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2020-09-24 閒來情感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

這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來自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是根據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戲劇性故事中總結出的一個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用語。

弒父娶母只是戀母情結的一個極端的表現。

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兒童在性器期,也就是三到五歲的時候,就不同程度的出現戀母妒父、戀父妒母的情緒,潛意識中會有取代父親或是母親,從而獨佔父親或是母親的愛。

如果在兒童早期不能很好的引導,很可能就是未來神經病的根源。

甚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禁止亂倫的由來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父親擁有對其姐妹和女兒獨佔的性權利。兒子進行反抗之後,殺掉父親。但是由於感到罪孽深重,兒子壓抑了對母親、姐妹和他的女兒的性慾。

於是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就是這樣產生了。

由於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以上觀點,弗洛伊德的這一結論遭到普遍的質疑。

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

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

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而由陝西省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張天布所著的《衝突背後的衝突》將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結「中國化」,談到從中國語境下該如何處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多中國式的「俄狄浦斯」衝突。

本書可以幫你找到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運作機制,徹底看透衝突背後的核心,為自己和下一代締造和諧一生。

01

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結,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就是性。

俄狄浦斯情結就是從兒童在性發展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開始的。

對於幼童,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兒子是媽媽的小情人。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中國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個家的掌上明珠,毫不誇張的說,過得「皇帝」般的生活,從而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準則。

一旦發現父母背著自己有他們兩個人的親密舉動和小秘密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從而會在心理上排斥同性父母,更甚者會出現行為上的對抗。

在潛意識中會對同性父母形成競爭關係,對異性父母產生親近、愛慕的關係。

但是由於同性的父母遠比自己強大的多,也就會在競爭、反抗中害怕遭到懲罰、報復;也有在親近、愛慕中對倫理上的恐懼。

一旦孩子對父、母、子女三者的內在關係的識別、感受、確認的能力不夠,那麼就會出現不完整的三角關係,可能就會導致家庭關係的不和諧。

書中說:在複雜的衝突關係中找到平衡點才是兒童三到五歲的性器期至關重要的任務。

在這個三角關係中,男孩對母親,又渴望,又要節制欲望;對父親,既攻擊又排斥,同時還害怕受到嚴厲的懲罰和報復。閹割焦慮就此激起,繼而還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結對孩子的重要性。

為此,作者建議:

對於媽媽,一方面要享受兒子、寬容兒子、接納兒子對自己的依戀和渴望;另一方面還要有分寸,不能展現出誘惑。

對於爸爸,要能夠接納兒子對母親的迷戀,不但有這個威脅,還要做好兒子的榜樣,同時接納兒子對自己的較勁和挑戰的渴望。

女兒亦然。

父母應該要讓孩子認清父母是夫妻的現實,誰都無法第三者插足,樹立孩子對父母做事方式的認同感,走自己的路,在人生的路上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02

然而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並非僅此而已。

在近代史中,作者將東方的傳統文化比作父輩,西方的舶來文化比作子輩,形象生動的解釋了鴉片戰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集體超我,可以作為集體達成公式的、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一個規則、習慣、默契。

作者說在歷史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儒家文化為了解決俄狄浦斯衝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倫理規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就是為了給每個角色一個規範的序列位置,一次得到社會的安穩。

但是這種安穩也造成了固步自封、不敢進取、不許張揚的特徵,間接的導致了社會生產力落後。

當列強打進中國的時候,大部分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極度不自信,在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了很多反抗傳統的現象。

各類洋務運動、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極端的提出要廢除漢字。

這些現象充分的展示了對傳統文化的失望而發出的抱怨和憤恨,而這些傳統文化是先輩們流傳下來的,相當於文化上的父親,是個當時沒有他國「父親」強的「父親」。

於是就要徹底否定,幻想出一個理想中的「父親」。

由於當時人們的眼界限制,認為東方的傳統文化智慧教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忠厚的臣子,一個賢良淑德的賢妻良母,而這些文化並沒有給予人們抵禦西方列強炮火的能力。

人們自然會把這份無奈和憤怒轉嫁到傳統文化上,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吶喊。

但是實踐證明,西方的文化並不適應東方,於是直到現在,某些中國人在文化心理認同上依舊搞不清楚是聽祖宗的好還是不聽祖宗的好。

作者對此作了明確的答覆:去其糟糠,取其精華。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有自己通過自強不息的自立和自信,才能找回屬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感。

文化永遠都是在不斷的添磚加瓦的,祖宗儘自己的能力創造了一些東西放在那,新一代的我們吸收並認同他們所創建的內容,並變成了我們自己心裡結構的一部分,而我們也在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讓下一代剔除和吸收屬於他們的糟糠精華。

不管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在精神上都會有個根,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我們或多或少都用過這些傳統文化做些我們想做的事情。

有了這些,我們就不是精神上的流浪狗。



---END---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內心衝突原始模型圖在《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中,作者從11個維度對俄狄浦斯情結進行闡釋,這11個維度包含俄狄浦斯的概念及俄狄浦斯情結起源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衝突背後的衝突》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集結近30年的臨床研究結晶而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弗洛伊德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引起我們內心衝突的原因、對我們的性格、行為、心理以及整個人生的影響,並用大量的諮詢案例、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指出如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的衝突,成就完整的自我。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其中的重點,以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為模型,對俄狄浦斯情結作出深度解析,有助於我們認清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背後,其實都來自於個人自我的內心衝突。放下自我執念,衝破矛盾困境,解除內心衝突,從處理好家庭情感關係到複雜的人際關係,《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都給出了許多情景體驗與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從中獲取一些好的經驗或答案,學習如何在與矛盾衝突的共存中,平安順利地過好一生。那麼,到底如何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衝突核心遊戲,做複雜關係的明白人呢?
  • 《衝突背後的衝突》父親缺位:孩子一生無法逾越的俄狄浦斯之巔
    在讀《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有關俄狄浦斯的希臘神話故事,卻不懂其背後蘊含的心理學知識和精神學科深意。張天布老師本來要講的俄狄浦斯,是一個複雜而難以理解的精神學科專業問題。普通人讀來,這只是一個有悖倫常的神話故事,而從專業精神科學者的角度看,俄狄浦斯王故事裡暗含的「俄狄浦斯情結」,正是每個人內心衝突的原始模型。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普遍存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還有對應的「戀父情結」,對後世的人文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涉及親子亂倫的「情結」令普通人無法接受,與此相關的「閹割焦慮」和「陰莖嫉妒」概念也讓男孩女孩匪夷所思。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付麗娟: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
    付麗娟老師在《成功與懲罰是男人的俄狄浦斯衝突,女人的究竟是什麼?》談到了女性俄狄浦斯的理解,也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發展中,究竟有沒有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有,對成年以後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人名)實現了會弒父娶母的預言,知道真相後,他戳瞎了自己的雙眼。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衝突背後的衝突》童年的一切,成年後的幸福種子或者衝突的地雷
    俄狄浦斯的父親被一個國王詛咒「將被兒子所殺」,所以他的出生就是不被歡迎的,生下來就被父親扔到了喀泰戎的荒山中,被牧羊人發現了才活了下來。後來俄狄浦斯果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還迎娶了自己的母親。知道真相後的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雙眼,並且回到了喀泰戎山頂,希望將生死留給神來決定。
  • 《小丑》和《蝙蝠俠》:同樣的俄狄浦斯情結,造就不同的人生困局
    影片中,亞瑟同樣深受俄狄浦斯情結帶來的痛苦,但亞瑟選擇了黑暗,且成為黑暗去危害社會。兩個主人公分別是DC漫畫最受歡迎的正派與反派,痛苦根源卻出奇的一致——來自俄狄浦斯情結。這一情結讓兩位主人公同樣面臨著困局,但兩人面對困局的方式卻天差地別,也導致了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 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家長要這樣來解
    但是小編要告訴各位家長,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孩子所說話,其實孩子患上了"俄狄浦斯情結",恰恰需要父母的注意。那麼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為什麼孩子會產生"俄狄浦斯情結",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安全度過"俄狄浦斯情結"期呢?
  • 《衝突背後的衝突》:為什麼男孩子從三歲就開始進入了叛逆期?
    其實不用擔心,孩子的這些變化是因為他已經進入了俄狄浦斯期。什麼叫俄狄浦斯期?《衝突背後的衝突: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這本書中給了詳細的介紹。「俄狄浦斯」的含義1.「俄狄浦斯的」一詞的來源:《衝突背後的衝突》作者在本書的開始介紹了一個希臘的神話故事,這個故事名叫《俄狄浦斯王》:一個名叫俄狄浦斯的男子一出生被認定會殺了自己的國王父親,所以國王本打算將他殺了。可機機緣巧合之下,在俄狄浦斯不知情的情況下,他不僅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還娶自己的母親。
  • 解讀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4-1)(基礎)
    之所以成為經典流傳下來,是因為在亂倫、殺父、娶母的表面情節下,內裡的衝突造成的悲劇命運,也許是人類某些共通的潛意識的寫照。第二個是俄狄浦斯階段。是指一個人心理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時期,其內在的衝突模式跟俄狄浦斯情結相似,一般是指3-6歲這個階段。所以,這個階段被命名為俄狄浦斯階段。第三個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其最令我們熟知的,大概是它開啟了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命題——「俄狄浦斯情結」。克瑞翁前來解釋,兩人爭吵不休,伊俄卡斯忒過來制止才罷。伊俄卡斯忒說出當年她和拉伊俄斯曾經得到的神示,並說出拉伊俄斯是在三岔路口被強盜殺害殺害,而自己的孩子出生不到三天就被釘住左右腳跟丟到荒山,伊俄卡斯忒本想用事實證明天神的預言不可全信,也是為了證明俄狄浦斯不是殺人兇手。然而,俄狄浦斯聽完,反而不安了。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一折」表現為忒瑞西阿斯根據先知的預言指出俄狄浦斯就是殺害拉伊俄斯的兇手,而俄狄浦斯則認為這是克瑞翁為了謀取王位收買忒瑞西阿斯誣陷自己。克瑞翁前來解釋,兩人爭吵不休,伊俄卡斯忒過來制止才罷。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戀母情結 -俄狄浦斯衝突到底是怎麼回事?(上)
    這個事例可能感覺略顯誇張,現在常見的姐弟戀,還有我們說的女大三,抱金磚,其實都有戀母情結的意味。有些男人有較強的戀母情結,與妻子結婚後,會以母親的標準來期待妻子,相對母親一樣對待妻子。有的男性因和母親關係異常深厚,當遇到婆媳問題而經常得傷腦筋時,他會去袒護母親,而那些有極端戀母情結的男人,甚至無法和其他女性進行正常的性生活。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 《衝突背後的衝突》3-6歲俄狄浦斯期,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和孩子之間是一種三角關係,而一個人如何理解和處理這個關係,對於自己的人格發展至關重要。在孩子三到六歲這個階段,被稱作是俄狄浦斯期,這個時期是孩子學習如何理解和處理關係的階段,這個關係發展的好不好,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性格及心態。
  •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你為什麼愛上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其背後的原因則是男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不同,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男孩只欲求一個性慾客體(母親),而女孩就有兩個欲求(首先是母親,接下來是父親)。可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發生階段和出路相比男生更加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