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師生戀,弗洛伊德:這是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2020-12-20 陪寶寶寫日記

朋友家兒子林林今年11歲了,按理說進入青春期的男孩應該更加獨立,可是林林卻對媽媽特別依戀,每次跟媽媽在一起就喜歡摳媽媽的手指,一起出行也總要拉著媽媽的手,晚上媽媽不陪著就睡不著。

原來,林林的爸爸一直在外地工作,一年在家的時間十分有限,林林從小就是跟著媽媽一起生活,還經常說只喜歡媽媽一個人,想跟媽媽一起生活一輩子。一開始媽媽聽到林林這樣說還覺得挺開心,認為是林林跟她親近的表現,可是現在都快要上初中了,林林還趁媽媽不注意就溜到媽媽的房間跟媽媽一起睡,媽媽就覺得不太好了,害怕再不糾正就錯過了塑造健康人格的最佳時期了,所以很焦慮。

其實,林林的這種戀母情結是青少年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一種情感現象,確實如林林媽媽擔心的那樣,如果不能及時割斷,很有可能會促使孩子長大以後仍深戀著媽媽,不容易把情感轉移到其她異性身上。

01、男孩戀母情結是怎麼形成的?

2017年法國大選,馬克龍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然而,最受媒體關注的並不是馬克龍的年齡,而是他和妻子布麗吉特相差24歲的師生戀。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樣的戀愛就是不健康的戀愛方式,只能說明在這個世界上,有些愛情確實可以超越年齡、身份、外貌的差距。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一個男人愛上比自己大很多的女人,這是一個男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在作怪。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呢?相傳希臘神話中,王子俄狄浦斯違反意願,無意中殺死生父,娶母為妻。弗洛伊德將這種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稱為戀母情結,也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不過,他還將這種「戀母情結」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升華。「戀母情結」的父母不是生理意義上的父母,而是心理意象,父母的形象都是經過加工後保存在意識領域裡的虛像。

很多有俄狄浦斯情結的男人,大多都有一個特殊的成長曆程,在他的成長中,要麼從小過於依賴母親,在應該獨立的年齡母親沒有放手,要麼家庭中父母關係處於男弱女強的地位,而且父母關係也不是特別融洽。

提到「俄狄浦斯情結」,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想起「媽寶男」三個字,遠的不說,就說前段時間熱播過的連續劇《都挺好》裡的蘇明成就是一個標準的「媽寶男」,蘇明成的成長過程中一直是被母親偏愛的一個,從未曾想到過獨立,雖然姊妹三個,但他從小就是母親唯一的寶貝,甚至是母親的感情寄託。

其實這正是因為在他的家庭中父母關係不太融洽,父親對家庭缺乏責任心,使得母親將自己的情感都投射給了兒子,並且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兒子的一切。

02、男孩俄狄浦斯情結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巨嬰國》,在這本書裡,他舉了一系列例子來闡述當代人的心理年齡處於集體嬰兒模式。

武志紅在書裡闡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很多人擺脫不了原生家庭的影響,根本不具備正確的愛人能力,這就使得成年以後夫妻關係一路滑坡,出現了相互忽略、不合、冷戰吵架等一系列家庭問題。

而當夫妻關係緊張,更多時候母親就會把孩子當成宣洩創傷和愛戀的唯一出口,給予孩子太多的關懷和愛,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愛的模式,長大後就不能在伴侶那裡得到豐盈的安全需要,於是媽寶男就產生了。

其實,按照兒童行為心理學發展的規律來看,孩子在3-6歲期間,情感上依戀父母一方是正常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社會角色和性別角色的慢慢清晰,這種戀父戀母傾向就會慢慢消失。

如果如文章開頭說到的林林一樣,到青春期還不能正確淡化戀母情結,那麼將會對自己的性格、學習、社交都造成很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戀愛和婚姻。

除了以上所說,男孩還有可能會因為害怕失去母親的愛而變得沒有安全感,小心翼翼地迎合,抑制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從而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而由於過於依附母親,男孩會在擇偶時用母親的標準去尋找伴侶,難以形成穩定的戀愛關係。

03、如何幫助孩子擺脫「俄狄浦斯情結」

孩子在青春期時期發生的各種變化原因不是單一的,是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他們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正常表現,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類似於以上所說的那些問題,父母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用積極的態度、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就可以了。

(一)、夫妻關係第一,親子關係第二

很多父母都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這輩子都是為了孩子活著,只要孩子好,其它的都是次要的。對於這樣的父母,仿佛自己的整個世界都是圍繞著孩子而轉,自然而然地把親子關係排在第一,夫妻關係排在了第二。

其實,多數夫妻關係不好的家庭,父母一方才會在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無法讓孩子儘早獨立,把自己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緊緊捆綁在一起。當一個孩子在家庭中被賦予了超於平時的重要地位,那麼父母對待孩子的愛就很容易出現偏差,孩子無法接觸到廣闊的新天地,一切生活都在父母的幹預和掌控之中,情感和生活都無法儘早獨立。

當父母把自己全部的愛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時,必然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得到豐厚的回報。在這種心理期許下,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就成了等價交換,而不是無條件的愛。然而,每個人對這種回報的理解和衡量不同,最後很有可能這種愛會使得彼此兩敗俱傷。

真正健康的家庭關係,是父母把孩子撫養長大,然後在該放手的時候放手。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父母應有自己的相處空間,不需要為了孩子犧犧牲自己,只有父母不依戀孩子,孩子才不會過分依戀父母,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戀母情結」了。

(二)、避免父愛在孩子生命中的缺失

最近幾年網絡上衍生出一個新的詞語叫「喪偶式育兒」,顧名思義,「喪偶式育兒」是指父母某一方獨自照顧孩子,猶如喪偶一般。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如早出晚歸、子女很難見面、無語言交流等)。「喪偶式育兒」在現實中多指父親一方愛的缺失。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的男孩林林,就是因為父親長年不在身邊,導致孩子從小跟父親的感情疏遠,父愛的缺失讓他心理上十分沒有安全感,從而更加依賴母親。而且由於家裡父親這個位置長期空缺,使得林林潛意識裡把自己當成母親的「男人」,對母親產生非一般的依戀情感。

雖然現實中很多父親身上也有著不良的生活習慣,但如果父親能在孩子的身邊,每天給予孩子一定的陪伴,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他鼓勵和支持,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的權威形象,這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完成和母親的分離尤為重要。

(三)、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轉移對母親的注意力

現代社會處處充滿危險,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初中之後還在每天接送,為了保證孩子的安全,大多數家長放學或者節假日也不允許孩子自己到外面玩,所以孩子與人交往的機會越來越少,而一般家庭孩子都是與母親接觸的時間更長一些,所以會造成有的孩子有戀母情結傾向。

那麼我們作為家長,要多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使他們能有效地參與到與家庭以外人員的競爭與合作中間去。

什麼是親社會行為呢?人們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表現出類似這樣的行為,比如幫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贈、同情、關心、謙讓、互助等,心理學家把這一類行為稱為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會促使孩子形成積極的社會價值觀,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還會使孩子開闊眼界,幫助別人的同時還提升自己的心境,使得孩子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轉移對母親的注意力。

總之,如果父母對孩子能夠及時放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夫妻關係中去,給孩子營造和諧愉悅的家庭氣氛,孩子就不容易產生戀母情結,就會對兩性形成健康、積極的認識,成年以後也會形成正確的婚戀觀。

相關焦點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那麼,弗洛伊德為何對「俄狄浦斯情結」如此情有獨鍾,不離不棄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提出,人類普遍存在所謂「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情結」,還有對應的「戀父情結」,對後世的人文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涉及親子亂倫的「情結」令普通人無法接受,與此相關的「閹割焦慮」和「陰莖嫉妒」概念也讓男孩女孩匪夷所思。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而俄狄浦斯則認為這是克瑞翁為了謀取王位收買忒瑞西阿斯誣陷自己。在等待傳召牧人的時候,有報信人帶來波呂波斯的死訊,這對於俄狄浦斯似乎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他以為自己不會是殺父兇手了。 說到「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他說:「人性的兩大動力是性的動力和攻擊的動力」,在俄狄浦斯期的時候會體現得淋漓盡致,3歲以後的孩子,他會有很明確的性慾,這時他的性慾就會指向異性的母親,而他的攻擊欲就會指向同性的父親。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一折」表現為忒瑞西阿斯根據先知的預言指出俄狄浦斯就是殺害拉伊俄斯的兇手,而俄狄浦斯則認為這是克瑞翁為了謀取王位收買忒瑞西阿斯誣陷自己。克瑞翁前來解釋,兩人爭吵不休,伊俄卡斯忒過來制止才罷。「俄狄浦斯情結」,從心理學定義上來說是孩子大概在3~5歲的時候,從一個對媽媽的依戀進入到一個三角關係,即爸爸媽媽和孩子,這個三角關係裡頭會存在很強烈的競爭和性慾的部分。說到「俄狄浦斯情結」,我們不得不提到弗洛伊德。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後來,弗洛伊德又將自己的體驗與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相融合,於是產生了「俄狄浦斯情結」。它的含義是超越父親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這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內疚。以前,我以為俄狄浦斯情結就是簡單的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直到最近拜讀了《衝突背後的衝突》這本書,才發現俄狄浦斯情結遠不止於此,它在在精神分析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由於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以上觀點,弗洛伊德的這一結論遭到普遍的質疑。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這個心理學上的專業術語來自精神分析流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是根據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戲劇性故事中總結出的一個心理學中精神分析學派用語。弒父娶母只是戀母情結的一個極端的表現。由於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以上觀點,弗洛伊德的這一結論遭到普遍的質疑。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
  • 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化解妙招在這裡
    但是,在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家長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患有了"俄狄浦斯情結"需要引起我們父母的重視。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為什麼孩子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應該如何緩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人性的惡之花: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結
    這個夢成為了弗洛伊德心理發展觀的基石,他據此也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的故事是這樣的: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麼一個預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兒(也就是俄狄浦斯),有一天將會殺死他的父親而與他的母親結婚。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在相處中,親子關係常常透出"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三姐妹之間的秘密競爭、暗暗較勁都突出了家庭關係中的矛盾。在朱家的牆上,掛著一幅母親的照片,而二女兒朱家庭長得最像母親。這是一種隱喻,父親和女兒們的微妙關係也從這裡開始。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衝突背後的衝突》是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張天布集結近30年的臨床研究結晶而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弗洛伊德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引起我們內心衝突的原因、對我們的性格、行為、心理以及整個人生的影響,並用大量的諮詢案例、家喻戶曉的文藝作品,指出如何走出俄狄浦斯情結的衝突,成就完整的自我。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鬥羅大陸:如果你對胡列娜無感,喜歡阿銀,你可能有俄狄浦斯情結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和唐三一樣的,從你對胡列娜和阿銀的態度上,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又俄狄浦斯情結。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會有俄狄浦斯情結。因此可以判定有俄狄浦斯情結並不是一種缺項,而是一種人類本能,這從本能從原始人就開始了。男孩子天生就對母親有好感,他們和母親的關係會更為接近,阿銀是《鬥羅大陸》裡最偉大的母親,在生育了唐三不久後,她就為了保護唐昊唐三父子而獻祭自己,這樣的阿銀身上有著強烈的母星光輝,俄狄浦斯情結明顯的人自然會更喜歡阿銀而不是胡列娜。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以《小丑》為例,淺析「俄狄浦斯情結」在人格構建中的影響
    俄狄浦斯情結代表著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只有經歷過這一階段,小男孩才明白他是一個像他父親一樣的男人,小女孩才能獲得像她母親一樣的女性氣質,所以如果在這一階段角色定位出現問題,那麼,在之後人格發展中就會出現扭曲,下面,我們就以電影中《小丑》小丑的人物(男性)作為案例,看人格構建中俄狄浦斯情結會產生的不利影響以及如何避免不利影響
  •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你為什麼愛上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其背後的原因則是男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不同,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男孩只欲求一個性慾客體(母親),而女孩就有兩個欲求(首先是母親,接下來是父親)。可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發生階段和出路相比男生更加複雜。
  • 七部講述俄狄浦斯情結的電影,超越世俗的愛情面前,年齡不是差距
    但其實喜歡比自己年紀大的女性,這一心理現象是每一個男性都有或者是有過的,在心理學中這樣心理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由於嬰兒時期完全倚靠母親生活的強大依戀所產生的。今天小酷就給大家整理了幾部關於戀母情結的電影,帶大家一起領略一下這超脫世俗觀念的情感。
  • 別小看,到一定年齡要謹防「俄狄浦斯情結」
    別小看,到一定年齡要謹防「俄狄浦斯情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娃總愛黏著異性父母?別小看,到一定年齡要謹防「俄狄浦斯情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