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背後的衝突》父親缺位:孩子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2020-10-03 安心寧

作者:安心寧

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在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的著作《衝突背後的衝突》中,有段關於人生的通透之語:

我們都是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往上看,有父母;往下看,有兒女。我們既是人之兒女,又是人之父母。做父母是一種角色,也是一種職能,做得好了,你家族的生命鏈條,在你這一環就是熠熠發光、結實又美麗的。

在讀《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有關俄狄浦斯的希臘神話故事,卻不懂其背後蘊含的心理學知識和精神學科深意。

張天布老師本來要講的俄狄浦斯,是一個複雜而難以理解的精神學科專業問題。但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筆者深入淺出地講解,語言幽默風趣,行文引古論今、橫貫中西。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受是:原來枯燥的專業學科知識,非專業人士也可以輕鬆看懂並銘記於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親情倫理故事:

與親生父親分離的兒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父親,並與母親結婚生子,最後俄狄浦斯無法承受內心的煎熬,放棄王位漂泊四方,用一生的精神折磨進行自我懲罰。

普通人讀來,這只是一個有悖倫常的神話故事,而從專業精神科學者的角度看,俄狄浦斯王故事裡暗含的「俄狄浦斯情結」,正是每個人內心衝突的原始模型。

所謂「俄狄浦斯三角」是這個精神概念的精髓,簡而言之便是:

在孩子0-3歲的幼兒時期,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只有母親和自己的,孩子會非常依戀母親,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父親和母親這種親密關係的存在,他也會建立和父親的關係,感覺到父親的威嚴,會排斥父親和母親的親近,打破了原先單一的母子關係,成為複雜的三角關係。

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概念,原本是由偉大的精神領域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很有深度也很複雜,而把俄狄浦斯這麼難以理解的精神領域專業術語,講得通透、淺顯易懂,也只有《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做到了。

每個人一生都在演繹俄狄浦斯三角關係,孩子天然地依賴、依戀母親,對母親有佔有欲,會對父親有親近、有敬仰、有畏懼,孩子童年時期形成的內在衝突雛形,烙刻其一生的核心關係模式。

父母不僅給了孩子生命,更給了孩子精神源泉,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好壞,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爸爸缺位,孩子終其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一般的心理學書籍是非常枯燥的,非專業人士很難讀懂,張天布老師這本書卻非常有趣,不僅通俗易懂,更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贏得了媽媽們的共鳴。

在書中,張天布老師曾經引用過網上一個特別幽默的段子,來形容普遍存在的父親缺位現象:

一個家庭,就是一部西遊記:


孩子就像唐僧,一路受著保護,有時還辨不清好壞,忠奸不分;


媽媽就像孫悟空,一路坎坷,不畏艱險,吃喝拉撒全負擔,還費力不討好;


長輩就像唐僧,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而爸爸就像豬八戒,沒什麼用,就知道吃,一不小心還有可能被妖精勾引了去。

看到這段話,我忍不住拍照發了朋友圈,收到了媽媽們的瘋狂點讚,的確除了極少數特別靠譜的爸爸以外,大部分的中國爸爸,都是這種「缺位」狀態。

所謂爸爸缺位,並不是單純說爸爸不在孩子身邊生活,而是在心理層次上,爸爸這個精神位置的缺失。

中國女人,大概是全世界最能幹的女性同胞。在傳統觀念裡,女人要講究「三從四德」,到如今依然影響深遠,中國社會還是妥妥的男權社會,但現代觀念又要求女性獨立自主,中國女人在這種情形的重壓下拼命工作,還要被家事所累,為家庭付出所有,就成了全世界最能幹的媽媽了。

她們既要照顧孩子和老公,做家務,孝順老人,還要出去工作、掙錢,和丈夫一起養家餬口,而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難得下班回家,便是躺在沙發上「父愛如山,巋然不動的場景了。



現實版本的爸爸,和俄狄浦斯模型中理想爸爸,往往相去甚遠。

父親角色的缺失,除了陪伴在孩子身邊,錯過孩子成長這種有型的缺失;更無形更糟糕的缺失是,爸爸在身邊卻宛如「透明人」,父親缺乏家庭責任感,把養育孩子、照顧孩子、教育孩子這些本應該由父母合作完成的事情,全部推給孩子母親或者長輩。

「隱形父親」掛在嘴邊一句話就是:男人要掙錢養家,照顧孩子家庭是女人的事。

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親角色,在人一生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並且難以彌補。

我們的一生,媽媽是溫暖的、可以依靠的港灣,爸爸就是那盞懸掛於頭頂,照耀前方的指明燈。

  • 從小,爸爸是可以把孩子高舉過頭頂的那個男人,他的雙臂充滿力量,他為孩子打下江山,是孩子心中膜拜的榜樣,好的父親會點亮孩子以後的人生。
  • 而在孩子遭受危險或者不幸的時候,父親應該是挺身而出的那個男人,是全世界最有力量的那個男人,有爸爸陪伴的日子,孩子才有充足的安全感。

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親生氣、惱怒、責罵甚至適當體罰,都是給孩子樹立威信、尊嚴、權利意識的時機,父親和孩子在愛與摩擦中漸漸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逾越所謂俄狄浦斯的巔峰。

爸爸在孩子的心中,應該是充滿了力量、勇敢、威嚴和安全感的,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擁有幸福感,充滿正能量,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年人,父親的作用是母親無法取代的。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如果父親這個角色缺失,會讓孩子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缺失,容易會過分依賴母親,產生強烈的戀母情結,缺乏自信勇敢和力量。


男孩可能無法擁有男性的氣魄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女孩因為父親角色缺失,很容易產生戀父情結,影響擇偶觀和一生的幸福。

孩子明明父母雙全,卻活得像單親家庭,這是當代社會的悲哀,是當代女性的悲哀,更是很多家庭最真實的寫照。

爸爸缺位,會使得孩子終其一生無法逾越俄狄浦斯之巔。

如果母親也缺位,那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幾乎是災難性的。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幸成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該不斷反思,不斷考核自我,成為合格的父母,為孩子的一生負起責任,做父母這條路任重道遠。



讀完《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讓我對心理學和精神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我深刻反思自我,反省自己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原來,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那樣了解孩子、父母,甚至自己。

所謂衝突背後的衝突,衝突背後的俄狄浦斯情結,才是每個人內心衝突的原始模型。

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調皮,也不是不可理喻,孩子們不被大人理解的背後,往往是因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我們為人父母,要試著去理解包容接納肯定孩子。


而人生都有來路,為人子女,我們也要用一生去理解父母,感知他們為了撫養我們成長而付出的艱辛,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戰勝所謂的俄狄浦斯效應。

《衝突背後的衝突》不愧為一本好書,它讓每個讀過它的人,都得到成長、觸動以及精神層次上的釋懷、滋養和成長。

終其一生,我們只有找到自己的俄狄浦斯三角,了解自我潛意識中的衝突奧秘,方能喚起自我覺醒的力量,創造我們與父母、孩子三代人和諧理解包容的幸福生活。


原創作者:安心寧,江南女子,學理從文,侍奉文字,以一生為期。

更多安心寧原創作品,關注我的主頁查看!

再來一篇:

相關焦點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它的含義是超越父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內疚。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而由陝西省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張天布所著的《衝突背後的衝突》將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結「中國化」,談到從中國語境下該如何處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多中國式的「俄狄浦斯」衝突。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其中的重點,以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為模型,對俄狄浦斯情結作出深度解析,有助於我們認清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背後,其實都來自於個人自我的內心衝突。俄狄浦斯的父親名叫拉伊奧斯,他年輕時逃難到珀羅普斯國,害死了恩人珀羅普斯國王的兒子,所以受到國王詛咒:他今後將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於是,在俄狄浦斯出生後,父親拉伊奧斯就決定將他處死。不料僕人卻餘心不忍、手下留情,只將他遠遠地拋棄在了荒郊野外。恰巧一個牧羊人路過,救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了一位沒有子嗣的國王收養。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衝突背後的衝突》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集結近30年的臨床研究結晶而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弗洛伊德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引起我們內心衝突的原因、對我們的性格、行為、心理以及整個人生的影響,並用大量的諮詢案例、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指出如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的衝突,成就完整的自我。
  • 《衝突背後的衝突》3-6歲俄狄浦斯期,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以淺顯的語言結合通俗易懂的事例闡述了在親子關係上,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包括爭奪愛,爭奪權力,自戀等問題的合理處理,在很大程度上對新手父母起到很好的幫助作用。作者張天布有20多年的研究經驗,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節中最關鍵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用適合我們中國國情的方式說的淺顯易懂,是非常適合讀的。
  • 付麗娟: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
    學點兒精神分析  12.12—12.18 No.14  本周《》引起了熱議,在育兒過程中,父親為什麼會總是缺位呢?《》,我們和父親的關係有什麼問題?  付麗娟老師在《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談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 《衝突背後的衝突》正確引導3-6歲的關鍵時期,影響孩子一生
    其實,這都是因為在3-6歲的關鍵時期,父母沒能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好與父母的「三角關係」,導致孩子無法順利度過俄狄浦斯情結,從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講的是一個叫俄狄浦斯的國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迎娶了自己的母親這樣一個情節荒謬的亂倫故事。著名心理學家佛洛依德受此啟發,提出了一個心理學概念:俄狄浦斯情結,指的是人潛意識中對於父母所有的那種複雜的情緒。男孩常常對母親懷有隱秘的「戀母」情結,對父親充滿敵意。女兒同樣有隱秘的「戀父」情結,與母親存在競爭關係。這就構成了俄狄浦斯三角。
  • 《衝突背後的衝突》童年的一切,成年後的幸福種子或者衝突的地雷
    而這種子女對父親的崇拜,正是俄狄浦斯三角中最重要的那條邊:父親與孩子的關係。這些內心經驗的矛盾配對關係,都可能被投射在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我們可以藉助三角關係中的象徵內容來探討個人內心複雜的情感經驗。[2]「俄狄浦斯三角」是「俄狄浦斯情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俄狄浦斯情結」是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最重要的主題,討論的是「孩子-父親-母親」之間的關係衝突。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這是母親的缺位帶給她最直接的影響,她必須要以母親為例子照顧家庭,承擔著母親角色的責任。相反,二姐家倩則反其道而行之,她沒有順從父親和姐姐,反而是一直與父親對抗。她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正是因為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家倩才能看出父親的憂愁——他的事業應該如何傳承下去。
  • 俄狄浦斯的困境
    儘管拉伊俄斯在俄狄浦斯一出生時就試圖殺死他,儘管俄狄浦斯逃離出了他生長的科林斯企圖避免自己的悲劇命運,儘管讓俄狄浦斯子償父債頗有些無辜,但阿波羅的神諭還是應驗了,俄狄浦斯未能逃過他的厄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他的父親,並娶他的母親為妻。儘管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是俄狄浦斯還是背負罪孽,他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後被驅逐出他曾經拯救過的忒拜並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 心聞 | 育兒中的俄狄浦斯
    一、兒童發展的俄狄浦斯期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心理學中,引用「俄狄浦斯」這個詞語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年齡大概是3歲至6歲,這個時期我們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同時對異性父母產生好感,我們稱這段時期為「俄狄浦斯期」。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普遍存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還有對應的「戀父情結」,對後世的人文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涉及親子亂倫的「情結」令普通人無法接受,與此相關的「閹割焦慮」和「陰莖嫉妒」概念也讓男孩女孩匪夷所思。
  • 《衝突背後的衝突》:為什麼男孩子從三歲就開始進入了叛逆期?
    什麼叫俄狄浦斯期?《衝突背後的衝突: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這本書中給了詳細的介紹。「俄狄浦斯」的含義1.「俄狄浦斯的」一詞的來源:《衝突背後的衝突》作者在本書的開始介紹了一個希臘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名叫《俄狄浦斯王》:一個名叫俄狄浦斯的男子一出生被認定會殺了自己的國王父親,所以國王本打算將他殺了。可機機緣巧合之下,在俄狄浦斯不知情的情況下,他不僅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還娶自己的母親。
  • 解讀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4-1)(基礎)
    所以,這個階段被命名為俄狄浦斯階段。第三個是俄狄浦斯情結。這是弗洛伊德借用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比喻人的潛意識深處對於父親母親所具有的複雜的情感,是一個象徵性的隱喻。比如說人人心裡都存在的愛和恨、好和壞、安全和迫害、攻擊與報復、勝利感和內疚感、親密和分離等等配對的矛盾,能引發內心衝突。
  • 初讀《衝突背後的衝突》
    看張天布的《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剛看了序言和第一章。通過看書,才明白自體、客體、孩子-父親-母親三角關係都屬於精神分析領域。但是,這本書似乎是想用俄狄浦斯三角關係,解釋普遍的人的內心的衝突與複雜關係,我覺得還是有些局限的。前幾天在頭腦中思考著,人的被塑造與自我塑造的過程。這個過程似乎是由最初的撫養人在關照、撫養、教育我們的過程中,塑造了我們的思想,這就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情感基調注入了主要規律與色調,是我們既有人的共性,又有區別於他人的帶著家庭背景的個性。
  • 《衝突背後的衝突》:關注幼兒早期心理健康,新手爸媽必讀經典!
    這個故事的核心內容,講述了兒子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的亂倫故事,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被一個叫費洛伊德的人再次激活,給了他新的詮釋:「俄狄浦斯情結」。書中借用了俄狄浦斯情結,做了一系列象徵性的隱喻,分別講到了人們內心情感關係中,多元化的複雜心裡,伴隨著各種矛盾與衝突。作者將這部希臘神話,與中國歷史故事做出了呼應,讓讀者更清晰地了解什麼叫俄狄浦斯情結?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棄子」母題俄狄浦斯在希臘語中意為「腫脹的腳」,俄狄浦斯得此名字,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棄子。在《俄狄浦斯王》中,伊俄卡斯忒曾這樣說道:我們的嬰兒,出生不到三天,就被拉伊俄斯釘住左右腳跟,叫人丟在沒有人跡的荒山裡了。拉伊俄斯曾被詛咒將被兒子所殺,因此他一直避免讓伊俄卡斯忒懷上孩子,俄狄浦斯的出生是醉酒所導致的意外。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電影《飲食男女》是李安導演執導的一部劇情片,圍繞著妻子去世多年的老朱和三個女兒在家庭生活中的觀念衝突和各自的情感故事而展開。其中,&34;是表現親子關係的媒介,用不同的事物來表現名廚老朱和三個女兒的關係。在開頭,導演就用了一段做菜的鏡頭來表現出老朱家的氛圍,並且拋出了老朱應該如何與將要出嫁的女兒們相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