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兒子與媽媽相親相愛,竟然被弗洛伊德解讀為「亂倫欲望」,是日後心理問題的源泉云云。GETTYIMAGES圖片

1896年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劇照: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弒父娶母的真相後,用王后的胸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爸爸:「我幹了一天活,回家之後就完全被忽略了。」  媽媽:「如果不過去哄孩子,孩子就會跑過來鬧騰。」 GETTY IMAGES圖片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受到進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人類學等科學研究的「圍剿」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父母孩子即使相親相愛,也會產生一些衝突,但與亂倫欲望無關

○亂倫導致近親繁殖,容易令後代有遺傳病,因此自然選擇決定了避免亂倫的心理基礎

編譯 伍君儀

古希臘悲劇大師索福克勒斯創作的《俄狄浦斯王》也許是世上最出名的亂倫故事,這要歸功於維也納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精神科醫生。他把這位悲劇英雄的名字變成了兒子對母親的「欲望」的代名詞。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普遍存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還有對應的「戀父情結」,對後世的人文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些涉及親子亂倫的「情結」令普通人無法接受,與此相關的「閹割焦慮」和「陰莖嫉妒」概念也讓男孩女孩匪夷所思。但很多精神分析師和心理醫生相信,孩子由於害怕同性父母的報復,而壓抑了對異性父母的性愛想法——你要是不承認自己有這些想法,就會說你把亂倫的想法壓抑到潛意識裡頭,沒有過好「俄狄浦斯期」,怪不得現在出現了種種心理問題!

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認為,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結是偽科學,因為這種理論似乎能解釋一切,但又不可證偽,即無論怎麼說都對,即使明明有與該理論相反的行為表現,都可以被它說成是支持它的。實際上,科學研究早已搞清楚人類為什麼要避免亂倫,大量證據揭示了家庭衝突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選擇,而非亂倫的「情結」。

劇情回顧:悲催的俄狄浦斯

古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國王拉伊俄斯在兒子出生時曾得到警告,說他或許死於此子之手。因此,這個男嬰被遺棄在小山坡,雙腳還被釘在一起——「俄狄浦斯」就是「腫脹的腳」之意。他被牧羊人救走,後被科林斯國的國王收養,並視如己出。

俄狄浦斯不知自己是被領養的,所以當他聽到自己將會殺死父親,並會和母親上床的預言時就離開了科林斯,開始獨闖世界。在一個三岔道口,他與一個老頭發生爭執並殺死了對方。他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語,把底比斯城從一場瘟疫中解救出來,被立為王,並娶了守寡的王后伊俄卡斯忒。

然而,底比斯又遭遇了一場更嚴重的瘟疫。神諭指示,只有把殺害前國王拉伊俄斯的兇手找到並加以懲罰,瘟疫才能消除。俄狄浦斯去追查兇手,結果發現自己殺害了親生父親,還成了自己母親的丈夫,生育了4個孩子。得知真相後,王后伊俄卡斯忒自縊而死,俄狄浦斯用她的胸針扎瞎了自己的雙眼。

「很可能我們都註定要將最初的性衝動對準我們的母親,將最初的憎恨和暴力衝動對準我們的父親;我們的夢讓我們確信如此。」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解讀過於片面

弗洛伊德對《俄狄浦斯王》的解讀主要來自王后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的說辭:「偶然控制著我們,未來的事又看不清楚,我們為什麼懼怕呢?最好儘可能隨隨便便地生活。別害怕你會玷汙你母親的婚姻;許多人曾在夢中娶過母親,但是那些不以為意的人卻安樂地生活。」

弗洛伊德借這個故事來說明這樣一個事實:所有男人對自己的母親都有欲望,想殺掉自己的父親,並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用來描述孩子性與道德的發育過程。這種情結衝動導致了男孩的「閹割焦慮」,即害怕自己的戀母被父親知道後會遭到閹割。只有在解決了這個內心的糾結之後,逐漸向父親認同,學習道德或宗教的指引,才能形成強大的「超我」或良心。弗洛伊德承認,這套理論解釋女孩的心理髮育比較困難,但仍然提出女孩經歷了「陰莖嫉妒」,對母親產生了憤怒,然後迷戀父親,即「伊拉克特拉情結」或「戀父情結」。由於沒有被閹割的恐懼,缺乏潛意識動力,女性的超我比男性弱小。

美國羅格斯大學人類學教授羅賓·福克斯對弗洛伊德的觀點並不認同。他分析稱,俄狄浦斯對母親並沒有「欲望」,與母親的亂倫純屬一個可怕的意外。俄狄浦斯對自己做過的事情充滿懊悔,而弗洛伊德認為其懊悔是一開始就有的。神靈的震怒不是因為亂倫,而是因為俄狄浦斯殺死了拉伊俄斯。弒父在古希臘乃至一切父系社會中是最嚴重的罪行,俄狄浦斯也認為這是自己的第一大罪,亂倫還在其次——作者寫亂倫的意圖是為了嚇唬觀眾。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家詹姆斯·利伯曼認為,該劇強調的是家庭中的關愛互助,而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敵對和恐懼。俄狄浦斯在養父母家成長,很愛養父母,聽到神諭說他將來會亂倫與殺親後就離家出走,不知道神諭說的原來是他的親生父母,「俄狄浦斯是真心愛父親的,戲劇提倡的道德是家庭應該真誠和充滿愛,這是抵禦可怕預言的最好方法,也是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最安全的保障。」

亂倫,是普遍存在的欲望?

俄狄浦斯情結在二十世紀引發了精神分析師、社會科學的學者、藝術家、作家等的無限聯想,文化影響深遠。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近親亂倫的禁忌,就是為了防範亂倫的欲望。現在的精神分析學派仍堅持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普遍存在的,還不僅僅是心理上有困擾的人。這是真的嗎?

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人類學家南希·桑希爾調查了從16世紀南美洲的印加人到20世紀的越南人等129個社會族群在婚配上的規定,發現僅有不到一半的族群(57個)規定核心家庭,即夫妻及其未婚孩子,是不能亂倫的,而禁止兒子與繼母、父親與兒媳「亂倫」的規定卻很常見。也就是說,兒子跟母親親近無所謂,但跟父親的其他老婆走得過近就不行了。

早在1891年,芬蘭人類學家愛德華·韋斯特馬克就提出,自然選擇讓人和其他動物在心理上無意識地避免近親繁殖,以免後代受到遺傳疾病的危害。這讓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庭或族群的個體自然地避免性方面的接觸。

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親生父親與女兒亂倫性交的情況遠遠少於繼父與女兒。近親性交的行為十分罕見,這是由自然選擇所決定的心理基礎,再逐漸發展出亂倫的文化與道德禁忌。

目前,進化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把人類的社會行為看成是進化的結果,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對親子矛盾的錯誤解讀。進化的基礎是自然選擇,即最適合個體生存和繁衍的遺傳特點被保留下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親子矛盾與「亂倫欲望」無關。就連弗洛伊德的弟子也發現,硬套俄狄浦斯情結是有問題的,例如有的孩子知道父母可能要離婚,就會想方設法把父母撮合在一起。

父子相爭,母親站在兒子一邊

1974年,美國哈佛大學社會生物學家羅伯特·特裡弗斯提出,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即使在最和睦的家庭裡,子女也會爭取更多的關愛、支持以及各種資源,而且子女對父母的需要是父母為子女付出的兩倍,特別是向母親索取得更多,於是偶爾就會發生親子之間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衝突。當兒子們和父親產生競爭,母親會傾向於站在兒子的一邊,因為根據特裡弗斯的父母「投資」邏輯,一個女性在最理想的狀態下是生養10個孩子,但一個男性在最理想的狀態下則可以生養多得多的孩子。於是,女性和很多男性進行交配並不划算,划算的是把自己的孩子養育好。

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約翰·哈通認為,父親與兒子相互競爭的不是母親,而是其他女性,「簡而言之,每一個成功男士都有一個母親,而每一個有著很成功的兒子們的母親都有很多的孫子。」

美國西北大學人類學博士蘿拉·貝茨格作為一個男孩的母親,認為俄狄浦斯和母親是站在同一陣線反對父親的。不少歷史事實就是如此:英格蘭的很多王后、女王就想方設法讓兒子儘早登基,有的甚至不惜背叛老公。例如英王亨利二世的王后支持兒子們背叛父王,失敗後被幽禁了16年;英王愛德華二世被王后伊莉莎白廢黜並處死,立了14歲的兒子愛德華三世成為國王。

弒親調查不支持「俄狄浦斯期」

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心理學家馬丁·戴利和馬高·威爾遜調查了1974年至1983年間加拿大以及1965年至1981年間美國芝加哥市發生的所有「父母殺孩子」和「孩子殺父母」的罪案,發現數據符合特裡弗斯的理論,而不是弗洛伊德的理論。

孩子在所謂的「俄狄浦斯期」(大約3歲到6歲)被同性別父母殺害的情況並不是特別多,被父或母所殺約各佔一半,而遭受身體虐待的情況也沒有父母性別的差異。在俄狄浦斯期之外,特別是在兒子成年以後,父親殺兒子或被兒子所殺的機會更高。兩位學者還發現,殺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是窮人。青少年期的男孩殺害父母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殺父親,這可能反映了對家庭財產的使用和控制上的爭奪。

兩位學者認為,弗洛伊德把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父子爭奪混為一談:在孩子幼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但與性愛無關;在孩子青少年期的衝突中,父子爭奪的是母親以外的女性,以及爭奪對家庭財產的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實行一夫多妻的不發達社會中尤為多見。

父親,不要嫉妒孩子獨佔母親

美國葉史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拜拉姆·卡拉蘇認為,小孩子與同性別的父母認同,爭奪異性父母的現象並不是早已過時的俄狄浦斯情結,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情趣。

在一歲半的時候,男孩和女孩都更願意與母親在一起。如果父親也有一些母性的特點,分擔一些母親的職責,那麼孩子們也會比較接納他。否則,父親就成了闖入母親和孩子組成的安全空間的不速之客。孩子們只需要母親,自然不希望看到有人分走母親的時間與關注。

在另一方面,父親也許會感覺被妻子冷落,甚至產生埋怨,一看到孩子們偎依在母親身邊就嫉妒了,在家裡感覺被孤立。一位父親抱怨說:「我在家裡算什麼呢?只是負責掙錢,供你們在家裡玩?我幹了一天活,回家之後就完全被忽略了。」快睡覺的時候,他又責怪妻子藉口要哄孩子睡覺而不與他同房。妻子則抱怨說:「如果不過去哄孩子,孩子就會跑過來鬧騰。」

卡拉蘇建議父親、丈夫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就能對孩子想獨佔母親的舉動一笑置之。作為父親,不要把家庭看成是「我、她、孩子」,而是看成「我們」,這就不會感覺被排擠;作為丈夫,應該對母親和孩子關係密切感到欣慰,儘管自己受點累。母親優先照顧孩子是人類的天性,也是應該的——如果一個女人只關心丈夫而不管孩子,反而有問題。

「俄狄浦斯情結已經不再流行,也不再令人信服。」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家貝內特·西蒙

異性父母應

包容孩子的幼稚「性趣」

當孩子長到幾歲大,對母親的獨佔早已結束,通常會與同性的父母更親近,並開始與異性父母拉開距離——這就是認同的階段。例如,一個九歲的小男孩喜歡跟父親踢足球,坐他的車兜風,跟他聊天,穿他的衣服,學習他走路和說話的方式,經常跟朋友提起自己的父親,甚至不喜歡母親到學校接他。母親們一般能夠理解兒子的行為,心裡知道無論如何,兒子回到家裡還是和自己親的。特別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最男子漢的孩子都會尋求母親的庇護。

幾歲大的女孩則對父親比較狠,讓女兒親近父親是比較難的。當父親要親幾歲大的女兒,她們會躲開:「爸爸,不要管我。」這時父親不能強迫,才可能和女兒在情感上取得親近。這好像餵鴿子,你拿著飼料追著它們喂,它們會躲得遠遠的,當你坐著不動,它們自動就會過來吃。

偶爾,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性的興趣。通常家裡的人都能覺察出來,甚至當成笑談,但孩子會被父母的忽視和家人的嘲笑深深傷害。卡拉蘇稱,這種興趣不完全是性的,孩子並沒有做出性行為的意思,只是希望得到愛。這種愛超出了孩子的年齡,是成年性愛的萌芽,其特徵是有著強烈的衝動。卡拉蘇建議,父母應當允許自己成為孩子過渡時期的欲望對象,包容他們的欲望,看護他們逐漸成熟,為他們日後的親密關係等人際關係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你為什麼愛上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其背後的原因則是男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不同,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男孩只欲求一個性慾客體(母親),而女孩就有兩個欲求(首先是母親,接下來是父親)。可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發生階段和出路相比男生更加複雜。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其最令我們熟知的,大概是它開啟了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命題——「俄狄浦斯情結」。 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 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俄狄浦斯三角衝突和三角關係、閹割焦慮、如何幫孩子度過俄狄浦斯情結等等。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 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化解妙招在這裡
    但是,在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家長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患有了"俄狄浦斯情結"需要引起我們父母的重視。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為什麼孩子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應該如何緩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而由陝西省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張天布所著的《衝突背後的衝突》將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結「中國化」,談到從中國語境下該如何處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多中國式的「俄狄浦斯」衝突。
  • 蒙娜麗莎至今令人迷醉的原因,是達文西的俄狄浦斯情結
    西格蒙德認為,達文西之所以把女主人的微笑描繪得如此令人痴迷,是因為達文西有著強烈的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在西格蒙德的精神分析學看來,人類男性在嬰幼兒時期,他的第一個戀人就是他的母親,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取向逐漸完成轉移到其他女性身上。但,有一些男性的性取向沒有發生轉移,一直在他的母親身上。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名詞解釋: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由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這樣來解
    但是小編要告訴各位家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孩子所說話,其實孩子患上了"俄狄浦斯情結",恰恰需要父母的注意。那麼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俄狄浦斯情結"期呢?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衝突背後的衝突》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集結近30年的臨床研究結晶而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弗洛伊德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引起我們內心衝突的原因、對我們的性格、行為、心理以及整個人生的影響,並用大量的諮詢案例、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指出如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的衝突,成就完整的自我。
  • 鬥羅大陸:如果你對胡列娜無感,喜歡阿銀,你可能有俄狄浦斯情結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和唐三一樣的,從你對胡列娜和阿銀的態度上,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又俄狄浦斯情結。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會有俄狄浦斯情結。因此可以判定有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一種缺項,而是一種人類本能,這從本能從原始人就開始了。男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好感,他們和母親的關係會更為接近,阿銀是《鬥羅大陸》裡最偉大的母親,在生育了唐三不久後,她就為了保護唐昊唐三父子而獻祭自己,這樣的阿銀身上有著強烈的母星光輝,俄狄浦斯情結明顯的人自然會更喜歡阿銀而不是胡列娜。
  • 人性的惡之花: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
    這個夢成為了弗洛伊德心理發展觀的基石,他據此也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麼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
  • 知道這仨原因,才能度過俄狄浦斯情結
    這些行為也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知道具體原因,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不然會後悔一輩子。要想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知道到底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何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還有一個通俗的稱呼:戀母情結。佛洛伊德認為從人的本性來看,人在最初是排斥同性父母,依賴異性父母。
  • 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個男人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這是一個男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相傳希臘神話中,王子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將這種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稱為戀母情結,也稱為俄狄浦斯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