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靡一時的網遊
作者:海綿小寶,寶媽一枚。
鄰居的小孩才剛上幼兒園,就知道「吃雞」了,這令他媽媽頭痛不已,心想著孩子才幼兒園就迷上了網路遊戲,以後可怎麼辦?
現在的小孩子人手一部手機平板,許多父母談「網」色變,一說起電腦,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遊戲耽誤孩子學習,其實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孩子長時間沉迷於網路遊戲不能自拔,那麼這樣的孩子內心肯定缺乏某種情感,才令他感到除了遊戲以外,一切都是乏味的。這樣的孩子,就算他生活在一個沒有遊戲的年代,也會因為其他事情而耽誤了學習。
因此,家長們需要認識到:耽誤孩子學習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孩子本身出了問題。
同事小倩夫妻倆把在老家留守的兒子接到自己身邊來,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為了方便學習和聯繫,夫妻倆給孩子買了新手機電腦。不料,孩子剛來不久就迷上了玩手機和電腦,而且也不怎麼愛和爸爸媽媽說話。
為什麼留守兒童更容易發生沉迷網絡的現象?對於孩子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人,而留守兒童,從小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人際環境中,在大腦深處會隱藏許多負面的情緒,比如害怕、不安、恐懼、擔心等,但由於身邊長期缺乏信賴的人,負面情緒難以釋放,他們往往會假裝表面平靜,但內心會不斷並隨時隨地尋求支持、安全感和關愛。
留守兒童玩手機
因此我們會發現,很多留守兒童都不怎麼愛說話,而像網路遊戲它們也不會說話,但其創造出的虛擬世界卻能給予留守孩子快樂、溫暖等抑制負能量的情緒,這種感覺就像,有一個人無條件默默地在陪伴你,關愛你,慢慢地,這個溫柔的魔爪把你拉進了網路遊戲的深淵……
而回想起我鄰居家的小孩,他出生在一個二胎家庭,弟弟才剛學會走路,媽媽幾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弟弟上,因為生活上很多事情他已經可以獨立完成,但是弟弟還需要大人幫助,有時候他故意搗亂來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沒想到招來的卻是媽媽的罵聲,所以缺少關愛的他在接觸了網路遊戲後,一發不可收拾,這就不足為奇了。
有的父母喜歡把孩子管得很嚴,孩子一犯了什麼小錯誤,就會加以責罰,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缺乏自主權,也很容易對網路遊戲產生依戀,因為在網路遊戲中,失敗了不會被批評,成功了會有獎勵,還會升級,孩子被包圍在一種高度讚揚與鼓勵的氛圍裡,產生依賴不足為奇。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有關態度與行為關係的自我價值定向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外在環境壓力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種態度與具體行為之間一致性的高低,或對具體行為影響作用的大小,決定於這一態度本身是否居於個人價值系統的中心位置,是否對個人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態度的向中度越高,則有關的行為對個人的意義越重要,對個人遠效的心理影響也越大,從而這種態度對行為的影響作用也越大。
以上理論也可用來解釋網癮。在孩子的所有追求中,最關鍵的是,自我價值的追求,而親子關係是探尋自我價值的核心維度。
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定向。其中,家庭教育中的衝突、負面情緒、謾罵等,都可能會增加孩子在網上尋求自我價值的可能性,網絡成癮風險更大。
孩子在親子關係中獲取不了情感支持,就會試圖在身邊的大小事物中獲取,而網絡是最直接最容易觸及的方式之一,因此可以這麼說,網癮實則上是對孩子自我價值缺失的一種病理性補償。
在學校裡,成績差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老師的重視,反而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甚至經常被安排坐在教室最後一排,受到同學的歧視。最可悲的是,這些孩子回到家裡,家長也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沒給好臉色。
我們的教育評價體制長期以來形成一種錯誤的觀念,「學習好,便一好百好」。不得不說,成績不好的孩子成為了這些教育的犧牲品。
這些孩子一旦觸網,便可以不顧一切鄙夷的目光,責罵的聲音,只管做好一件事,就是玩遊戲,就可以獲得金幣,升級等獎勵。這種成就感,是在學校裡找不到的。
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對青少年沉迷網絡作了分析,其中,她說到,「痴迷是擺脫現實的一個表現」。
而玩遊戲帶來的刺激、趣味、獎勵,可以替代現實生活中的不愉快、壓力、批評。
孩子之所以會迷戀網路遊戲,因為在一次次的過關打怪中,他依靠自己的能力獲得升級獎勵,自我價值得到了滿足,而這種快感,是在學習過程中從所未有的。
總而言之,孩子容易沉迷網路遊戲,是因為他們在遊戲當中容易獲得肯定,實現了自我價值。所以,我們要找出孩子的沉迷遊戲的緣由,才能幫助孩子重回正軌,正視網路遊戲。
相信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在家只顧著玩遊戲不學習都很糟心,也許很多父母會斥責孩子,更甚至打孩子,通過這樣逼使孩子遠離遊戲,但其實,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發展,反而會破壞親子關係。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面對孩子沉迷網絡,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從而讓孩子的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呢?下面我給各位家長支幾招~
李玫瑾教授還建議,當孩子一沾上遊戲,那這個過程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擴充他的興趣。
除了學習和遊戲之外,家長可以讓孩子學學音樂,學習滑冰,或者參加體育鍛鍊,那麼在孩子一周的時間當中,有兩三項非常有趣的事情供她自由選擇,他慢慢地就會減少對遊戲的關注度,把時間勻到每一件他感興趣的事情上。
如果你禁止了孩子一切的課外活動,只給他留下一個選擇——學習,那他只能往遊戲這條路上走。因此,家長要儘量抽出時間,培養孩子的其他興趣,不要以工作忙為理由,讓孩子長時間與手機電腦為伴。
小孩子的世界其實是自成體系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一套語言和行為系統。
有一次我帶寶寶去隔壁屋玩耍,撞見一個有趣的對話。
小男孩對她媽媽說,「弟弟不聽話,要把他關在音樂了。」那個媽媽第一次聽不懂,就無視了。小男孩見媽媽無動於衷,就繼續重複那句話。然而,男孩的媽媽就說,「聽不懂你說什麼,什麼把弟弟關在音樂裡啊」。
小男孩急起來,抓著他媽媽的衣服,激動地說到,「媽媽你聽得懂,把弟弟關在音樂裡」。這時候,那位媽媽還是一臉茫然,只見小男孩一直重複著那句話,最後竟然哭了起來。
我到至今都未琢磨出「把弟弟關在音樂裡」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那個小男孩的認真臉告訴我,這不是一句玩笑話,而他的眼淚也告訴我,他是多麼想得到大人的理解。
小孩子的詞語組織能力有限,對世界的認知也有限,有時候他們一些匪夷所思的語言行為,我們作為大人不能無視,尤其是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更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的生活和語言方式。
由此,玩遊戲這件事亦然。可能對於我們成年人來說,玩遊戲浪費時間,是一件沒意義的事,但對於小孩子來說,可能是出於情感的需要,譬如,在遊戲裡的過關斬將,升級打怪中獲得的成就感。網絡的世界雖然是虛擬的,但獲得的感受卻是真實的。
對於電子遊戲,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說:「要想更好的引導,作為父母應該更加了解遊戲本身。」
因此,玩遊戲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對話,和孩子成為遊戲裡面的玩伴,從一起探討遊戲中的規則或者人物角色做起,漸漸地,你的孩子才會主動和你分享遊戲以外的事情,最後才能成為生活中的夥伴。
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
有的家長為了限制孩子玩遊戲,會給孩子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這作息表看起來很合理,勞逸結合,有的家長甚至很有責任心,到點了就會提醒孩子該幹嘛了。
事實上,家長這樣做只能夠暫時「管住」孩子,而不能教育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試想,你把孩子什麼時候該幹嘛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孩子還有什麼機會進行自我管理呢?
實際上,規則不必全由大人制定,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協商,譬如:羅列出今天孩子必須完成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情可做可不做,做了就有什麼額外獎勵,不按時完成會有哪些懲罰……這樣由淺入深引導孩子自主安排時間。
此外,家長不要在孩子房間安裝電腦,儘量讓孩子在公共空間上網,如:客廳,書房等。這些都有助於幫助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
有關孩子的自我管理,這三句話獻給家長們:把制定規則的權力交給孩子,把執行監督的功能留給自己,切勿採取強制措施。
其實,網路遊戲也只是遊戲,他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為了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而忘了回家吃飯?直到大人找來,強行把你拉回家。
而現在的小孩子沒辦法在家裡附近找到那麼多的小夥伴,只能在網絡這個世界尋找虛擬玩伴,他們也常常玩的忘記吃飯,總覺得沒玩夠。
事實上,網路遊戲已經成為當代兒童不可或缺的娛樂方式之一,家長們要做的,不是在「孩子玩遊戲會不會影響成績」這個問題上糾結不清,而是要思考,如何讓孩子在玩遊戲的同時又懂得自我約束,畢竟,比起學習成績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更重要。
聲明: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