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心寧
原創作品,請勿侵權
在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的著作《衝突背後的衝突》中,有段關於人生的通透之語:
我們都是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往上看,有父母;往下看,有兒女。我們既是人之兒女,又是人之父母。做父母是一種角色,也是一種職能,做得好了,你家族的生命鏈條,在你這一環就是熠熠發光、結實又美麗的。
在讀《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有關俄狄浦斯的希臘神話故事,卻不懂其背後蘊含的心理學知識和精神學科深意。
張天布老師本來要講的俄狄浦斯,是一個複雜而難以理解的精神學科專業問題。但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筆者深入淺出地講解,語言幽默風趣,行文引古論今、橫貫中西。
讀完這本書第一感受是:原來枯燥的專業學科知識,非專業人士也可以輕鬆看懂並銘記於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一個充滿了悲情的親情倫理故事:
與親生父親分離的兒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父親,並與母親結婚生子,最後俄狄浦斯無法承受內心的煎熬,放棄王位漂泊四方,用一生的精神折磨進行自我懲罰。
普通人讀來,這只是一個有悖倫常的神話故事,而從專業精神科學者的角度看,俄狄浦斯王故事裡暗含的「俄狄浦斯情結」,正是每個人內心衝突的原始模型。
所謂「俄狄浦斯三角」是這個精神概念的精髓,簡而言之便是:
在孩子0-3歲的幼兒時期,孩子認為這個世界是只有母親和自己的,孩子會非常依戀母親,當孩子漸漸長大,意識到父親和母親這種親密關係的存在,他也會建立和父親的關係,感覺到父親的威嚴,會排斥父親和母親的親近,打破了原先單一的母子關係,成為複雜的三角關係。
俄狄浦斯情結這個概念,原本是由偉大的精神領域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很有深度也很複雜,而把俄狄浦斯這麼難以理解的精神領域專業術語,講得通透、淺顯易懂,也只有《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做到了。
每個人一生都在演繹俄狄浦斯三角關係,孩子天然地依賴、依戀母親,對母親有佔有欲,會對父親有親近、有敬仰、有畏懼,孩子童年時期形成的內在衝突雛形,烙刻其一生的核心關係模式。
父母不僅給了孩子生命,更給了孩子精神源泉,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親子關係的建立和好壞,決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爸爸缺位,孩子終其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一般的心理學書籍是非常枯燥的,非專業人士很難讀懂,張天布老師這本書卻非常有趣,不僅通俗易懂,更是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贏得了媽媽們的共鳴。
在書中,張天布老師曾經引用過網上一個特別幽默的段子,來形容普遍存在的父親缺位現象:
一個家庭,就是一部西遊記:
孩子就像唐僧,一路受著保護,有時還辨不清好壞,忠奸不分;
媽媽就像孫悟空,一路坎坷,不畏艱險,吃喝拉撒全負擔,還費力不討好;
長輩就像唐僧,默默付出,不求回報;
而爸爸就像豬八戒,沒什麼用,就知道吃,一不小心還有可能被妖精勾引了去。
看到這段話,我忍不住拍照發了朋友圈,收到了媽媽們的瘋狂點讚,的確除了極少數特別靠譜的爸爸以外,大部分的中國爸爸,都是這種「缺位」狀態。
所謂爸爸缺位,並不是單純說爸爸不在孩子身邊生活,而是在心理層次上,爸爸這個精神位置的缺失。
中國女人,大概是全世界最能幹的女性同胞。在傳統觀念裡,女人要講究「三從四德」,到如今依然影響深遠,中國社會還是妥妥的男權社會,但現代觀念又要求女性獨立自主,中國女人在這種情形的重壓下拼命工作,還要被家事所累,為家庭付出所有,就成了全世界最能幹的媽媽了。
她們既要照顧孩子和老公,做家務,孝順老人,還要出去工作、掙錢,和丈夫一起養家餬口,而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工作,難得下班回家,便是躺在沙發上「父愛如山,巋然不動」的場景了。
現實版本的爸爸,和俄狄浦斯模型中理想爸爸,往往相去甚遠。
父親角色的缺失,除了陪伴在孩子身邊,錯過孩子成長這種有型的缺失;更無形更糟糕的缺失是,爸爸在身邊卻宛如「透明人」,父親缺乏家庭責任感,把養育孩子、照顧孩子、教育孩子這些本應該由父母合作完成的事情,全部推給孩子母親或者長輩。
「隱形父親」掛在嘴邊一句話就是:男人要掙錢養家,照顧孩子家庭是女人的事。
孩子的生活中缺少父親角色,在人一生中的影響,非常深遠,並且難以彌補。
我們的一生,媽媽是溫暖的、可以依靠的港灣,爸爸就是那盞懸掛於頭頂,照耀前方的指明燈。
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親生氣、惱怒、責罵甚至適當體罰,都是給孩子樹立威信、尊嚴、權利意識的時機,父親和孩子在愛與摩擦中漸漸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逾越所謂俄狄浦斯的巔峰。
爸爸在孩子的心中,應該是充滿了力量、勇敢、威嚴和安全感的,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擁有幸福感,充滿正能量,實現自我價值的成年人,父親的作用是母親無法取代的。
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如果父親這個角色缺失,會讓孩子的「俄狄浦斯三角關係」缺失,容易會過分依賴母親,產生強烈的戀母情結,缺乏自信勇敢和力量。
男孩可能無法擁有男性的氣魄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女孩因為父親角色缺失,很容易產生戀父情結,影響擇偶觀和一生的幸福。
孩子明明父母雙全,卻活得像單親家庭,這是當代社會的悲哀,是當代女性的悲哀,更是很多家庭最真實的寫照。
爸爸缺位,會使得孩子終其一生無法逾越俄狄浦斯之巔。
如果母親也缺位,那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幾乎是災難性的。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有幸成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應該不斷反思,不斷考核自我,成為合格的父母,為孩子的一生負起責任,做父母這條路任重道遠。
讀完《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讓我對心理學和精神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讓我深刻反思自我,反省自己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原來,我們並不如自己想像中那樣了解孩子、父母,甚至自己。
所謂衝突背後的衝突,衝突背後的俄狄浦斯情結,才是每個人內心衝突的原始模型。
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調皮,也不是不可理喻,孩子們不被大人理解的背後,往往是因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影響,我們為人父母,要試著去理解包容接納肯定孩子。
而人生都有來路,為人子女,我們也要用一生去理解父母,感知他們為了撫養我們成長而付出的艱辛,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戰勝所謂的俄狄浦斯效應。
《衝突背後的衝突》不愧為一本好書,它讓每個讀過它的人,都得到成長、觸動以及精神層次上的釋懷、滋養和成長。
終其一生,我們只有找到自己的俄狄浦斯三角,了解自我潛意識中的衝突奧秘,方能喚起自我覺醒的力量,創造我們與父母、孩子三代人和諧理解包容的幸福生活。
原創作者:安心寧,江南女子,學理從文,侍奉文字,以一生為期。
更多安心寧原創作品,關注我的主頁查看!
再來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