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淺談《俄狄浦斯王》中古希臘人的命運觀

2020-12-16 騰訊網

命運觀是人們在探討古希臘人時一個躲不開的話題。古希臘人認為,命運凌駕於人與神,主宰著世界萬物。當時的戲劇作品中,有著古希臘人對命運的鬥爭和反抗;也有著不服從命運卻被命運捉弄,最後只能屈從於命運的悲慘結局。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講述了主人公最初反抗命運、試圖躲避命運,到不可避免地迎合命運、「神諭」應驗,最終無可奈何地向命運屈服的故事,向後世闡釋了古希臘人對命運的觀點。

命運觀是人們在探討古希臘人時一個躲不開的話題。古希臘人認為,命運凌駕於人與神,主宰著世界萬物。當時的戲劇作品中,有著古希臘人對命運的鬥爭和反抗;也有著不服從命運卻被命運捉弄,最後只能屈從於命運的悲慘結局。索福克勒斯的著名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講述了主人公最初反抗命運、試圖躲避命運,到不可避免地迎合命運、「神諭」應驗,最終無可奈何地向命運屈服的故事,向後世闡釋了古希臘人對命運的觀點。本文將以《俄狄浦斯王》為切入點,淺談古希臘人的命運觀並分析這種觀點給現代社會帶來的啟示。

一、命運的必然性與未知性:《俄狄浦斯王》中的「命運悲劇」

《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諭」即代表了所謂的命運,它被賦予了先天的超自然力量,看似是「神」所下達的,其實它本身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的。故事中的「神」和「先知」等都只是傳達對眾人命運宣判結果的載體,這就使命運有著不可違抗的特點。這一特點也貫穿了俄狄浦斯的一生。俄狄浦斯出生時就被神諭表示將難逃殺父娶母的厄運。為了避免神諭成真,國王夫婦將孩子遺棄在荒野,後俄狄浦斯被帶去科林斯國長大成人,當他聽到神諭後,決心離開養父母以避災禍,於是他只身前往忒拜城——他真正的故鄉。此後,他在完全未知的情況下殺害了生父,破解斯芬克斯的謎語,之後登上王位,迎娶生母。為了解救受瘟疫折磨的子民,調查殺害老國王的真兇。當他得知自己殺父娶母的真相之後,他徹底的絕望和崩潰了。最終俄狄浦斯刺瞎了雙眼,離開忒拜,從此浪跡天涯。

《俄狄浦斯王》被人們稱為「命運悲劇」。所謂的「命運悲劇」,就是指主人公積極地同命運進行對抗,但結局往往是他們無法從命運的手掌中逃脫出來而不得不被命運毀滅。索福克勒斯在此向我們展現了古希臘人悲劇命運觀的源頭:在超自然力量的面前,人類避無可避,只能服從,因為命運是未知的,同時也是不可避免的。它決定了每個人的生命歷程,特別是消極的、不幸的悲劇部分,倘若一個人遭遇了天災人禍,那絕非偶然,而是命運安排好的一定會發生的事,這是古希臘人對命運的預見性的設想。並且,命運的巨大威力讓人心生畏懼,除了想方設法躲避,沒有別的方式,但最終一定會陷入命運的漩渦,這給命運附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基於這樣的認識,古希臘人將所有不可闡述的巧合或不能解釋的非人力事件統一歸結於「命運」這一虛無縹緲的概念上來,並以此來解釋許多天災人禍。古希臘悲劇是古希臘人思想和信念的表現,這使得「命運」這一不可抗力看似客觀的背後蘊含了鮮明的主觀特徵。但與此同時,命運不只是與悲劇緊密相連,連同世人所遭受的巨大喜悅、幸福快樂的生活、衣食富足的狀態,都一定是因為「上天」的旨意使之獲得的。至此,人已經完全失去了自主生命的權利,人類對自然的恐懼,對生死的悲歡,對不幸的曲解,使得自身本來具有的喜怒哀樂、幸與不幸全部都成為了所謂「命運」的附庸。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如果沒有接下來我將闡釋到的人類對「命運」的自發性反抗,即人類自主意識的覺醒,那麼以「放生」求「無生」的這種行為,也正是以「放生」求解脫,超越生死,進入涅槃。

二、古希臘人在同命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不屈的反抗精神

反抗,是古希臘人面對命運的不公時最直接的本能反應。反抗的形式是多樣的,在《俄狄浦斯王》中有著多處體現:國王夫婦為了躲避「弒父娶母」的神諭的應驗,將孩子丟棄在深山,這是對命運的躲避;成年後的俄狄浦斯在得知神諭後遠走他鄉,離開養父母,是對命運的否定;得知自己的神諭已經應驗以後,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並主動放逐自己,這是對命運無可奈何的同時保留人性與良知的自我救贖。

在這些種種不同形式的反抗命運的故事情節之中,最矚目的還屬俄狄浦斯破解斯芬克斯之謎這一別具心裁的情節。將故事與古希臘文藝象徵緊密聯繫起來後我們能發現,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象徵著恐怖的命運悲劇,而俄狄浦斯則象徵著充滿智慧、膽識和勇氣的反抗者。他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謎語,並最終送葬了象徵著悲哀和「不可抗」的命運,這是強烈的對命運的反抗的體現。

不論消極還是積極,對命運降臨前的合理準備,都能從強弱不同層次反映出古希臘人思想中的勇敢的反抗因子,索福克勒斯等古希臘劇作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並將其表現在作品之中,這種充滿傳奇色彩而又頗為寫實的做法是對當時民眾反抗思想的極大肯定。可以說,俄狄浦斯這個人物形象是非常正面的,他在對現實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詮釋了何謂勇氣和正義。在邪惡的命運面前他不是聽之任之消極順從,而是全力抗爭。他極力逃避神諭,努力追查兇手和嚴苛地自我懲罰,表現出正直、善良、誠實、堅強的優秀品質;他敢於直面嚴酷的現實,敢於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堅強的意志和鬥爭到底的精神。這些品質也是作者對當時古希臘人美好品質追求的濃縮和升華。

三、古希臘人在同命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先進的個人主義精神

悲劇表現出的精神主旨往往並不消極和悲觀,相反的,從古希臘神話悲劇中我們還能發現西方先進個人主義精神的萌芽。在《俄狄浦斯王》中,這一點也被有機融合在了古希臘人的命運觀裡,使得這一觀點更加全面、立體和豐富。故事裡特意安排了斯芬克斯之謎這一橋段,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在為情節進行過渡,這一安排是有深意的。斯芬克斯的謎語也像是一個寓言——「早上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這就是「人」。所謂命運最終還是要讓人回歸到自身,反省自身,思考自身,完善自身。沒有答出來的人們都免不了一死,俄狄浦斯回答出了人,雖然免除死亡,但也間接應驗了原本屬於他的神諭,這正是悲劇所在。但拋開悲劇本身,俄狄浦斯的正確回答,象徵著他的個人意識的覺醒,沒有命運中的捉弄,他將會是一個偉大的、睿智的、勇敢的、美好的英雄形象。古希臘人正是旨在通過對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寄託自身對個人主義的珍視。在堅信命運不可避免的同時能夠堅信個人力量的偉大,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對「人和命運」的關係的探索自古有之,東方古代遵從的「天人合一」發展到後來的「存天理滅人慾」,與早期西方社會表現出的對個人主義的絕對強調形成強烈的反差。與早期西方社會表現出的不同,東方所說的天道一方面是指天地自然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另一方面也指人賦予天的至善德性。不過幸運的是,古希臘傳統命運觀中命運的先在性與未知性都是一種觀點上的假設,而勇敢無畏且積極樂觀的古希臘人民已經用最偉大的個人主義進步精神在思想層面戰勝了它。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典型的悲劇作品,但其中反映出的大無畏精神和拋開宿命本身的古希臘人的樂觀積極的心態是非常核心且突出的。現當代的一句話十分適合描述書中表現出的命運觀,即「信命而不認命」。俄狄浦斯的反抗和覺醒以至於自我救贖,無一不閃爍著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的光輝。古希臘人相信命運的悲劇性、不可避免性、預見性,但他們也本能地發出了不滿悲劇命運的反抗之聲,雖然生命很長,但是但是要追求生命的深度和寬度尚屬不易,我們應該抓住機會,讓生命溫暖寧靜,這是其命運觀的積極之處。

四、小結

古希臘人的命運觀主要可以分為正反兩個方面。一方面,古希臘人在面對不可違抗的命運的時候是具有消極意志的。他們認為命運與悲劇緊密相連,因為命運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凌駕一切的;但同時,反抗精神和個人意識的覺醒讓他們不再坐以待斃,而是勇敢地反抗和坦然地接受命運,在不失去個人主觀意志的同時對自己的人生做出最大可能的改變,充實頭腦,豐富心靈,強健體魄,勇敢地面對未知的人生。《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人命運觀的藝術體現之一,這也是使它充滿不朽的藝術價值的原因。聯繫當下,古希臘人的雙重命運觀同樣具有深刻的社會價值和研究意義。對此,我們不妨借鑑其積極樂觀的部分,坦然地面對未知的世界,淡然地回顧過去的坎坷,以勇敢的姿態擁抱命運,和歲月握手言和。

相關焦點

  • 希臘「褒姒」與西周「俄狄浦斯」:從天命難違,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悲劇國王,而褒姒則是西周末年的「紅顏禍水」。二人之間原本互不認識,毫無關係,但二人的傳說故事,又體現了兩種不同文化中相似的命運觀念:天命難違。從這個角度來看,褒姒的傳說,恰似東方的「俄狄浦斯」;俄狄浦斯的故事,好似古希臘的「褒姒」。
  • 帕索裡尼鏡頭下的俄狄浦斯王
    前兩天更新的洛麗塔 今天來聊聊與之相對應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 還表達了個人反抗命運的思想 在俄狄浦斯王身上 劇本熱烈歌頌了俄狄浦斯的堅強意志
  •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2)
    這時的他,與克瑞翁一樣,不過是一個老態龍鐘的人罷了。這一結局也恰恰印證了俄狄浦斯王國成立時的斯芬克斯之謎:『什麼東西在出生時四條腿,成年時兩條腿,晚年時三條腿?』答案是『人』。在故事的最後,忒瑞西阿斯和克瑞翁也就僅僅只是人而已。」史蒂芬·基密西說道。相比《俄狄浦斯城》,易立明的《俄狄浦斯王》更短,全劇時長僅一小時,這讓許多觀眾驚詫莫名,並紛紛提出質疑。
  • 金庸筆下的「俄狄浦斯王」——蕭峰
    希臘的神話和悲劇,認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因而是一種"無可逃避"的命運。——蔣孔陽、朱立元,《美學原理》可以說"與生俱來,無可逃避"是"命運悲劇"最典型的特徵。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特洛伊王子帕裡斯等都是受"命運"控制的悲劇人物,而《俄狄浦斯王》更是"命運悲劇"典型。與俄狄浦斯王相比較,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裡塑造的蕭峰,其實也是一位"命運悲劇"英雄。蕭峰就是金庸版的"俄狄浦斯王"。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索福克勒斯所作,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他的創作標誌著古希臘悲劇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傳說他一共寫了120多部作品,但我們能看到的只有7部完整的,其中《俄狄浦斯王》可以說是開啟了西方心理學的經典命名。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索福克勒斯所作,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他的創作標誌著古希臘悲劇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傳說他一共寫了120多部作品,但我們能看到的只有7部完整的,其中《俄狄浦斯王》可以說是開啟了西方心理學的經典命名。
  • (改)《俄狄浦斯王》-考研筆記3
    相關的考題有名字解釋《俄狄浦斯王》,及簡答題「俄狄浦斯王情結」、「SHIFUQUMU(審核問題,只好寫拼音)」、「《俄狄浦斯王》的命運觀」。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以及華中師範大學都曾出過考題。先來看看名字解釋《俄狄浦斯王》。版本一:《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劇本取材自古老的傳說。
  •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 2013-09-29 11:16 作者:石鳴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
  • 俄狄浦斯王為什麼無法擺脫殺父娶母的「命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創作的劇本,約公元前431年演出。這部偉大的戲劇,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人跟命運的衝突。
  • 八旬導演羅錦鱗31年後重排《俄狄浦斯王》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記者白瀛)1986年春天,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羅錦鱗在北京排演了《俄狄浦斯王》,這是古希臘戲劇在中國首次公演的記錄。時隔31年,已年過八旬的羅錦鱗重新執導該劇,詮釋視角從人對命運的反抗轉換為展現人性的弱點。
  •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2013-08-22 12:03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俄狄浦斯王》的寂寞
    「我這個戲,高潮有三處,一處是先知向俄狄浦斯揭露,你就是那個罪人,一次是報信人,說穿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最後一次是結尾,俄狄浦斯的大段獨白。」李六乙說。李六乙對戲中高潮的定義,來自於他對原劇本的研究。在原作中,得知真相後俄狄浦斯刺瞎雙眼、王后上吊自殺等關鍵情節,都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採用第三方敘述出來的方式。「如今我們的戲,更偏重於具體故事。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沒有讀過希臘神話的人可能對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對赫西俄德的《神譜》以及三大悲劇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不甚了解,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希臘神話悲劇故事
    牧羊人鬆開了孩子腳上的繩子,治好了他的傷口。並給他起名叫俄狄浦斯。它是一個獅身人面,長著翅膀的怪物,就守在底比斯的入城處,所有想進城的人都會被問一個謎語,答錯了就會被吃掉。她的人都聽到獅身人面像說了下面這句話。解釋我,不然我就把你吞了。所有嘗試的人都失敗了,一時間,底比斯人心惶惶。
  • 紅淺學: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最近,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上映,其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不脛而走。對這句話,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有人認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有人認為「善假於物,因人成事才是明智之舉」……對於以上種種觀點,你有何看法?
  • 從「人定勝天」和「我命由我不由天」來解讀命運
    北歐這裡的人同樣非常相信命運,相信冰島詩集中的各種神話與傳說。對於宿命論的嚮往,也許是人們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的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想法非常酷炫。但是,真正面臨危難或緊急關頭,又有多少人不願意屈從命運的安排,尋求些許慰藉和心安呢?
  • 人的命是天註定?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人的命天註定,是預測;我命由我不由天,是與命運抗衡。而在預測中超越自我,是預測和立命的明智選擇。生活中,我們一邊預測,一邊摸著石頭過河;一邊相信著「人的命天註定」,一邊說著「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多人在「信預測」和「不認命」兩者之間徘徊。
  • 李六乙《俄狄浦斯王》:做得不夠 會變成災難
    「我這個戲,高潮有三處,一處是先知向俄狄浦斯揭露,你就是那個罪人,一次是報信人,說穿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最後一次是結尾,俄狄浦斯的大段獨白。」李六乙說。李六乙對戲中高潮的定義,來自於他對原劇本的研究。在原作中,得知真相後俄狄浦斯刺瞎雙眼、王后上吊自殺等關鍵情節,都沒有正面表現,而是採用第三方敘述出來的方式。「如今我們的戲,更偏重於具體故事。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下面我試著從劇本結構、語言魔力和命運角逐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一齣好戲:精妙絕倫的劇本結構亞里斯多德對《俄狄浦斯王》極為讚賞,他在《詩學》中多次論及這部作品,認為它是全部希臘悲劇中最典型、最成熟完美的命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