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段文字引自:馬寅卯《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相容性問題》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廣為人知,故事的起因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一次在皮薩國王珀羅普斯那裡做客,侮辱了國王英俊的兒子克呂西波斯,致使後者因羞愧難當而自殺身亡,拉伊俄斯受到了珀羅普斯的詛咒:拉伊俄斯將死於自己親生兒子之手。這個詛咒後來在阿波羅神諭那裡得到了確認,阿波羅的女祭司告訴拉伊俄斯:「你的命運就是死在自己兒子手裡,你的整個家族都將湮沒在你自己製造的血腥裡。這是宙斯的意志,因為克呂西波斯不能白死。」再後來,當俄狄浦斯出生並長大後也去德爾菲求問阿波羅神諭,女祭司給出了令他毛骨悚然的回答:「你會殺了父親,繼承他的王位,娶你自己的母親,再和她生養那些神人都唾棄的孩子們。」儘管拉伊俄斯在俄狄浦斯一出生時就試圖殺死他,儘管俄狄浦斯逃離出了他生長的科林斯企圖避免自己的悲劇命運,儘管讓俄狄浦斯子償父債頗有些無辜,但阿波羅的神諭還是應驗了,俄狄浦斯未能逃過他的厄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了他的父親,並娶他的母親為妻。儘管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但是俄狄浦斯還是背負罪孽,他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慘重的代價,最後被驅逐出他曾經拯救過的忒拜並自己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俄狄浦斯的悲慘命運提出了一個非常嚴肅的哲學問題,這就是:人自己的努力可以抵抗命定的力量嗎?如果能,也就是說如果命運是可以改變的,那麼它還能叫命運嗎?如果不能,那麼人還需要為自己的命運負責嗎?俄狄浦斯的一生給出的答案是: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依然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樣一個弔詭的結論讓我們不禁哀嘆命運的不公:人的命運既然是被註定的,而不是被選定的,為何還要為這種命運承擔責任?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面對克瑞翁的攻擊,俄狄浦斯對自己命運的控訴:
兇殺、亂倫、不幸的事件都從你嘴裡向我拋了過來,這些都是我,哎呀,不知不覺地造成的,此中似有天意,也許是眾神要發洩對我的家族積下的憤怒,因為你找不出我本人有什麼罪過好拿來譴責我,說我有惡報,才對我自己和我的親人做錯了事。告訴我,如果神示說,有什麼註定的命運要落到我父親身上,他必將死在他兒子手裡,你有什麼理由責備我呢?因為那時候我還沒有出世,我的父親和母親還沒有把我生下來。而且,如果像我這樣生而不幸的人同我的父親打起來,把他殺了,卻不知道我做的是什麼事,也不知道我殺的是什麼人,你有什麼理由譴責這無心的過失呢?……我不該為了這婚姻或是那殺父事件而被稱為罪人,你總是就那件事責備我。……我自己就是由於眾神的引領而碰上了這樣的禍事的。我認為要是我的父親復活了,他也不會反駁我的。
俄狄浦斯的辯駁和控訴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他的確幹了不光彩的甚至是罪惡的事情,這些事情既違反了人倫,也於法律所不容,但是這既然是他無可逃脫的命運,他為何要承受這些行為的道德和法律後果?
俄狄浦斯的厄運是在其出世前就被註定了的,這種悲慘的境遇令我們想起《奧德賽》的作者荷馬對宙斯的抱怨:「啊,宙斯,你這個暴君,從不憐惜人類。你創造了他,又讓磨難和痛苦充斥了他的一生。」與奧德修斯相比,俄狄浦斯的命運更加悲慘,這種悲慘不僅體現在他被拋進了痛苦和不幸的深淵,而且在於這種痛苦和不幸完全不是自己造成的;他不僅要承受他不能主宰的痛苦和不幸的命運,而且還要為這種命運承擔起責任,付出身體和心靈的雙重代價。
俄狄浦斯的過失是弒父娶母,但是,他不該被稱作「罪人」,因為,一、他並不知情,他不知道殺死的就是他的生身父親,不知道他娶的正是他的母親;第二、那樁殺人事件也並非他有意為之,他只不過是在防衛和反擊;第三,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他無力改變;第四,如果按照宙斯的意志,克呂西波斯不能白死,那麼,俄狄浦斯是實現神意的工具,他不僅無過而且有功;第五、他父親的罪過只能由他父親來償還,懲罰落在俄狄浦斯身上毫無道理;第六、即便宙斯要懲罰拉伊俄斯而連累到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道義上也不應受到譴責,他不應為不是出於自己意願和自己不能控制的行為負責。
但是另一方面,俄狄浦斯又實實在在被當作一個罪人來對待,他雖然因解開斯芬克斯之謎而拯救了忒拜城,但是又因自己背負的血債而使忒拜陷入災亂,最後不得不背井離鄉,受盡磨難。一面是無法改變的命定的力量,一面是無法赦免的個體的罪責,它們相互矛盾,卻並不相互取消,在命運面前,個體的力量顯得脆弱而無助;在個體面前,命運的力量強大而專橫。在這種緊張和衝突中,俄狄浦斯的命運格外具有悲劇色彩。真正的悲劇不在於一方消滅了另一方面或者二者同歸於盡,而在於雙方既無法相互妥協又無法彼此相滅,它們都以消滅對方的存在為己任,卻又在這種消滅中使得對方的存在更加令人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