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一個視頻,說上海一位父親輔導孩子作業時,情緒失控,怒點燃孩子作業本並將它扔下樓,差點把鄰居的家燒了。
這則消息看得大家熱血沸騰。
因為誰都是從學生時期過來的,自己小時候寫作業的情景歷歷在目。而每個人都會做父母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
中國人有一個情節,那就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就導致了中國父母的普遍焦慮。
孩子還沒有出生,做父母的就開始焦慮:「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隨著孩子成長,各種的輔導班,興趣班,讓大人孩子勞累不堪。
到了孩子上小學開始,學校的以分數論長短,使得老師也是壓力山大,不由得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過多,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也給家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這樣就造成了全社會對於教育的焦慮。學校和老師首當其衝,成為了應試教育的背鍋俠。
後來雖然素質教育被提上來,但是仍然難以解決以分數為本的教育理念。況且,多數人對於素質教育的理解偏差很大。認為學生除了文化課以外,開設各種才藝課程就是素質教育了,實際上文化課程和才藝課程,包括體育文藝課程,還是屬於智育範疇。
那麼,什麼才是素質教育呢?我覺得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宗旨「德育、智育、體育全面發展」,就更有道理一些。德育應該是第一位的。
《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泛愛眾,親而人,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親近學習有仁德的人做了這些之後,如果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其他有益的學問。
現在我們都把順序倒置了。把學習文化和才藝等放在第一位,而把德育,就是人的思想品質的培養忽視了。所以造成了人人焦慮,人人疲累的教育現狀。
如果我們把教育和培養孩子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放在第一位,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的話,那麼學習等問題就會水到渠成了。
大家說是不是這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