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的困境

2020-12-20 了不起的西西弗

本段文字引自:馬寅卯《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相容性問題》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廣為人知,故事的起因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一次在皮薩國王珀羅普斯那裡做客,侮辱了國王英俊的兒子克呂西波斯,致使後者因羞愧難當而自殺身亡,拉伊俄斯受到了珀羅普斯的詛咒:拉伊俄斯將死於自己親生兒子之手。這個詛咒後來在阿波羅神諭那裡得到了確認,阿波羅的女祭司告訴拉伊俄斯:「你的命運就是死在自己兒子手裡,你的整個家族都將湮沒在你自己製造的血腥裡。這是宙斯的意志,因為克呂西波斯不能白死。」再後來,當俄狄浦斯出生並長大後也去德爾菲求問阿波羅神諭,女祭司給出了令他毛骨悚然的回答:「你會殺了父親,繼承他的王位,娶你自己的母親,再和她生養那些神人都唾棄的孩子們。」儘管拉伊俄斯在俄狄浦斯一出生時就試圖殺死他,儘管俄狄浦斯逃離出了他生長的科林斯企圖避免自己的悲劇命運,儘管讓俄狄浦斯子償父債頗有些無辜,但阿波羅的神諭還是應驗了,俄狄浦斯未能逃過他的厄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他的父親,並娶他的母親為妻。儘管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是俄狄浦斯還是背負罪孽,他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後被驅逐出他曾經拯救過的忒拜並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俄狄浦斯的悲慘命運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哲學問題,這就是:人自己的努力可以抵抗命定的力量嗎?如果能,也就是說如果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那麼它還能叫命運嗎?如果不能,那麼人還需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嗎?俄狄浦斯的一生給出的答案是: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依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一個弔詭的結論讓我們不禁哀嘆命運的不公:人的命運既然是被註定的,而不是被選定的,為何還要為這種命運承擔責任?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面對克瑞翁的攻擊,俄狄浦斯對自己命運的控訴:

兇殺、亂倫、不幸的事件都從你嘴裡向我拋了過來,這些都是我,哎呀,不知不覺地造成的,此中似有天意,也許是眾神要發洩對我的家族積下的憤怒,因為你找不出我本人有什麼罪過好拿來譴責我,說我有惡報,才對我自己和我的親人做錯了事。告訴我,如果神示說,有什麼註定的命運要落到我父親身上,他必將死在他兒子手裡,你有什麼理由責備我呢?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出世,我的父親和母親還沒有把我生下來。而且,如果像我這樣生而不幸的人同我的父親打起來,把他殺了,卻不知道我做的是什麼事,也不知道我殺的是什麼人,你有什麼理由譴責這無心的過失呢?……我不該為了這婚姻或是那殺父事件而被稱為罪人,你總是就那件事責備我。……我自己就是由於眾神的引領而碰上了這樣的禍事的。我認為要是我的父親復活了,他也不會反駁我的。

俄狄浦斯的辯駁和控訴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他的確幹了不光彩的甚至是罪惡的事情,這些事情既違反了人倫,也於法律所不容,但是這既然是他無可逃脫的命運,他為何要承受這些行為的道德和法律後果?

俄狄浦斯的厄運是在其出世前就被註定了的,這種悲慘的境遇令我們想起《奧德賽》的作者荷馬對宙斯的抱怨:「啊,宙斯,你這個暴君,從不憐惜人類。你創造了他,又讓磨難和痛苦充斥了他的一生。」與奧德修斯相比,俄狄浦斯的命運更加悲慘,這種悲慘不僅體現在他被拋進了痛苦和不幸的深淵,而且在於這種痛苦和不幸完全不是自己造成的;他不僅要承受他不能主宰的痛苦和不幸的命運,而且還要為這種命運承擔起責任,付出身體和心靈的雙重代價。

俄狄浦斯的過失是弒父娶母,但是,他不該被稱作「罪人」,因為,一、他並不知情,他不知道殺死的就是他的生身父親,不知道他娶的正是他的母親;第二、那樁殺人事件也並非他有意為之,他只不過是在防衛和反擊;第三,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無力改變;第四,如果按照宙斯的意志,克呂西波斯不能白死,那麼,俄狄浦斯是實現神意的工具,他不僅無過而且有功;第五、他父親的罪過只能由他父親來償還,懲罰落在俄狄浦斯身上毫無道理;第六、即便宙斯要懲罰拉伊俄斯而連累到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道義上也不應受到譴責,他不應為不是出於自己意願和自己不能控制的行為負責。

但是另一方面,俄狄浦斯又實實在在被當作一個罪人來對待,他雖然因解開斯芬克斯之謎而拯救了忒拜城,但是又因自己背負的血債而使忒拜陷入災亂,最後不得不背井離鄉,受盡磨難。一面是無法改變的命定的力量,一面是無法赦免的個體的罪責,它們相互矛盾,卻並不相互取消,在命運面前,個體的力量顯得脆弱而無助;在個體面前,命運的力量強大而專橫。在這種緊張和衝突中,俄狄浦斯的命運格外具有悲劇色彩。真正的悲劇不在於一方消滅了另一方面或者二者同歸於盡,而在於雙方既無法相互妥協又無法彼此相滅,它們都以消滅對方的存在為己任,卻又在這種消滅中使得對方的存在更加令人矚目。

相關焦點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劇情回顧:悲催的俄狄浦斯古希臘城邦底比斯的國王拉伊俄斯在兒子出生時曾得到警告,說他或許死於此子之手。因此,這個男嬰被遺棄在小山坡,雙腳還被釘在一起——「俄狄浦斯」就是「腫脹的腳」之意。他被牧羊人救走,後被科林斯國的國王收養,並視如己出。俄狄浦斯不知自己是被領養的,所以當他聽到自己將會殺死父親,並會和母親上床的預言時就離開了科林斯,開始獨闖世界。
  • 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後來怎麼了?
    前一個故事,俄狄浦斯殺夫娶母,婦孺皆知,而他晚年在科羅諾斯的遭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沒想到情節竟然如此精彩。俄狄浦斯自刺雙眼帶給我們的遺憾,在後一個故事裡得到了撫慰和滿足。我們看到俄狄浦斯不僅僅是殺了父親睡了母親那麼簡單,他還是一位因飽受苦難而獲得神恩,能夠帶領人們走出黑暗困境的英雄。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希臘神話悲劇故事
    這對國王夫婦也是沒有孩子,因此他們就將俄狄浦斯收養了。童年遭受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作為科林斯的王儲,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長大後的他既英俊又聰明,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一次宴會上,一位喝醉了的貴族侮辱了俄狄浦斯,說他不配做科林斯的王位繼承人。因為他是個外人,俄狄浦斯就像波裡玻斯詢問真相,但波裡玻斯告訴他不要在意一個醉漢的話。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衝突背後的衝突》:理解複雜的關係,從讀懂俄狄浦斯情結開始
    在他的內心深處,仿佛一直在與父親較勁,以至於當父親陷入困境時,他最初會有一絲勝利感,但隨後又會感到內疚不安。甚至覺得父親的死,其實與自己內心對他的詛咒有關。後來,弗洛伊德又將自己的體驗與古希臘神話《俄狄浦斯王》相融合,於是產生了「俄狄浦斯情結」。
  • 心聞 | 育兒中的俄狄浦斯
    期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在心理學中,引用「俄狄浦斯」這個詞語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年齡大概是3歲至6歲,這個時期我們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同時對異性父母產生好感,我們稱這段時期為「俄狄浦斯期」。
  • 《衝突背後的衝突》揭秘俄狄浦斯情結在內心衝突的作用及現實意義
    01 俄狄浦斯三角衝突是人生困境的癥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體系中,俄狄浦斯情結是對「孩子—父親—母親」三角關係的形象描述。 此時的三角關係均衡,有助於形成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孩子能接受父母之間有撇開自己的連接關係,是一對夫妻,而且這種情形也是正常的。 如果三角關係打破均衡,那麼就進入一種不完整的俄狄浦斯三角,孩子在心理上不能感受到父母是一對,認為父母是兩個沒關係的人,孩子與異性父母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產生衝突,如果父母處理不好的話,孩子會走進人生困境。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放下自我執念,衝破矛盾困境,解除內心衝突,從處理好家庭情感關係到複雜的人際關係,《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都給出了許多情景體驗與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從中獲取一些好的經驗或答案,學習如何在與矛盾衝突的共存中,平安順利地過好一生。那麼,到底如何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衝突核心遊戲,做複雜關係的明白人呢?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其最令我們熟知的,大概是它開啟了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命題——「俄狄浦斯情結」。故事來個大反轉,報信人說出俄狄浦斯並非波呂波斯之子,而是他從喀泰戎峽谷放牧時從另一個牧人那裡接來的,並指出嬰兒當時左右腳跟是釘在一起的。而那位牧人正是他等待的牧人,牧人也證明了俄狄浦斯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之子的真相,俄狄浦斯意識到殺父娶母的預言已經應驗。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三折」則是俄狄浦斯的身世終於被揭示。故事來個大反轉,報信人說出俄狄浦斯並非波呂波斯之子,而是他從喀泰戎峽谷放牧時從另一個牧人那裡接來的,並指出嬰兒當時左右腳跟是釘在一起的。而那位牧人正是他等待的牧人,牧人也證明了俄狄浦斯是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之子的真相,俄狄浦斯意識到殺父娶母的預言已經應驗。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你為什麼愛上像父親一樣的男人
    其背後的原因則是男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不同,其中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男孩只欲求一個性慾客體(母親),而女孩就有兩個欲求(首先是母親,接下來是父親)。可見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結的發生階段和出路相比男生更加複雜。
  • 心理學解析《飲食男女》:從父親與孩子關係,看「俄狄浦斯情結」
    從心理學角度看,《飲食男女》能夠幫助我們從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中,看出"俄狄浦斯情結",及其家長應該如何應對"俄狄浦斯情結"中的教育問題。三姐妹與父親的關係都有著"俄狄浦斯情結"的特點,只不過因為不同的性格而發展出不一樣的相處方式。"俄狄浦斯情結"最初源自希臘神話,講述的是一位王子叫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娶母。"俄狄浦斯情結"又譯作"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複合情結。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作為神的代言人,先知被邀請到俄狄浦斯跟前,但是他認可俄狄浦斯是一個稱職的國王,所以不願意說出神的旨意。後來俄狄浦斯認為克瑞翁與先知相互勾結篡權,先知不得已說俄狄浦斯就是殺人兇手。第二次反轉:王后的安慰讓俄狄浦斯更加不安。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 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
  • 孩子患有「俄狄浦斯情結」,化解妙招在這裡
    但是,在這裡,我要告訴各位家長的是,當我們的孩子出現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其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患有了"俄狄浦斯情結"需要引起我們父母的重視。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為什麼孩子會出現俄狄浦斯情結?我們又應該如何緩解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呢?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情結:如何看透衝突背後的衝突才是核心
    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簡單的來說就是戀母情結,複雜的來說就是一個孩子與父親和母親的三角關係中存在的愛與恨、好與壞等眾多的矛盾關係衝突。暫且不說這是否真實,但是弄懂俄狄浦斯情結背後的衝突對一家人的相處和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有非常巨大的好處的。但是俄狄浦斯情結畢竟是舶來品,是以西方人類心靈的研究為主的。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來自西方原汁原味的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並不能直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