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

2020-12-11 三聯生活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

2013-09-29 11:16 作者:石鳴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39期

在《俄狄浦斯城》一劇的第三幕,悲劇氣氛快要達到頂點時,安提戈涅採用了略微蹦跳的步伐走向哥哥屍體,露出了看似輕鬆的微笑。「這其實是蒼白的微笑,也許只能算一個穿插情節。在那些無法承受的東西面前,我們也許只能這樣去面對,去忍受那些黑暗、扭曲和病態,用不屑支撐著自己繼續前行。」導演史蒂芬·基密西說。

歌劇《俄狄浦斯王》劇照 

《俄狄浦斯城》接著《俄狄浦斯王》,三天內兩部戲接連演出,因此有人形容為過了一個「俄狄浦斯周末」。從製作角度看,兩部戲差別巨大,前一部是德國柏林德意志劇院的話劇,由當代德國人把四個古希臘劇本改編串聯在一起;後一部則是易立明導演的歌劇,劇本改編和音樂創作完成於20世紀初,分別出自大名鼎鼎的讓-科克託和斯特拉文斯基之手。然而,比較起來,這兩部戲實質上卻有不少相似之處:都對原文本做了符合自身表達需要的大幅剪削,都在劇情上清晰附著了至少一個堅硬的現實議題,都有一個明顯的風格特徵:理性思辨。

話劇《俄狄浦斯城》導演史蒂芬·基密西

從內容含量上看,《俄狄浦斯城》是一部相當有野心的戲,它集合了古希臘悲劇三大作家關於俄狄浦斯家族故事的作品:第一幕改編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第二幕改編自埃斯庫羅斯的《七將攻忒拜》和歐裡庇得斯的《腓尼基婦女》,第三幕則來自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三幕戲,重新構架了一部新的忒拜三部曲。「當我們把四個劇本串聯起來考慮時,注意到了三個與之前單獨看時感受不同的地方。一個是安提戈涅的發展變化,她從一開始的溫順女兒,到後來成為堅定表明立場的女鬥士,甚至可以說到最後她變成了一個女恐怖分子。第二個,則是克瑞翁這個角色的整體發展變化,他一開始是恭順的臣子,後來他被扔到權力中心,他要學會如何行使權力,並在權力中心生存下去。對於他來說,這也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第三,對於命運的傳承,比如父親詛咒兒子,似乎是父親造成了兒子的死亡,整個家族的悲劇命運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導演史蒂芬·基密西這樣告訴本刊。

如此龐大的創作體量,演出最終卻只有乾淨利落的兩個半小時。出於簡化的考慮,原劇本中的歌隊被悉數刪去了,儘管這其實是許多觀眾來看古希臘悲劇時最期待的部分。全劇一開始,舞臺尚未亮起,便是兩個童聲在劇場裡迴蕩,敘述了忒拜城的危機和長者歌隊的入場,還未待人回過神來,接著便敘述了歌隊退場,並且「一去不回」。這短短幾分鐘的序幕讓人遐想聯翩。在史蒂芬·基密西看來:「孩子象徵著天真無邪,他們尚未墮落腐化,尚未被社會的潮流所湮沒,一切在他們身上都有可能,孩子的身上也寄託了我們的未來。除了這些聯想因素外,我們將歌隊前置,也是為了刻意與隨後歌隊的徹底消失形成對比。我們向民眾提出的問題是:劇中的我們在哪裡?我們能做些什麼?劇中出現的不是索福克勒斯筆下的『長者歌隊』,而用『少年歌隊』來代替,這恰恰是為了告訴我們,這部戲關注的是未來,人類一個可能的民主化未來。」

舞臺上,演員不時向觀眾大力呼喊、注目、指點。舞臺下,「報信人」一角在劇場角落陡現,穿過觀眾席,卻並不上場,而依舊站在臺口下方、觀眾席與舞臺之間,講述故事源頭。導演用了一切手段把觀眾拉進演出中,其用意很明顯:歌隊並不是消失了,因為觀眾此刻就是歌隊,只不過這支歌隊一直沉默。如果將整座劇院的空間都看作戲劇發生的場所,這種沉默導致了環繞舞臺的巨大真空。真空迫近的壓力到底是舞臺上的人還是舞臺下的人感受更強烈?無論如何,舞美設計的主旨就是要讓這一張力通過反射而在劇場裡不斷循環。乍一看,舞臺和去年李六乙版的《安提戈涅》極其相似:極簡主義,裸色,方方正正大斜坡,然而,關鍵區別就在於,《俄狄浦斯城》的舞臺盡頭並不是平地,而是呈拋物線高高彎起,方向往迴旋,從側面看就像半截水管的橫截面。「也可以看作一個波浪的浪頭,迴旋的表面能極好地反射回聲,也接收觀眾席方向來的能量,並將之反射回去。」舞美設計卡提亞·哈斯告訴本刊。

陡峭的曲面還成就了另一個舞臺調度,演員不斷向最高點衝鋒、攀爬,卻註定要跌落,將命運不可抗拒的意味展現得淋漓盡致。藉此也凸顯了主要角色的性格,例如克瑞翁,旁人試圖像西緒弗斯一樣徒勞地嘗試攻克這座不可能攀越的山峰時,他只是靠近曲面,登上幾步,佔據一個相對穩定的位置,或者乾脆站在一個重心安全的地方用腳去狠蹬曲面,以示抗議。這部戲採用了一個女演員來反串克瑞翁一角,她在第三幕中充滿個人魅力的表演令克瑞翁成了全劇中詮釋得最精彩的角色。
史蒂芬·基密西承認,反串的安排和演員蘇珊娜·沃爾夫的個人特質有密切關係,可以說有了這個演員,才誕生了女克瑞翁的設想,然而另一方面,他始終強調角色形象上的中性化意義:「因為(男性)權力的機制和變形在女性身上能夠得到更好的展現。」全劇的服裝設計的中心也是圍繞這一點,所有角色無論男女,都穿造型類似的單色貼身上衣和寬擺長裙(或裙褲),腳蹬黑色布洛克硬皮鞋。「強有力的顏色為強有力的人物形象而設計。我們的確嘗試過讓演員光腳演出,但這在我們看來過於神秘主義,也過於接地了。」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2)
    兩位「俄狄浦斯王」在當代(2) 2013-09-29 11:16 作者:石鳴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3年第39期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神的喻示,也是人心理的顯現:「弒父娶母」的劇情演如何變成「俄狄浦斯情結」 了解了《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情節,你是不是很疑惑,明明故事是「弒父娶母」,那與心理學上的「俄狄浦斯情結」有何關係?首先我們先要了解什麼是「俄狄浦斯情結」?
  • 《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情結是如何開啟西方心理學經典命題的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索福克勒斯所作,福克勒斯被譽為戲劇藝術的「荷馬",他的創作標誌著古希臘悲劇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傳說他一共寫了120多部作品,但我們能看到的只有7部完整的,其中《俄狄浦斯王》可以說是開啟了西方心理學的經典命名。
  • 金庸筆下的「俄狄浦斯王」——蕭峰
    金庸筆下的"俄狄浦斯王"———《天龍八部》中蕭峰"命運悲劇"形象分析悲劇一般分為"命運悲劇"、"性格悲劇"和"社會悲劇"。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諸葛亮、林黛玉、林衝分別是這三種悲劇的典型代表。希臘神話中的阿喀琉斯、特洛伊王子帕裡斯等都是受"命運"控制的悲劇人物,而《俄狄浦斯王》更是"命運悲劇"典型。與俄狄浦斯王相比較,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裡塑造的蕭峰,其實也是一位"命運悲劇"英雄。蕭峰就是金庸版的"俄狄浦斯王"。
  • 帕索裡尼鏡頭下的俄狄浦斯王
    前兩天更新的洛麗塔 今天來聊聊與之相對應的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傳說 還表達了個人反抗命運的思想 在俄狄浦斯王身上 劇本熱烈歌頌了俄狄浦斯的堅強意志
  •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俄狄浦斯王讀書筆記 2013-08-22 12:03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俄狄浦斯王為什麼無法擺脫殺父娶母的「命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創作的劇本,約公元前431年演出。這部偉大的戲劇,取材於希臘神話傳說中關於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人跟命運的衝突。
  • 我命由我不由天-淺談《俄狄浦斯王》中古希臘人的命運觀
    一、命運的必然性與未知性:《俄狄浦斯王》中的「命運悲劇」 《俄狄浦斯王》中的「神諭」即代表了所謂的命運,它被賦予了先天的超自然力量,看似是「神」所下達的,其實它本身是凌駕於一切事物之上的。故事中的「神」和「先知」等都只是傳達對眾人命運宣判結果的載體,這就使命運有著不可違抗的特點。這一特點也貫穿了俄狄浦斯的一生。
  • 八旬導演羅錦鱗31年後重排《俄狄浦斯王》
    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記者白瀛)1986年春天,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羅錦鱗在北京排演了《俄狄浦斯王》,這是古希臘戲劇在中國首次公演的記錄。時隔31年,已年過八旬的羅錦鱗重新執導該劇,詮釋視角從人對命運的反抗轉換為展現人性的弱點。
  • 超越心理學意義的「俄狄浦斯」
    但是眾多中國人卻知道「俄狄浦斯情結」---源自著名的西臘悲劇《俄狄浦斯王》,由公元前496年出生的索福克勒斯創作,這要歸功於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幼年性慾說」,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一定要經歷的,是導致神經症的病因,他寫道:「俄狄浦斯王的命運使我們感動不已。他遭受的詛咒是早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領受過的。大概我們都是帶著像他一樣的命運出生的。
  • 子虛烏有的「俄狄浦斯情結」
    1896年上演的《俄狄浦斯王》劇照: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弒父娶母的真相後,用王后的胸針刺瞎了自己的雙眼。GETTY IMAGES圖片○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結」受到進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人類學等科學研究的「圍剿」○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父母孩子即使相親相愛,也會產生一些衝突,但與亂倫欲望無關○亂倫導致近親繁殖,容易令後代有遺傳病,因此自然選擇決定了避免亂倫的心理基礎編譯 伍君儀古希臘悲劇大師索福克勒斯創作的《俄狄浦斯王》也許是世上最出名的亂倫故事
  • 李六乙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
    李六乙戲劇作品《俄狄浦斯王》劇作:索福克勒斯譯者:羅念生導演、舞美設計:李六乙主要演員:姚櫓、江珊、于洋、盧芳、李士龍、苗馳「李六乙·中國製造」戲劇計劃第二部面世作品「李六乙•中國製造」戲劇計劃於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那麼,到底如何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衝突核心遊戲,做複雜關係的明白人呢?就讓我們從書的開篇——俄狄浦斯王的故事開始讀起吧。01俄狄浦斯王的詛咒:陷入執念,弒父娶母《俄狄浦斯王》講訴了古忒拜國俄狄浦斯王的悲慘命運。
  • 俄狄浦斯為何要「弒父」,真的是弗洛伊德說的「戀母」情結嗎?
    引言:在對《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及《卡拉馬佐夫兄弟》進行分析之後,弗洛伊德發現了西方文學中長期、廣泛存在的「弒父」主題,並以其一貫作風推而廣之認為一切文藝作品都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呈現或升華。但是所謂的「戀母」情結,其實並不足以解釋俄狄浦斯的「弒父」行為。
  • 戲劇:古希臘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
    編輯搜圖《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作家索福克勒斯創作的,著名的殺父娶母的故事,在弗洛伊德心理學研究將這種行為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俄狄浦斯:「是阿波羅,朋友們,是阿波羅所預言的那些殘酷的神諭應驗了……」歌隊:「正如你所說。」歌隊與已經刺瞎自己雙眼的俄狄浦斯王以提問開始,引出了具體內容,阿波羅的神諭應驗了,以至於後面的俄狄浦斯不再與命運作鬥爭,而是接受命運安排,刺瞎自己雙眼,流放到荒地,引領劇情走向悲慘的結局。
  • 弒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後來怎麼了?
    這個戲把兩部古希臘悲劇合二為一,《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羅諾斯》。確切地說,是把前者楔入後者之中,後一個劇掰成兩半。前一個故事,俄狄浦斯殺夫娶母,婦孺皆知,而他晚年在科羅諾斯的遭遇,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沒想到情節竟然如此精彩。俄狄浦斯自刺雙眼帶給我們的遺憾,在後一個故事裡得到了撫慰和滿足。
  • 俄狄浦斯王:一個最悲劇的男人,一顆永遠抗爭的心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與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和歐裡庇得斯的《美狄亞》並稱古希臘"三大悲劇"。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作為劇中的代表人物,是被神詛咒的人,雖然極力想擺脫命運的束縛,卻最終落入命運的泥潭。他越是努力掙脫,越向命運的終點靠近。
  • 為什麼說《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劇」?
    1《俄狄浦斯王》是古代希臘悲劇中的上品,曾被亞里斯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作者索福克勒斯也因此劇而獲得了「悲劇中的荷馬」這一稱謂。這部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的戲劇作品,影響了此後上千年的悲劇創作,而關於其結構和主題的討論,一直沒有結束,《俄狄浦斯王》的當代意義也多次引發文學批評家、哲學家、戲劇家的思考。
  • (改)《俄狄浦斯王》-考研筆記3
    相關的考題有名字解釋《俄狄浦斯王》,及簡答題「俄狄浦斯王情結」、「SHIFUQUMU(審核問題,只好寫拼音)」、「《俄狄浦斯王》的命運觀」。南開大學、北京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以及華中師範大學都曾出過考題。先來看看名字解釋《俄狄浦斯王》。版本一:《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劇本取材自古老的傳說。
  • 從《俄狄浦斯王》看悲劇性
    說到悲劇,就不得不提到《俄狄浦斯王》了。《俄狄浦斯王》是古典悲劇的經典之作,堪稱悲劇典範,亞里斯多德曾稱它為「十全十美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是一個智慧、勇敢且十分執著的人,但是他也有他的缺點,他多疑、暴躁、專橫武斷。這樣的人並不十分好,但也並不十分壞。這樣的一個具有人性的角色與普通人更加接近,讓讀者更有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