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是什麼?亞里斯多德給悲劇下的定義是:「悲劇是對於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採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說到悲劇,就不得不提到《俄狄浦斯王》了。《俄狄浦斯王》是古典悲劇的經典之作,堪稱悲劇典範,亞里斯多德曾稱它為「十全十美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是一個智慧、勇敢且十分執著的人,但是他也有他的缺點,他多疑、暴躁、專橫武斷。這樣的人並不十分好,但也並不十分壞。這樣的一個具有人性的角色與普通人更加接近,讓讀者更有代入感。而當俄狄浦斯王發生悲劇的時候,道德因素並不能構成原因,只是由於自己行為上的過失才遭此厄運的。也就是說,俄狄浦斯王並沒有道德上的敗壞或是作惡多端才遭此厄運的,會陷入到如此境地只是因為他行為上所犯的錯誤:俄狄浦斯王暴躁且武斷、考慮事情並不周全,他在無意中得知自己「殺父娶母」的神諭之後就匆忙地逃走了,他並沒有調查清楚他的親生父母。
不過,一般來說,人們不會懷疑自己的父母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他被僕人救出送走就為整個悲劇的發生奠定了基礎;俄狄浦斯在三岔路口和自己的親生父親發生衝突,因為脾氣暴躁易怒,比較衝動,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這也是他行為上的都過失,其實他並不想殺死自己的父親,只不過在那種情況下,他並不知道真相,衝動也無法抑制,於是,他在過失中殺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他的悲劇也在過失中開始了。
在《俄狄浦斯王》這部劇中,神諭在裡面充當了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的命運。故事中,不管是俄狄浦斯的親生父母還是忒拜城的先知都對神諭有著崇高的敬意和百分之百的信任。唯有俄狄浦斯他試圖逃離神諭,逃離命運的掌控。他始終相信自身的力量:在得到神諭後,他遠離養父母,在路上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結果在過失中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他猜破了斯芬克斯之謎,於是娶到了上一任國王的妻子,也就是他的生身母親。俄狄浦斯在拼命地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踐行自己的自由意志,但他的行為也在一步步地應證著神諭。
俄狄浦斯王的悲劇都是他的命運。其實俄狄浦斯王本身並沒有做錯什麼,他在母親的肚子裡時命運就已經註定了,這樣的命運是不公的但也是無可奈何的。他的悲劇就是人的有限性的體現,在這裡,命運是強大的,它好比世界,是無限的,而人則只是這芸芸眾生之中的微小的一粒,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俄狄浦斯王的悲劇就在於他無視了人的有限性與世界的無限性,他過分地誇大了主體性的作用,在它看來,命運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改變而改變的。這是不現實的,就好比月亮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軌道上運行,有人想讓地球與月球掉個個,無論如何,地球與月球都不會改變自己的運行軌道,這樣的努力是徒勞的。命運就像一潭淤泥,俄狄浦斯王陷在其中無法脫身,越是掙扎,越陷得深。
作為一部經典,《俄狄浦斯王》帶給我們的是強烈的悲劇美。魯迅認為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這個過程中,悲劇美則更加形象直觀。悲劇總是會有讓人感到傷心的情節,從而讓我們產生對悲劇主人公的憐憫,這種憐憫是讀者感到惋惜、傷心、痛苦而由內而發的。在憐憫的同時還伴隨有一種恐懼,這種恐懼是由無力、渺小的自我與壓倒一切的、強大的、命運的力量對比而來的。
但在憐憫與恐懼之後的,是振奮,這正是那種強烈的對比帶來的。人們驚嘆於命運的強大,但是悲劇在描寫人的渺小的同時也在表現人的崇高與偉大:明知命運的強大的力量,仍然不屈服於它,歷經艱險、用盡全力地去反抗、鬥爭。在悲劇中,代表這一精神的悲劇主人公是失敗的,但是一個他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個他站起來,正是他的這種精神給予讀者以強大的精神力量。
朱光潛說過:「悲劇的主角只是生命狂瀾中一點一滴,他犧牲了性命也不過一點一滴的水歸原到無涯的大海。在個體生命的無常中顯出永恒生命的不朽,這是悲劇的最大使命,也就是悲劇使人快意的原因之一。」悲劇在使人憐憫、恐懼之後,又給人以思考,使人成熟,這才是悲劇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