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國王,而褒姒則是西周末年的「紅顏禍水」。二人之間原本互不認識,毫無關係,但二人的傳說故事,又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命運觀念:
天命難違。
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的傳說,恰似東方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好似古希臘的「褒姒」。
龍涎褒姒
《國語·鄭語》中,左丘明記了這樣一個八卦:
聽說周宣王那會兒,有小女孩唱順口溜,「檿弧箕服,實亡周國」。
後面半句好理解,前面半句費點勁。檿(讀演),是一種桑樹;弧指的是弓;箕服是弓箭袋。所以連起來是,桑樹弓,弓箭袋,會讓周國滅亡。
弓箭怎麼能滅國呢?滅國的是用這些工具的人。周宣王聽說了這個小道消息,認為是賣弓箭的人將滅亡周國。那好辦,抓起來殺了吧。
賣個弓箭,莫名其妙惹上殺身之禍。賣弓箭的夫妻連夜逃跑,還能顧上半道撿了個被人拋棄的女孩子。這小女孩是王室中妾室生的孩子,因為是女嬰而拋棄,不想被逃亡的夫妻撿到,帶往褒國。更神奇的是,小女孩還是千年前,褒國王室流傳下來的血脈。
一千年前,夏王朝衰微。有兩條龍停留在夏朝宮廷,說二龍正是褒國的兩位君主。夏王佔卜,無論留下二龍還是殺死二龍,都不吉利。只有留下龍涎收藏,卦象吉利。
於是龍飛走後,龍口水還保存在宮中,代代相傳。直到周厲王末年,厲王將箱子打開,龍涎譁譁流了一地,打掃不掉。厲王讓宮中婦人赤身鼓譟,意在驅邪。
龍涎化作一隻黑鱉,恰好被府內一個年少的婢女遇見。十五歲時,婢女未婚而孕,不敢留下孩子,便偷偷丟棄於宮外。
被賣弓箭的夫妻撿到了。
過了些年,褒國國君得罪了周王,願獻美女給周幽王。這撿來的女孩沒什麼背景,相貌又美,便被送給幽王。來自褒國,褒人姒姓,得名褒姒。連自己的專屬名字都沒有。
後來,幽王寵愛褒姒,欲廢申後太子,讓褒姒之子繼承王位。又做出些「烽火戲諸侯」的荒唐事來,果然西周滅亡。即便聽了預言,追殺賣弓箭的夫婦,仍未逃過宿命。
俄狄浦斯
俄狄浦斯,因弗洛伊德用以形容「戀母情結」而有了新的含義。在原本的神話故事中,俄狄浦斯被預言會殺死自己的親生父親。
父親忒拜國王聽了祭司的預言,在兒子出生後,便同褒姒的待遇一樣,拋棄至荒野。而這個孩子也同樣路遇貴人,被牧羊人撿了回去。送給鄰國國王波呂波斯。
因為男孩的腳被父親下令刺穿,波呂波斯為他取名「俄狄浦斯」,意思是腫腳的人。
但在俄狄浦斯長大之後,有人透露他是個養子。俄狄浦斯忍不住去求神啟告知自己的身世。而預言家告訴他,他將殺害自己的親生父親,娶親生母親,生下被詛咒的子女。
但他根本不知道親生父母是誰。
為了不走上預言的命運,他離家四處流浪,來到一條山谷時,遇到一行車隊,隨從粗暴的喊他讓路,車上的主人還鞭打他。一氣之下,俄狄浦斯將一行人盡數殺死,只有一個奴隸逃走,戰鬥力也是驚人。
他繼續遊蕩,竟到了忒拜。忒拜正遇到怪獸斯芬克斯的侵擾,國王又被刺殺,俄狄浦斯見百姓悽苦,決心殺掉斯芬克斯。因解救了忒拜,他成為國王,娶了王后,又生下了子女。
雖為無心,但預言到底是應驗了。
後來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情結形容戀母情結,雖然符合文化背景容易記憶,但對俄狄浦斯多少有點不公平。俄狄浦斯戀的時候,可不知道那是母啊。
天命難違
兩個故事雖有不同,但都透露了當時人們的宿命觀念。
無論是否提前得知天意,做出準備,天命終究不會因人力而轉移,只能順應,無法違抗。
無論是褒姒還是俄狄浦斯,出生時都被遠遠拋棄,卻又因為一系列偶然事件,終於走上指定的道路。曲折的情節走向,更能讓人們畏懼天命,感慨於宿命的必然。
不過,東西方的天命觀念也有很大不同。
中國古代的天命觀,重德。如果德不配位,就會得到上天的懲罰。一些自然現象,如星象、地震、災荒等等,都可能會被看作上天對於無德之君的警示。
周幽王滅國,也是因為他自身行為荒淫所致。只要君王自身仁德愛民,便不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而古希臘的神明,便任性多了。俄狄浦斯為了父母安危離家遠行,殺人是為了自保,後來為了百姓勇鬥怪獸,當上國王之後施行仁政……但仍逃不過命運的玩笑。
我命由我不由天
從宿命難違,到但盡人事各憑天命,再到人定勝天。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和對外界環境越來越深入的了解,許多古代無法解釋的事情,如今都有了科學上的解釋。用自然規律而非神的意志來解讀,人們自然很難繼續堅持宿命論的觀點。
以現代的觀念,再看以上兩個神話傳說,我們可以從新的角度進行解讀: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在心理學上常見的現象,意指人會因預言的影響,做出一些促使預言實現的行為。
比方說,聽到物價上漲的預言,便衝去瘋狂囤積。若有很多人如此,正常情況下充裕的庫存一時也會不足,價格自然上漲。若無預言,無人搶購,物價也便不會上漲。
這就是因為預言本身的影響,使得預言實現的例子。
若周王不追殺賣弓箭者,二人便沒機會撿到褒姒,或許褒姒便死於荒野;若忒拜國王沒有聽到預言,不拋棄兒子,俄狄浦斯也不至於不知親生父母是誰,造成悲劇。
性命由己,操之在我。人生不會一帆風順,更不可能為所欲為。但就像同樣的兩個傳說,可以從不同角度詮釋一樣,我們的人生,可以由自己看待生活的角度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