仿學習的對象,讓男孩長大後不知道如何做一個好的丈夫,如何去愛妻子和孩子,只知道學父親一樣借外面的事逃避家庭,不能很好地勝任家庭角色和丈夫的角色;,讓孩子被母愛所捆綁,精神上被母親過分依賴和需求,導致情感錯位,從而影響精神的獨立性或者過大的精神壓力。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1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在我國,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有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母親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走向。
  • 男孩沉迷網絡 缺位的父親要如何引導孩子回歸
    小澤父母關係和諧,由母親帶大,喪偶式育兒,父親長期缺位,有時連過年也只是電話溝通。男性力量的缺乏,父親榜樣的缺失,讓孩子找不到向上的動力,被網絡吸引後就沉迷網絡中。母親的不恰當的管教,又激起了他的逆反,繼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01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看過一項調查:在我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論調:「我也想照顧孩子啊,可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
  • 「父親缺位」有何不良影響?好父親,不會對孩子的教育撒手不管
    ①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悲觀如果孩子長期處於「父親缺位」的環境之中成長,且身邊也沒有替代父親形象的成年男人,那麼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現大問題。③孩子缺乏自信心如果孩子長期在「父親缺位」的環境中成長,相比其他同齡人,孩子的自信心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他很難去表現自己,為自己爭取合理的利益。
  • 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不是家庭多麼富有,父母有多大的成就,能給予孩子多少金錢和資源,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兩者缺一不可。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母親的情緒決定著家的溫度。也在潛移默化中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性格走向。情緒越不穩定的母親,養出來的孩子越會焦慮,敏感,自卑,習慣看人臉色行事,無論獲得多大成就,內心始終深藏著不自信。
  •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的優越,而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以一個大孩子的心態來講,我認為父母能夠給到孩子最好的,不是多麼優越的生活條件,而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能陪伴,母親能有好情緒。父親的忙碌可以理解,要為家庭承擔責任總要犧牲,但是父親把家庭教育完全推給母親,就錯了。家庭需要全家人一起付出,要想孩子好,我們需要做到下面幾點。父親常陪伴,孩子有安全感在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父親缺位的不在少數,而且還會找不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一直想說,工作做不了一輩子,但是你會做一輩子的父親。
  • 《衝突背後的衝突》父親缺位:孩子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所謂「俄狄浦斯三角」是這個精神概念的精髓,簡而言之便是:在孩子0-3歲的幼兒時期,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只有母親和自己的,孩子會非常依戀母親,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父親和母親這種親密關係的存在,他也會建立和父親的關係,感覺到父親的威嚴,會排斥父親和母親的親近,打破了原先單一的母子關係,成為複雜的三角關係。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論調:"我也想照顧孩子啊,可是是真的忙,工作太多了。「"要給家裡賺錢,當然陪孩子的時間就少了,這是沒辦法的事。」"孩子有他媽媽陪還不夠麼,再說我脾氣不好,把孩子惹哭了又要怪我了。」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
  • 都是焦慮惹的禍—一位父親輔導孩子作業情緒失控,點燃孩子作業本
    快樂網上一個視頻,說上海一位父親輔導孩子作業時,情緒失控,怒點燃孩子作業本並將它扔下樓,差點把鄰居的家燒了。這則消息看得大家熱血沸騰。幸福中國人有一個情節,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就導致了中國父母的普遍焦慮。孩子還沒有出生,做父母的就開始焦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隨著孩子成長,各種的輔導班,興趣班,讓大人孩子勞累不堪。
  • 爸爸缺位,孩子的心理營養出現哪些缺失,「媽媽是超人」一目了然
    這兩種缺位中尤其是以第二種缺位對孩子的危害更大。一項研究表明,父親缺位的家庭相比父親沒有缺位的家庭而言,他們的孩子更加容易染上不良的行為習慣,比如說打架、夜不歸宿、沉迷網路遊戲等等。並且這些孩子的暴力傾向也相對於其他孩子來說更加嚴重。這是因為父親長期不善於回應孩子的情緒而導致的。
  • 陪伴孩子走出焦慮感悟(九) 缺位的爸爸,快回來吧
    教育家斯賓塞:父親是孩子通往外部世界的引路人。心理學家格爾迪:父親是一種奇特的存在,對培育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氣。文學家哈析特:一個父親賽過100個校長。在一個家庭中男孩子青春期出現焦慮抑鬱的狀況,一般都有一個強勢的媽媽和缺位的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