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網上熱傳一段「虐童事件」視頻。
兩個男人圍著小女孩拳打腳踢,甚至拿出繩子麻袋套住捆綁小女孩。
綁好了,旁邊的媽媽幫忙掀開車簾讓他們把女孩丟車上。
爆料的網友稱,一開始以為是光天化日下的綁架行為。
經民警調查後才發現,這是父母管教孩子的現場。
孩子不聽話,父母管教不了,氣不過就採取了這種極端的錯誤方式。
試想一下,被父母「綁架」教訓,這種情景得多令人感到害怕?
這並不是單一事件。
廣東羅定,一位媽媽多次叫5歲的孩子回家吃飯。孩子貪玩,怎麼說都不聽。
結果媽媽生氣到把兒子拖進電梯裡,暴打了整整一分鐘。
下手之狠,讓人側目,孩子身上滿是淤青。
鄰居說,這位媽媽平時文文靜靜、細聲細語的,沒想到發起火來,真把兒子當仇人。
也許這幾位父母平時看上去和顏悅色、態度謙和,可情緒一旦失控,就成了面目猙獰的惡魔,瘋狂地傷害孩子。
秉持著暴力教育的父母,一旦情緒失控,就可能釀成悲劇。也許他們是恨鐵不成鋼,只是希望孩子變得更加乖巧、優秀;也可能,他們只是將孩子當做了自己洩憤的工具。
情緒焦慮的家長習慣於從外部向孩子強行灌輸、施壓,而沒有激發孩子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好奇,使孩子喪失靈性。這樣的「愛」,很容易被轉化成為「恨」。
孩子有錯,父母有情緒是人之常情。
可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崩潰發狂、咄咄逼人,硬把孩子逼到絕境便超出了正確管教的邊界。
父母以為這是教育,實則是發洩。
氣孩子不聽話、不安分,沒辦法疏導自己內心的憤懣,便任由壞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無法控制情緒的父母,本質是「精神巨嬰」。
只考慮到自己的立場,全然不理解孩子的心情。
直接用激進暴力的方式,逼孩子就範,恰恰是弱者的表現。
失去理智的言語,無法控制的情緒,會讓孩子誤認為父母變成這樣,都是自己的錯。
伴隨著這種愧疚感成長,他很難釋懷,即便想好好愛別人,也容易採用同樣極端錯誤的方式。
葉璇,娛樂圈有名的才女,在感情上卻也是有名的傻。
每一段戀愛經歷,她「自毀式」的瘋狂行為令人不解。
一次採訪中,她坦言自己「曾經為了向一個男生證明愛意,大半夜直接跳河」。
即使男友家暴、劈腿,她都不願放棄。
有網友說,這不是愛情,而是瘋狂。
深究她的原生家庭,會發現,她的愛情觀跟她媽媽有關。
小時候,只要媽媽喝醉酒就會瘋狂打罵她。
酒醒後,媽媽卻又百般愧疚抱著她痛哭,希望她能原諒。
一直以來,她習慣了媽媽的喜怒無常、情緒失控,誤認為愛是控制,想幹嘛就幹嘛。
等到她進入親密關係中,她活成了媽媽的模樣。
適當的管教我覺得都可以接受,但千萬不要有一種心態:我是大人、我是爸媽,所以將對孩子的管教,視為一種「理所當然」,最後可能會有無法挽回的經驗。如果,你發現當情緒一上來,又無法掌控的時候,以下策略,歡迎參考看看。
控制情緒的策略重點:
1
響應,但不反應
身體脫離現場──走開或走到另一個房間。
精神脫離現場──數到十或深呼吸。
緩和情況──改變主題或發揮幽默感。
賦予自己權力──提醒自己,你可以處理這件事。
2
專注於你想要達到的積極目標
同理對方──了解孩子的立場,並積極傾聽。
表達正面的情緒──微笑,專注在自己和孩子好的感受上,或當時出現的某件好事情。
你當然會認為說得比做得容易。你是對的。當你心煩時,你真的會很想發作。你需要練習──很多的練習──來馴服你內在的猛龍。行動和反應會成為習慣,而習慣很難打破。
當你心煩時,你看待事情的方式容易讓你做出糟糕的決定。有關父母與子女互動的研究發現,只要一個人(父母或孩子)在互動過程中加入一個敵意的評論,建設性思維就會戛然而止,讓家庭成員之間容易發生爭執,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學習控制或管理情緒不僅對你健康,對整個家庭也很健康。控制情緒可以降低血液中壓力荷爾蒙的水平,並有助於預防血壓急速升高。大多數夫妻都會起爭執,但最好不要讓孩子聽到。如果你認為他們沒在聽,或是不能聽到你們在房子另一邊爭吵,你最好再思考一下。
養育孩子,實屬不易。
為人父母這條路,有無數個挑戰和困難。
但無論如何,總不能讓壞情緒成為教育的死敵,親子關係的攔路虎。
以情理教育,遠比大發雷霆、情緒失控好。
真正的教育,是在孩子犯錯時,能控制心裡的火,放下身段,耐心聽孩子的感受和解釋,溫柔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期待。
育兒,則育心。
如果做不到百分百完美的父母,起碼也做個情緒穩定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