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機、屢教不改,你會怎麼辦呢?
沒收手機?責備或打罵孩子?
但你可曾想過,竟有父親會狠心到讓兒子生吞手機!
前不久,網上流傳著一段令人揪心的視頻:一個男孩正癱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吐著鮮血。
事件起因是這個正在念高二的男孩貪玩手機,教訓了幾次都不肯改過。
半夜偷玩手機被抓包,加上考試考砸了,父親情緒失控之下打罵孩子,還硬逼其吞手機。
恨鐵不成鋼,父親氣不打一處來,更是威脅:以後哪個手指碰手機,就剪掉哪個手指!
孩子沉迷手機,家長一籌莫展——這是80%的家庭都會遇到的教育難題,偏激的教育方式也是屢見不鮮。
說不通教不好,愁壞了的家長們將孩子的這種行為定義為「叛逆」,很多父母以為,面對孩子的叛逆時,只要狠狠教訓一頓就行。
然而,無數教育案例說明:「硬碰硬」的結果往往是越來越「不聽話」。
一位日本媽媽的育兒小故事,另闢蹊徑的教育方式,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兒子進入青春期後,變得叛逆了,有天甚至罵媽媽「臭老婆子」!
在大多數父母的眼裡,這是不孝的行為,肯定少不了一頓責罰。
可這位媽媽卻開心的不得了,笑逐顏開地向爸爸報喜:
咱家兒子終於進入叛逆期了,慶祝一下!
當天晚上美滋滋地煮了象徵吉祥的紅豆飯,還在門口的郵筒上貼了告示:
我家也有叛逆期的兒子啦!
年少的孩子意識到,這樣下去只會讓老媽越來越開心,所以叛逆期一天就結束了!
看似不修邊幅的教育,其實在家庭治療中稱為「悖論式幹預」。
媽媽將兒子叛逆中的成長部分擴大,用喜悅來呈現,忽略了溝通中的攻擊部分,以一種非常規的手段,巧妙地化解了家庭中潛藏的矛盾。
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的方法,往往都很溫柔。
解決孩子沉迷玩手機也是一樣,切勿過於偏激。
如果孩子已經成為「手機控」,家長千萬不要突然阻止孩子接觸手機或者用極端的方式懲罰孩子,這樣會產生反抗情緒。
「圍堵」或是「暴力」的方式,只會讓孩子對手機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難以獲得良好的效果。
讓孩子正確使用手機,方法如下:
感受和理解孩子的處境 ,跟孩子像朋友一樣交談,了解他們沉迷手機的根本原因。
無論蹣跚學步,還是開口說話,以及玩手機,孩子的許多行為都源於模仿。
要想孩子減少玩手機,大人在孩子面前應該儘量減少玩手機的機會。
一起讀書、做手工、進行戶外運動等,把孩子的視野放大,不再只盯著小小的手機。
孩子到一定年齡,可以適當玩手機,但要控制好時間,每次時間不宜太長。
為孩子設置「獎勵機制」,將玩手機作為孩子完成學業之後的激勵:
作業完成的又快又好,可以兌換10分鐘玩手機的時間;
考試成績進步,可以獎勵下周每天多15分鐘的手機使用時間;
在比賽當中獲獎,獎勵下周每天玩20分鐘手機……
但一定記得,一旦給孩子做出了承諾,就一定要去兌現。
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避開手機,智慧的家長都善用巧妙方法,而不是一味去強硬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