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悲劇與自由意志的彰顯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希臘斯多葛學派與伊壁鳩魯學派之間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爭論:如果宇宙中充滿了由必然命運決定的因果鏈條,那麼人們還能自由地選擇嗎?斯多葛學派認為,並沒有偶然性這樣一種東西,自然的過程是嚴格地為自然律所決定的;在必然的因果律支配下,人類談不上有自由意志。伊壁鳩魯學派則認為,在虛空中做垂直下落運動的原子,遇到障礙時會產生偏斜運動。而自由意志的根基正在於這種原子運動的偶然狀態。可見,爭論的雙方儘管在具體觀點上針鋒相對,卻都認定因果鏈條會對人的自由產生否定性的限制作用。西方哲學傳統中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就是這樣確立起來的。俄狄浦斯悲劇也因此作為一個經典案例,經常被人們拿來證明「決定論勢必否定自由意志」的不兼容論。不過很可惜,這是一種站不住腳的誤讀。

從故事情節看,俄狄浦斯無疑是有自由意志的,並且這種自由意志還恰恰來自先行的因果鏈條:他從神諭中得知,宙斯由於種種原因設定了自己必將弒父娶母的殘酷命運,所以極力「想要」逃避。換言之,與二元對立的解釋相反,他的自由意志根本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有著十分清晰的前因後果。不錯,俄狄浦斯想要反抗宿命的努力失敗了,但如同我們自己經歷的種種失敗一樣,這一結局非但不足以否定他有自由意志的事實,反倒還要以這個事實為前提:假如他原本沒有抗拒命運的自由意志,失敗從何談起呢?又如何構成「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的悲劇呢?無論如何,整個故事裡最有價值的東西,不正是他那種明知命運已定、難以扭轉,仍堅決不肯屈從的堅定意願嗎?所以,與其說俄狄浦斯悲劇證明了自由意志面對決定論的子虛烏有,不如說它彰顯了自由意志雖敗猶榮的悲壯崇高。

那麼,該怎麼解釋俄狄浦斯的自由意志最終被命運毀滅了的事實呢?這要求回到「必然」概念的兩層不同含義那裡:如果說「不可避免」意思上的必然是指各種事實之間一定如此地相互關聯,那麼「不可抗拒」意思上的必然則是指對人們實現意志訴求具有一定如此的善惡價值效應的狀態趨勢。所以,「命運」在日常言談裡又被進一步分為「好運(幸運)」和「厄運(黴運)」。俄狄浦斯碰上的便是扭轉不了的厄運,因此他的努力才無可挽回地歸於一敗塗地。現實中也有類似的現象,像商業保險合同裡常見的「不可抗力」條款,就見證了人生在世的殘酷一面。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正是抓住這一面大肆渲染,卻又扭曲了至關緊要的一點: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必然命運也只是在應然性訴求的價值學維度上讓自由意志實現不了,卻沒有(也不可能)在實然性存在的本體論維度上讓自由意志化為虛無。換言之,不兼容論實際上是把「必然厄運決定了自由意志會失敗」的事實,偷換成了「因果必然決定了自由意志不存在」的臆想。

不僅如此,自由與必然二元對立架構還忽視了事情的另一面:人生在世除了碰到喝涼水都塞牙的黴運外,還能撞上門板也擋不住的好運,結果沒怎麼費勁就實現了自由意志。這表明:與西方哲學主張的相反,必然命運並非只會扼殺自由意志,而是也有可能反向性地促成自由意志,這完全取決於它們對人的善惡屬性。例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意思無非是在說:倘若自由意志順應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就能因為這種必然的趨勢而順利實現;假如自由意志背離了浩浩蕩蕩的世界潮流,將面對這種必然趨勢而灰飛煙滅。

進一步看,「偶然」也會因為自身或好或壞的價值屬性,對人們的自由意志產生要麼肯定、要麼否定的雙重效應。事實上,如果說英文的「fate」與「luck」偏重於把必然與偶然分開的話,那麼,漢語的「命運」則可以說是集必然之「命」與偶然之「運」於一體,再次彰顯了二元對立框架的不可靠。如同因果必然的「宿命」不見得一定會阻止自由意志的實現一樣,隨機偶然的「運氣」也不見得一定能為自由意志提供開放性的空間,因為一棵碰巧倒下的大樹,足以毀滅某人想要活下去的強烈意願。所以,不管成功還是失敗,能夠決定性地影響自由意志的,並非西方學界強調的必然和偶然,而是善惡好壞的價值內容:善好因素總是有助於自由意志,沒有例外;壞惡因素總是有礙於自由意志,毫無懸念。

當然,二元對立架構的荒唐沒有到此止步。毋寧說,它的最錯謬之處是把必然概念的兩種意思混為一談了,沒有看到自由意志不僅總是植根於種種一定如此的因果鏈條,而且還永遠服從著像趨善避惡這樣一定如此的人性邏輯,反倒僅僅憑藉無法阻擋的必然厄運會阻礙自由意志實現這個片面的理據,就斷言不可避免的因果鏈條註定了要讓自由意志無處存身。不幸的是,這種概念上的混淆又進一步誘發了把「決定論」與「宿命論」等同為一的錯誤,如所謂的拉普拉斯決定論就主張:某個時刻宇宙的完整信息能夠通過因果鏈條必然地決定它在其他任何時刻的存在狀態;因此,雖然我們可以精準地預測未來事態一定如此的發展趨勢,卻又對此毫無辦法,只能無可奈何地聽憑它自行演變。這樣的說法顯然是將原本是認知維度上不可避免的因果鏈條直接當成了意志維度上不可改變的必然宿命。只有澄清了必然概念兩層含義的異同之處,我們才能駁倒這種荒謬的觀念:假如掌握了相關信息,我們在描述以往宇宙(包括人類行為)的變化發展時,當然可以確定地解釋其中一定如此的前因後果,但這不等於說我們對未來宇宙一定如此的變化發展就無能為力了。相反,我們完全可以基於自由意志展開有效的幹預,將原本是這樣子的因果必然鏈條改變成那樣子的因果必然鏈條。

二元對立架構其實是典型的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它單拿必然厄運不可抗拒的負面效應說事,並把「使失敗」曲解成「不存在」,結果不僅忽視了不可抗拒的必然好運有助於自由意志的正面效應,而且忽視了隨機偶然也會由於自身的善惡屬性或者促成、或者阻礙自由意志的雙重效應,最終將認知層面上不可避免的因果必然混同於意志層面上不可抗拒的必然宿命,因此可以說是漏洞百出。讓人驚詫的是,擅長概念界定,甚至發展出了分析哲學的西方學界,居然沒有察覺到必然概念的糾結意蘊,一直沉溺於自由與必然勢不兩立的泥潭無力自拔。不用細說,其中的教訓很值得我們反思:是不是還有其他哲學概念也遭到了類似的扭曲,並導致了其他哲學問題的誤判誤解?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清平

精彩推薦: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記憶書寫

文學與現實的全幅關係——葉燮《原詩》的問題主軸

柯素芝的原型結構論及其局限性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俄狄浦斯的困境
    本段文字引自:馬寅卯《決定論和自由意志的相容性問題》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廣為人知,故事的起因是忒拜國王拉伊俄斯一次在皮薩國王珀羅普斯那裡做客,侮辱了國王英俊的兒子克呂西波斯,致使後者因羞愧難當而自殺身亡,拉伊俄斯受到了珀羅普斯的詛咒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希臘神話悲劇故事
    這對國王夫婦也是沒有孩子,因此他們就將俄狄浦斯收養了。童年遭受了不幸的俄狄浦斯作為科林斯的王儲,終於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長大後的他既英俊又聰明,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在一次宴會上,一位喝醉了的貴族侮辱了俄狄浦斯,說他不配做科林斯的王位繼承人。因為他是個外人,俄狄浦斯就像波裡玻斯詢問真相,但波裡玻斯告訴他不要在意一個醉漢的話。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下面我試著從劇本結構、語言魔力和命運角逐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齣好戲:精妙絕倫的劇本結構亞里斯多德對《俄狄浦斯王》極為讚賞,他在《詩學》中多次論及這部作品,認為它是全部希臘悲劇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運悲劇。
  • 高乃依、伏爾泰與他們的俄狄浦斯故事
    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結來作為解讀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須生產出一種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觀念,這種觀念屬於浪漫主義對古希臘的觀念的再創造,這樣,產生了一種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說的觀念。從此並不能得出,審美無意識已經提前給出了弗洛伊德的無意識概念。弗洛伊德的「審美」分析反而揭示了兩種無意識形式之間的張力關係。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世界文學資深專家餘斌:俄狄浦斯為什麼避免不了「殺父娶母」的結局
    聽起來就像腦筋急轉彎,卻一無猜謎的輕鬆,是要以命相搏的,俄狄浦斯猜出謎語,拯救了忒拜,斯芬克斯則羞憤自裁。這之前忒拜老國王拉伊俄斯已被人殺死,忒拜人便擁立他們的救星俄狄浦斯為王,他並且娶了老國王的遺孀為妻。不用說,俄狄浦斯與人爭道時殺死的老者正是他的生父,而現在他的妻子正是他的生身之母。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GETTY IMAGES圖片○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受到進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人類學等科學研究的「圍剿」○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父母孩子即使相親相愛,也會產生一些衝突,但與亂倫欲望無關○亂倫導致近親繁殖,容易令後代有遺傳病,因此自然選擇決定了避免亂倫的心理基礎編譯 伍君儀古希臘悲劇大師索福克勒斯創作的《俄狄浦斯王》也許是世上最出名的亂倫故事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故事整體講述了拉伊俄斯的孩子將會殺死他,因此俄狄浦斯從出生就被神預言將會「弒父娶母」,所以他從生下來就被父母拋棄,後意外被波呂波斯領養,在俄狄浦斯長大後,也聽聞了神的預言,為了不讓預言成真,他離家出走,遠離波呂波斯,然而卻成了悲劇的開始,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害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索福克勒斯的風格是悲憤、迷茫、莊嚴,而古希臘的悲劇中的精神其實都是昂揚向上的,因為悲劇是英雄的的悲劇,英雄的精神總是昂揚向上的,《俄狄浦斯王》尤為著名,亞里斯多德稱讚《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劇。其最令我們熟知的,大概是它開啟了西方心理學中的一個經典命題——「俄狄浦斯情結」。
  • 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後來怎麼了?
    前一個故事,俄狄浦斯殺夫娶母,婦孺皆知,而他晚年在科羅諾斯的遭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沒想到情節竟然如此精彩。俄狄浦斯自刺雙眼帶給我們的遺憾,在後一個故事裡得到了撫慰和滿足。我們看到俄狄浦斯不僅僅是殺了父親睡了母親那麼簡單,他還是一位因飽受苦難而獲得神恩,能夠帶領人們走出黑暗困境的英雄。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俄狄浦斯故事中,「棄子」跟「弒父」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在殺死拉伊俄斯之前,俄狄浦斯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一個棄子。因此,「棄子」母題在俄狄浦斯故事中的作用僅僅是一個前提條件。而在哪吒的故事中,「棄子」母題則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 帕索裡尼鏡頭下的俄狄浦斯王
    還表達了個人反抗命運的思想 在俄狄浦斯王身上 劇本熱烈歌頌了俄狄浦斯的堅強意志某天,具有預知未來能力的女巫告知俄狄浦斯,說他將來會親手殺死生父並和生母結婚,聽後,俄狄浦斯決定外出流浪。
  • 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的由來:一切都是原生家庭的「恩賜」
    在他建立的精神分析神壇中,有一個任何人都觸碰不得的基石性概念——「俄狄浦斯情結」。誰碰誰滾!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結」,將弗洛伊德老爺子的「俄狄浦斯情結」架空了,結局是出走、自立門戶。弗老爺子的「王子」榮格也不例外,他也自立門戶了(G-U-N)了,還發展得不錯。
  • 金庸筆下的「俄狄浦斯王」——蕭峰
    在浪漫神話色彩濃厚的古希臘悲劇裡,"與生俱來"最終落腳在命運由神所支配上。俄狄浦斯出生之前,其父母就得到神諭,說他將來要"殺父娶母"。為了逃脫這一可怕的詛咒,他的父母和俄狄浦斯本人都想盡一切辦法來迴避。任其父子如何努力,可怕的命運最後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應驗了。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那麼,到底如何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衝突核心遊戲,做複雜關係的明白人呢?就讓我們從書的開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開始讀起吧。俄狄浦斯的父親名叫拉伊奧斯,他年輕時逃難到珀羅普斯國,害死了恩人珀羅普斯國王的兒子,所以受到國王詛咒:他今後將被自己的兒子殺死。於是,在俄狄浦斯出生後,父親拉伊奧斯就決定將他處死。不料僕人卻餘心不忍、手下留情,只將他遠遠地拋棄在了荒郊野外。恰巧一個牧羊人路過,救了俄狄浦斯,並將他送給了一位沒有子嗣的國王收養。
  • 心聞 | 育兒中的俄狄浦斯
    期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刺瞎了雙眼,流放了自己。在心理學中,引用「俄狄浦斯」這個詞語來比喻有戀母情結的人,有跟父親作對以競爭母親的傾向,同時又因為道德倫理的壓力,有自我毀滅以解除痛苦的傾向。其實,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階段,年齡大概是3歲至6歲,這個時期我們對同性父母產生敵意,同時對異性父母產生好感,我們稱這段時期為「俄狄浦斯期」。
  • 希臘「褒姒」與西周「俄狄浦斯」:從天命難違,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國王,而褒姒則是西周末年的「紅顏禍水」。二人之間原本互不認識,毫無關係,但二人的傳說故事,又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命運觀念:天命難違。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的傳說,恰似東方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好似古希臘的「褒姒」。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
    原標題:經典 | 古希臘戀母情結:是一種叫「俄狄浦斯癥結」的精神病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和弒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一場比賽中失手殺死了父親,又娶了自己的母親,後來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
  • 俄狄浦斯王為什麼無法擺脫殺父娶母的「命運」?
    這部偉大的戲劇,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人跟命運的衝突。 俄狄浦斯錯在哪裡 大家應該都熟悉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對俄狄浦斯的命運,有人曾問道:「俄狄浦斯的錯是不是在於他不相信自己就是那個殺父娶母的人?」
  • 解讀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4-1)(基礎)
    神經症的內心衝突:被困在俄狄浦斯階段。神經症的人是因為內心衝突的糾纏、羈絆,這邊也行,那邊也行,同時,這邊也欠點兒,那邊也欠點兒。說回俄狄浦斯。這個術語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第一個是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是一個希臘神話,主角叫俄狄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