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輔導孩子作業,想必每一位家長都有一肚子苦水想要說說。社會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在諸多家長覺得困難的教育內容當中,輔導作業名列第一。很多平時文靜優雅的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往往會情緒失控,給孩子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前不久,一位網友深夜拍攝的一條小視頻在網絡上引發了巨大反響。他在熬夜看球的間隙,通過陽臺發現對樓的鄰居家裡居然依舊燈火通明,已經深夜卻依然沒有入睡。
一家三口聚集在客廳,小孩子坐在餐桌前,似乎正在寫作業。旁邊的媽媽看上去非常不滿,動作激烈,仿佛在和孩子發脾氣。孩子爸爸看不下去,上前進行勸阻,替換下了媽媽。可是沒過幾分鐘,寶爸也變得暴躁了起來,甚至差一點動手打罵孩子。
這條小視頻上傳到社交網絡後,網友們紛紛留言評論:「太真實了,這就是我家的場景」、「和我家每天晚上的情形一模一樣」。
很多家長明明平日裡是非常優雅得體的形象,待人接物文質彬彬,但是一到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就仿佛變了一個人,無論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然而事實上,孩子並不會因為家長的情緒失控就突然掌握學習的竅門,反而會在失控的情緒作用下,受到極大的傷害。
1、自信心下降。
情緒失控的家長,往往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通過激烈的語言和劇烈的動作來對孩子進行打壓。這種方式將會導致孩子的自信心直線下降,出現自卑的心理,對學習喪失信心,反而會降低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2、產生牴觸情緒。
面對家長的情緒失控,孩子非常容易產生牴觸的情緒。家長的反應越是劇烈,孩子心中的對立情緒也就愈加嚴重。所以會故意和家長對著幹,甚至會由於家長的暴躁而變得厭煩學習,無法對學習產生興趣,這對於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極為不利。
3、親子關係疏遠。
孩子在童年時期,尤為需要父母的關愛和肯定。所以家長的情緒失控,會讓孩子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讓孩子以為父母只在意成績,而不關心自己。所以就會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怨恨的心理,不想和父母親近。
家長陪同孩子寫作業的時候,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況,不要把負面情緒展現到孩子面前。如果想讓孩子能夠自主完成每天的作業任務,家長可以參考以下三種方式,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1、適宜的學習環境。
家長在陪孩子學習的時候,需要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除了保持安靜的基本需求,家長也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學習的儀式感。
最好準備一個單獨的書桌,儘量不要讓孩子在茶几或餐桌等容易分心的地方學習。桌面上不要擺放過於卡通的文具和玩偶,以免孩子在學習的時候被吸引注意力。
2、無需時刻監督。
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時刻站在孩子的身後,生怕少看了一分鐘,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這種不間斷的緊盯,反而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無法進入放鬆的學習狀態。
所以家長不妨給予孩子一個半開放的空間,不要一直站在孩子的身邊,發現錯誤就打斷孩子。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獨自學習15分鐘,然後家長再去驗收一下學習成果,對孩子進行相應的輔導。
3、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自主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家長需要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家長可以嘗試通過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把對事物的好奇轉化成學習的動力。也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目標,讓孩子在理想的激勵之下努力的學習。
家長的情緒失控,不僅僅在學習上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容易導致孩子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對孩子的性格和三觀形成同樣帶來不良後果。所以家長應該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穩定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多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情緒表達,幫助孩子同樣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
進入互動話題:您是如何輔導孩子作業的呢?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會情緒失控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