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01
如果做家有中小學生的親子關係殺手排名情況調查,相信「家庭作業輔導」一定榜上有名。武漢42歲胡女士因為持續性頭疼,去醫院檢查卻找不到病因。知曉胡女士是位媽媽後,醫生問起孩子的情況,胡女士突然放聲大哭,原來輔導孩子作業引發的焦慮和抑鬱。
無獨有偶,杭州一位爸爸輔導孩子寫作業,因為孩子一直專心聽講,爸爸氣憤之下便打了兒子一耳光,結果孩子耳鼓膜穿孔,輕度聽力減退。
如今,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已經變成了一件兩敗俱傷的事。孩子不會寫作業本來就傷心,若父母時不時的發怒,更是讓孩子處於心驚膽戰的情緒中,錯題也就更多了。
父母發怒的原因一般有兩種,一是父母覺得自己若是對孩子生氣,孩子就會乖乖寫作業,類似恐嚇孩子。二是孩子的表現實在太令人生氣了,父母憤怒的情緒上來,對孩子就是一陣辱罵。無論是哪種,都沒有解決問題不說,還傷害了親子關係。
02
最近在上海某小區差點發生了一場火災,起因便是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
晚上爸爸照常輔導孩子寫作業,由於孩子經常不聽話,小動作多,爸爸一氣之下便用打火機點燃了孩子的作業本,想給孩子一個教訓。
一開始爸爸將作業本放在陽臺上,見作業本快燒完了便隨手扔了下去,但是沒想到外面風很大,作業本又復燃了,差點把鄰居家燒掉了。
鄰居家報警後,民警對爸爸進行了批評教育,最後爸爸寫下保證書,保證書裡寫道:
「因在家教育兒子的過程中,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一怒之下點燃了筆記本,在陽臺外燃燒,在本子快熄滅時扔至樓下,由於戶外風大,導致本子復燃,對樓下業主造成了不良影響。」
回顧了整件事情後,爸爸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今後的生活中,嚴格管理自己的情緒,合理和平的教育。不論在家中還在小區,嚴格遵守消防安全,杜絕此類事情發生。」
爸爸點燃作業本的行為看似是在給孩子一個懲罰,但實際上對孩子一點益處也沒有,更多地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情緒。
尼採在《善惡的彼岸》中說過:「如果你的情緒總是處於失控狀態,你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喪失自由。」
當家長被憤怒、失望的情緒所包圍時,第一反應便是將其發洩掉,且發洩對象是讓自己憤怒的人。比如不肯好好寫作業的孩子,家長情緒失控時便會想「既然你不想做,那就不要做了」隨即將點燃作業本。
雖然家長的情緒會好一些,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問題,比如孩子害怕的心理和作業本復燃後差點著火的後果。
03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南昌一位媽媽當眾責打孩子,起因便是孩子弄丟了一張5塊錢的地鐵票。
很多網友都說媽媽小題大做,可媽媽說自己賺錢很難,自己既要照顧孩子老人,還要工作,一個月才賺900元,情急之下才打了孩子。
另一位媽媽因為女兒在課堂上講話,不遵守紀律,便讓女兒站在馬路邊,不斷用侮辱性的言語批評她,氣憤之餘還用自行車撞她。
整個過程,女孩一言不發站在一邊任憑媽媽發洩情緒,就連抽泣也是極小聲,生怕再次惹怒媽媽。
不少網友看到此情此景,都驚呼「這還是媽媽嗎?」
父母控制不住情緒,首先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被愛。
他們會覺得只有自己學習好媽媽才會愛我,造成的結果要麼是為了學習失去其它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誠信。要麼對自己徹底失望,承認自己是個廢物。
無論哪種,於孩子的成長都極為不利。
其次,會讓孩子拒絕向父母求助,自己獨自忍受傷害。
心理學家鮑威所說過:家的核心功能就是「安全基地」和「安全港。
可若是父母經常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動輒大罵,於孩子而言家就失去了庇護的作用。父母們不受控制的言語和行為,對孩子而言便是一次次噩夢,即使沒有造成壞後果,但孩子或許一生都會記住那份恐懼無助的心理。
最後,會讓孩子形成一輩子的創傷。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父母情緒失控,不管是傷害自己還是傷害孩子,都是在拿自己的錯誤懲罰孩子,幸運的孩子或許可以修復創傷,可不幸的孩子或許一生都無法彌補父母給予的創傷。
04
美國心理學家萊因霍爾 德·阿曼說:人一旦情緒失控,就會通過髒話和羞辱性的動作來將這種情感宣洩出來。
但是情緒失控又會帶來一系列不可挽回的後果,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應該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了。
第一,父母可以利用「情緒暫停法」控制情緒。
小女孩貝貝在日常生活中很是鬧騰,壞習慣也非常多,刷牙、洗臉特別慢。媽媽每次看見貝貝的「慢動作」都很急躁,無論自己怎麼吼沒有用,貝貝不但不改正,還越來越慢。
心理諮詢師教給了媽媽一種「情緒暫停法」,告訴媽媽看到孩子犯錯誤時不要第一時間發火,先讓自己冷靜下來。
有一回媽媽回到家看到滿地都是白花花的奶粉,而貝貝則一臉害怕的站在一邊。媽媽壓下了蓬勃而出的憤怒,心裡默數了三下,溫和地問貝貝為什麼要將奶粉倒在地上。
貝貝見媽媽沒有生氣,才小心翼翼回答:「我想給弟弟衝奶粉,媽媽你不要生氣了」
聽到女兒的回覆,媽媽突然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問過女兒的想法,總是自以為女兒故意惹自己生氣,看到女兒如此在意自己的情緒,覺察到失控的自己給女兒帶來了不小的傷害。
孩子終究是孩子,做事肯定不能滿足父母的期待,偶爾還會跟父母對著幹,這對於父母就是一場修煉。
尤其是在控制情緒上,若意識到自己馬上要發火了,可以命令自己不要說話,或者避開孩子自己先冷靜下來,再去和孩子談談。
父母處於憤怒的狀態時與孩子「對峙」一定是兩敗俱傷的結果,只有自己先將憤怒壓制,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第二,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不是情緒,而是價值觀。
鍾南山先生曾講起過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他坦言自己非常頑皮,且學習很差,經常逃課,為此還留級了兩次。
那個年代的父母若是看到自家孩子逃課留級,肯定會拿起棍棒向孩子揮去。可鍾南山的爸爸卻別樹一幟,他從對兒子發過火。
一次鍾南山將家裡的夥食費偷偷拿去買了零食,即使被爸爸逮到,他也依舊不承認,想撒謊矇混過關。爸爸面對不爭氣的兒子很是生氣,但他依舊壓制了怒火,用平靜的語氣對他說:「南山,你好好想想,這個事情,你到底對不對?」
鍾南山看到爸爸如此嚴肅,嘴上的辯解之詞便說不出口了,低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鍾南山說自己很感謝父親的做法,他傳遞給自己的不是憤怒的情緒,而是他的價值觀。
父母向孩子發洩情緒,孩子首先感受到的是「爸爸媽媽很生氣,我很害怕」或者是「完了,我又要挨罵、挨打了」。
這些都是無用的情緒,並不能幫助意識到他的錯誤,更別說讓孩子改正錯誤了。
即使父母之後再對孩子說話,孩子的印象最深的依舊是父母的怒吼與憤怒的扭曲的面孔。樊登說過,「情緒只能傳染惡劣的情緒,我們需要傳遞給孩子的是價值觀,而非情緒」。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第一時間覺察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害怕父母的斥責。
第三,父母要用積極的情緒去影響孩子。
作家劉繼榮在《坐在路邊鼓掌的人》講了她和兒子的故事。
某天,她聽到兒子與朋友打電話說他沒有幸福感,為此感到很驚訝。又想起前不久開家長會,老師特地對自己說兒子很消極,做什麼事都沒有熱情。她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突然意識到最近幾年自己每次回到家都是一臉怨婦模樣到處訴苦,兒子偶爾想勸慰自己,卻也被自己消極回應。
自此後,她便有意識地收起自己的愁眉苦臉,在兒子面前展現出「小太陽」一面。
兒子看到了媽媽樂觀積極的一面,便也一改喪氣的生活態度,老師的評語也變成了「積極向上、對一切事物充滿熱情」。優秀的父母不僅不會讓自己的壞情緒影響到孩子,還能從孩子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如果常常流淚,就不能看見星光。」
當父母控制不住情緒時,誘導因素除了孩子的錯誤外,自己本身也是充滿了消極因素。這樣的父母,比起看到孩子的優點,更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憤怒值也會不斷上升。所以,父母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可以嘗試著讓自己快樂一些,當自己攢足了愉悅,更能坦然面對犯錯的孩子。
05
父母學會控制情緒,不僅能更好應對犯錯誤的孩子,也是給孩子做榜樣,教會孩子遇到問題時,不要被壞情緒所裹挾。
一位網友說起自己的父親的故事,父親每次遇到問題總是摔東西,家裡人為此總是小心翼翼對待發脾氣的父親。
網友曾發誓自己長大後一定不要像父親一樣,可最近他意識到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也開始摔東西,語氣和神態和當年的父親一模一樣。到旁邊擔驚受怕的家人,網友下定決心自己一定要控制情緒,不然創傷繼續傳遞。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失控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會養出失控的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就像一個定時炸彈,很難過上稱心如意的生活。
父母學會控制情緒,不但自己擁有更順暢的人生,孩子們也會在溫和的環境中成長,成為「小太陽」一樣的人,給身邊的人帶去光芒和溫暖。即使父母們給不了孩子很好的家庭條件,可和諧、穩定的家庭氛圍卻是每一位父母能給予孩子的,這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因素。
控制住情緒的父母一定能「控制」住自己想要「控制」孩子。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大學心理教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