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俄狄浦斯王》背後隱藏的,應當是古希臘神話及古希臘悲劇性的審美心理。

一、俄狄浦斯「弒父」故事背後的兩個母題
母題英文為motif,因民間故事分類學的研究需要而生,一般認為指的是最小的情節單元,內涵比主題要小一些。motif最早由胡適引入中國,將之翻譯為母題取的正是其本質性和孕育性意義。分析俄狄浦斯的弒父故事,不難發現其中包含著「棄子」與「弒父」兩個母題。

1. 「棄子」母題
俄狄浦斯在希臘語中意為「腫脹的腳」,俄狄浦斯得此名字,正是因為他是一個棄子。在《俄狄浦斯王》中,伊俄卡斯忒曾這樣說道:我們的嬰兒,出生不到三天,就被拉伊俄斯釘住左右腳跟,叫人丟在沒有人跡的荒山裡了。拉伊俄斯曾被詛咒將被兒子所殺,因此他一直避免讓伊俄卡斯忒懷上孩子,俄狄浦斯的出生是醉酒所導致的意外。拉伊俄斯沒有直接殺死小孩,而是將他拋到了喀泰戎的荒山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狄浦斯故事中,「棄子」跟「弒父」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在殺死拉伊俄斯之前,俄狄浦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棄子。因此,「棄子」母題在俄狄浦斯故事中的作用僅僅是一個前提條件。而在哪吒的故事中,「棄子」母題則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2. 「弒父」母題
在《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完全是在無意的情況下完成的。成年後的俄狄浦斯被神諭告知自己將會犯下弒父娶母的罪行,為了避免這種結果,俄狄浦斯離開了科任託斯。他不知道波裡玻斯和墨洛柏是他的養父母,而他的親生父母居住在他正要前往的忒拜國中。結果在命運的三岔路口,俄狄浦斯無意中殺死了一位老人,而這位老人正是他的親生父親拉伊俄斯。
二、西方神話中的「棄子」母題和「弒父」母題
在古希臘神話中,神權的更迭交替是由「弒父」完成的。地母該亞曾對兒子們這樣說道:我的孩子,你們有一位罪惡的父親,如果你們願意聽我的話,讓我們去懲罰你們父親的無恥行徑吧!是他最先想出作起無恥之事的。在該亞的慫恿之下,克洛諾斯完成了弒父之舉並成為了新一代眾神之王。而克羅諾斯的兒子宙斯則又放逐了自己的父親,成為了新的一代眾神之王。

在古希臘神話中,「棄子」母題則以更為多樣化的形式存在,並且前後具有不同效果。烏蘭諾斯和克洛諾斯「棄子」的方式是監禁兒子,前者將強大的後人藏到大地上的隱秘之處,後者直接將後代吞噬。到了第三代身亡宙斯那裡,「棄子」則表現為不負責任四處播種,這導致了大量半神的出現。
三、古希臘的悲劇美學
弗洛伊德用「戀母情結」解釋俄狄浦斯的行為,但從《俄狄浦斯王》中其實根本找不到所謂「戀母」與「仇父」的依據。俄狄浦斯出生三天便被拋棄,他一心以為波裡玻斯和墨洛柏是自己的親生父母,縱有戀與仇的心理,對應的應當也是墨洛柏和波裡玻斯。事實上,驅使俄狄浦斯做出弒父娶母行為的應當是命運,而他不顧阻攔揭示謎題則是一個認識自我的過程。意識到人類無法抵抗命運但依舊想要認識自我,這正是古希臘悲劇美學的核心。

俄狄浦斯無疑想要跟命運抗爭並且相信自己具有抗爭能力,因此他在知曉神諭之後選擇了離開科任託斯。但不幸的是,正是這個選擇使他在三岔路口碰見並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之後俄狄浦斯又憑藉自己的智慧猜破了斯託克芬的謎語,並因此當上了國王。但不幸的是,這正好使他犯下了娶母的不倫之罪。之所以造成這種結局,完全是命運作祟。俄狄浦斯所面臨的敵人,比普羅米修斯所面臨的還要可怕。命運,這是我們所有人的一生之敵。
此外,斯託克芬那個謎語正好與俄狄浦斯的一生相對應,幼年的俄狄浦斯被拋棄,成年的俄狄浦斯回到忒拜,刺瞎雙眼後的俄狄浦斯拄著拐杖離開。而俄狄浦斯不僅猜出了謎語,在此後更是不顧勸解一心想要查出真兇,這其實是一個認識自我、認識人類的過程。也就是說,儘管人類無法抵抗命運,但卻不能因此喪失尋求真相、認識自我的勇氣。而俄狄浦斯在得知真相之後刺瞎自己的雙眼,則又展現出了他的擔當意識。
參考文獻:
赫西俄德 《神譜》弗洛伊德 《夢的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與弒父者》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