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
這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來自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是根據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戲劇性故事中總結出的一個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用語。
弒父娶母只是戀母情結的一個極端的表現。
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兒童在性器期,也就是三到五歲的時候,就不同程度的出現戀母妒父、戀父妒母的情緒,潛意識中會有取代父親或是母親,從而獨佔父親或是母親的愛。
如果在兒童早期不能很好的引導,很可能就是未來神經病的根源。
甚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禁止亂倫的由來是因為在人類發展的早期,父親擁有對其姐妹和女兒獨佔的性權利。兒子進行反抗之後,殺掉父親。但是由於感到罪孽深重,兒子壓抑了對母親、姐妹和他的女兒的性慾。
於是亂倫禁忌和族外婚就是這樣產生了。
由於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以上觀點,弗洛伊德的這一結論遭到普遍的質疑。
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
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
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
而由陝西省著名臨床心理學家張天布所著的《衝突背後的衝突》將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結「中國化」,談到從中國語境下該如何處理父親、母親和孩子之間存在的諸多中國式的「俄狄浦斯」衝突。
本書可以幫你找到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運作機制,徹底看透衝突背後的核心,為自己和下一代締造和諧一生。
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結,繞不過的一個話題就是性。
俄狄浦斯情結就是從兒童在性發展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開始的。
對於幼童,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兒子是媽媽的小情人。
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現代中國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個家的掌上明珠,毫不誇張的說,過得「皇帝」般的生活,從而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準則。
一旦發現父母背著自己有他們兩個人的親密舉動和小秘密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就會產生嫉妒心理,從而會在心理上排斥同性父母,更甚者會出現行為上的對抗。
在潛意識中會對同性父母形成競爭關係,對異性父母產生親近、愛慕的關係。
但是由於同性的父母遠比自己強大的多,也就會在競爭、反抗中害怕遭到懲罰、報復;也有在親近、愛慕中對倫理上的恐懼。
一旦孩子對父、母、子女三者的內在關係的識別、感受、確認的能力不夠,那麼就會出現不完整的三角關係,可能就會導致家庭關係的不和諧。
書中說:在複雜的衝突關係中找到平衡點才是兒童三到五歲的性器期至關重要的任務。
在這個三角關係中,男孩對母親,又渴望,又要節制欲望;對父親,既攻擊又排斥,同時還害怕受到嚴厲的懲罰和報復。閹割焦慮就此激起,繼而還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要了解俄狄浦斯情結對孩子的重要性。
為此,作者建議:
對於媽媽,一方面要享受兒子、寬容兒子、接納兒子對自己的依戀和渴望;另一方面還要有分寸,不能展現出誘惑。
對於爸爸,要能夠接納兒子對母親的迷戀,不但有這個威脅,還要做好兒子的榜樣,同時接納兒子對自己的較勁和挑戰的渴望。
女兒亦然。
父母應該要讓孩子認清父母是夫妻的現實,誰都無法第三者插足,樹立孩子對父母做事方式的認同感,走自己的路,在人生的路上尋找自己的另一半。
然而書中最精彩的部分並非僅此而已。
在近代史中,作者將東方的傳統文化比作父輩,西方的舶來文化比作子輩,形象生動的解釋了鴉片戰鬥後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集體超我,可以作為集體達成公式的、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一個規則、習慣、默契。
作者說在歷史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儒家文化為了解決俄狄浦斯衝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倫理規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從四德。就是為了給每個角色一個規範的序列位置,一次得到社會的安穩。
但是這種安穩也造成了固步自封、不敢進取、不許張揚的特徵,間接的導致了社會生產力落後。
當列強打進中國的時候,大部分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極度不自信,在新文化運動中出現了很多反抗傳統的現象。
各類洋務運動、打倒孔家店,甚至有人極端的提出要廢除漢字。
這些現象充分的展示了對傳統文化的失望而發出的抱怨和憤恨,而這些傳統文化是先輩們流傳下來的,相當於文化上的父親,是個當時沒有他國「父親」強的「父親」。
於是就要徹底否定,幻想出一個理想中的「父親」。
由於當時人們的眼界限制,認為東方的傳統文化智慧教人們如何成為一個忠厚的臣子,一個賢良淑德的賢妻良母,而這些文化並沒有給予人們抵禦西方列強炮火的能力。
人們自然會把這份無奈和憤怒轉嫁到傳統文化上,新文化運動,實際上就是一種潛意識的吶喊。
但是實踐證明,西方的文化並不適應東方,於是直到現在,某些中國人在文化心理認同上依舊搞不清楚是聽祖宗的好還是不聽祖宗的好。
作者對此作了明確的答覆:去其糟糠,取其精華。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有自己通過自強不息的自立和自信,才能找回屬於我們的文化認同感。
文化永遠都是在不斷的添磚加瓦的,祖宗儘自己的能力創造了一些東西放在那,新一代的我們吸收並認同他們所創建的內容,並變成了我們自己心裡結構的一部分,而我們也在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讓下一代剔除和吸收屬於他們的糟糠精華。
不管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在精神上都會有個根,那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
我們或多或少都用過這些傳統文化做些我們想做的事情。
有了這些,我們就不是精神上的流浪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