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少年小澤,混跡社會,沉迷網絡2年半,抽菸8個月,厭學輟學,叛逆,冷漠,還喝點酒,睡眠非常差,有著非常多的問題。父母非常的頭疼,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
小澤父母關係和諧,由母親帶大,喪偶式育兒,父親長期缺位,有時連過年也只是電話溝通。男性力量的缺乏,父親榜樣的缺失,讓孩子找不到向上的動力,被網絡吸引後就沉迷網絡中。母親的不恰當的管教,又激起了他的逆反,繼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所謂&34;,就是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得到父愛或父親很少參與子女教育,甚至孩子沒有得到父愛或父親沒有參與子女教育的狀況。
&34;表現在父親對子女的時間投入上很少,他們將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投入賺錢養家中,儘管這是一種變相的對子女教育的補償,但仍然代替不了與孩子們的親密接觸與陪伴。
媽媽長期在家裡帶孩子,跟社會脫節,他並不了解這個時期的男孩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跟大多數的父母一樣,母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學習,卻很少去關心孩子的精神世界。或者說,母親也不知道如何去關心孩子的精神。
孩子沒有一個清晰的對未來的遠景,不知道他以後要做什麼,要念什麼大學,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甚至連未來的方向應該去向哪裡都不知道。孩子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浮萍,沒有根系鎖定。對於為什麼讀書,是迷惘的。
當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東西,比如說網絡吸引他以後,他就很快沉進去了。但沉迷網絡給孩子帶來的感覺並不好。人,天然是要追求向上、更好的,一旦開始走向墮落,自尊水平降低、自我價值感降低。
若這時的母親,仍然只是關注孩子表面的學習,而不去探究孩子沉迷網絡的深層原因,孩子會越滑越遠,越來越陷入網絡。伴隨而來的就是厭學、逃學、輟學、混跡社會、抽菸喝酒等一系列不良行為。
這是孩子最後的呼救,這個時機如果處理不當,孩子的人生可能會從此改寫。
父親是&34;的象徵,父親引領孩子與社會接軌。我們有必要明確一點:父親角色代表的力量,到底是什麼力量?
父親本身是力量的象徵,這個力量既包括身體上的力量,更包括內心的力量。從生理上,父親力氣更大,能承擔一些比較繁重的家務勞動,這是力量的象徵。在當今的現代家庭,對體力勞動的依賴程度大幅度減輕,而對父親人格和心理上的力量的需求就更為凸顯。
一個完整的人,身上有兩股力量:女性陰柔的力量和男性陽剛的力量。在家庭中,母親給予孩子陰柔的力量,父親給予孩子陽剛的力量。當父親缺位,孩子感受不到父愛時,這股力量沒有注入到孩子精神內,男孩找不到這股牽引力。
德國哲學家E·弗羅姆在其《愛的藝術》中說:&34;。
小澤的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長年在家帶他。有時候,父親忙起來,一年都難得回幾次。有一年甚至過年都沒有回家(不是2020疫情年),只是給孩子打個電話。
父親常年的不關心孩子,甚至在過年這樣的舉國都回家的日子裡,父親也缺位。給孩子的感覺是父親不重視他,他在父親心目中是沒有地位的,也不被父親愛。再加上,跟父親沒有太多的連接,孩子對父親也是沒有多少感情的,更別說把父親當作精神上的導師。
《爸爸的力量》裡面說,爸爸很少參與孩子的教育,會讓孩子有一種被忽視的感覺,他們做事情缺乏動機,容易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沒有得到父親的重視。
當孩子被外力牽引後,母親的力量很難將孩子從中牽引出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需要母親的悉心照顧,進入青春期後,特別是男孩,就需父親男性強而有力的力量引導他,進入人生與社會的軌道。
小澤陷入網絡後,父親又沒有參與教育,孩子很難從網路遊戲中走出來,最後沉迷於網絡,形成網癮。
小澤的現狀,最終讓爸爸做出了改變。他開始積極關注孩子的狀況。為此,爸爸還專門請了心理諮詢師給孩子作治療。在心理諮詢師的幹預下,爸爸開始積極行動了。
爸爸開始歸位,經常回家看望、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親的溫暖。對孩子不再要求、不再望子成龍,只是希望孩子快樂、健康起來。就算是不回家,爸爸也是每天電話,關心孩子的狀況。
媽媽改變以往的做法,無論孩子怎樣都接納孩子,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接納。不再數落孩子、要求孩子、指責抱怨孩子,只是去關心他、愛護他。
同時,媽媽還鼓勵、陪同孩子一同跑步,積極鍛鍊身體,讓孩子的作息有所改變。身體也在一步步好轉,同時孩子的狀態也在一步步好轉。
經過長達半年的調適,孩子不再沉迷網絡。能夠按正常時間作息、生活,對待生活陽光、積極,開始準備撿起初中學習。為此,父母還給請了家庭教師。
孩子終於回到正常軌道。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面,在父親馬皓文坐牢的那幾年,母親自私地從來不讓兒子跟父親接觸。以至於兒子馬飛認為父親不愛他,自我認同感極低,在學校的成績非常糟糕。
等到馬皓文從監獄出來的時候,兒子已經變成了一個十分棘手的&34;,不僅成績在班裡墊底,而且還變得十分的固執。
不過就算是如此,馬皓文仍然認為他的兒子馬飛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最有潛力的小孩,並且從來都沒有放棄他。馬皓文跟看不起馬飛的教導主任,打了一個賭,說會讓兒子的成績在一段時間內突飛猛進,最終取得年級前10名的好成績。
人生有橋,方可到達彼岸。
在兒子成年後,馬皓文教育他的最後一句話是 &34;這是父親給兒子指引的方向,找到自己人生的橋,並努力修好它。
所以,無論校長怎麼反對,父親還是帶著兒子去看了航展,為兒子的夢想種草。
影片的結尾,馬飛不斷的修橋,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做了一名太空人。
父親,用他的格局與智慧引導兒子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並且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實現了夢想。將一個校長眼中的煤球變成了鑽石。
結束語
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說了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雖然今天媽媽的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父親的陽剛性力量在男孩教育中是媽媽替代不了的。
什麼都可以等,唯有孩子的成長不能等。特別是青春期,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後一次父母對其有影響力的時期,許多童年時期的教育不當還可以在這個時期糾正。父親再怎麼忙,也要同孩子保持感情的連接,關注孩子的成長,給予陽剛性的力量與成長的動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