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2020-09-23 啟達教育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

淪陷在父教缺失的時代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去探索世界。而現在,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藉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關係中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丈夫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母親則會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造成過度依賴或者母子矛盾。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踵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有一個不顧家、不關心妻兒的丈夫,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


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給爸爸的建議


爸爸要融入家庭。


爸爸在家庭中要有存在感,要經常跟家人互動,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每天回家陪家人一起吃晚飯,跟媽媽秀恩愛,陪孩子玩十分鐘的遊戲,背著媽媽說幾句悄悄話,對家庭事務發表意見,塑造丈夫和父親的家庭形象。


爸爸要教育孩子。


很多家庭認為教育年幼孩子是媽媽應該做的事,但是幼年的孩子,本來就跟媽媽比較親近,如果爸爸不介入教育,孩子很難跟爸爸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爸爸能教給孩子很多本領,是媽媽很難辦到的。


給媽媽的建議


在家庭中,媽媽不能把親子關係放在第一位,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生活的重中之重。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不好,對孩子的教育肯定好不了。媽媽們不能只關注孩子,也要多照顧丈夫的感受,多關心體貼丈夫,處理好夫妻關係。


壓抑自己的脾氣,做個溫柔可親的媽媽。一個焦慮暴躁的媽媽只會加劇孩子的失控,只有溫柔可親的媽媽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成長的力量。


一個融進家庭的爸爸,一個溫柔可親的媽媽,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爸爸媽媽都要多思考,怎麼樣給孩子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1.中國傳統思想因為在中國有的父親有嚴重的大男子主義,他們覺得教育孩子就是媽媽的責任,而父親只負責賺錢就可以,所以父親對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但是教育孩子是兩個人的事情,父親雖然給家裡錢,是家裡經濟支柱,但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到媽媽身上,媽媽也承受不來。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大多數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父親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還會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但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
  • 中國式教育的痛: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衍生失控的孩子
    >在中國的眾多家庭當中,大部分是一個缺位的父親,一個焦慮的母親,加上一個失控的孩子。一個焦慮和委屈的母親,家庭的氛圍可想而知。焦慮的母親,為了釋放自己的焦慮,會不由自主的抱怨,想要去改變孩子和孩子的父親。當改變失敗之後,母親對孩子、對丈夫、對家長的怨氣也會越來越重。其實男人也不輕鬆,他很孤獨,在妻子全身心的照顧家庭的時候,他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去工作、去掙錢。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01 清單式育兒,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媽媽的微信聊天截圖,看完真是老淚縱橫,這簡直就是眾多老母親的真實寫照啊。
  • 公車上一個家庭的鬧劇,揭開中國式家庭的悲哀,沒有人是贏家
    一個家庭的鬧劇,完美呈現了武志紅老師所說"有問題的家庭結構",揭開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據公交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孩子爸爸也許是聽到指責後覺得不好意思,一句話也沒說,而是徑直走過去扇了寶媽一巴掌。寶媽挨打後說:你們都不知道他平時在家怎麼打我的。公車上這小小的一幕,沒有在網絡上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卻反映出了中國式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讓人細思極恐。
  • 最慘痛的教育真相:失控的母親,缺位的父親,必將合力毀掉自己的孩子!
    拿菜刀恐嚇孩子,這是管教,還是脅迫?其實,這兩起慘案,最大的共同點莫過於兩位母親,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失控。如果在母親因為孩子的學業問題,焦慮失控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妻子安慰鼓勵;如果在孩子因為學業生活壓力巨大,低落壓抑的時候,父親能及時出現,給孩子指引方向;是不是這樣的悲劇就會避免?據調查發現,大多數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明顯低於母親。
  • 孩子問:爸爸去哪了?55.8%的家庭,父親缺失
    在大多數的中國家庭當中,父親與母親總是扮演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父親,總是負責外出工作賺錢,而母親總是負責照顧與教育兒女。家庭教育,本應該由父親和母親合作完成,但現實的問題是,父親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缺失。於是,母親成了家庭教育的「支柱」,她獨自一人包攬了孩子的作業、輔導、補習與開家長會等所有事務。
  • 如何找回缺失的父愛?調整兩個角色定位,還孩子一個完整家庭
    話題主要內容是:媽媽總是像超人一樣無所不能,但背後也有無數焦慮。比如職場中女性婚育歧視、家庭中的"喪偶式育兒",面對困境女性更需要呵護和關愛。這些中國家庭養育的典型問題,成為了寶媽們吐槽的主題和社會關注熱點。帶孩子似乎成了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卻越來越邊緣化。構建一個完整的家庭養育體系,需要父母雙方的共同參與。
  • 「工作狂」父母很會玩,付辛博寵女第一名,家庭「練習室」很溫馨
    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也越來越多,因此在未來的教育過程中,無論是父親和母親都應該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去。為什麼許多家庭會變成喪偶式家庭?▼父親角色的缺失會使得母親變得焦躁在中國式家庭中,如果孩子長期有一個缺位的父親,那麼這個孩子的母親一定會是變得易焦慮。如果父親角色長期缺失,那麼她就要承擔起家庭中的一切事物,並且承擔起獨自養育孩子的責任。
  • 爸爸帶孩子優於母親?BBC紀錄片深度揭示《父親的生物學意義》
    這句話說到了很多爸爸的心裡,很多不帶娃的爸爸都以此為藉口,於是出現了中國式家庭關係中的「男主外,女帶娃」,父親認為自己賺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就夠了,而帶娃是媽媽的責任。曾經有過一個有趣又發人深省的調查,記者問了幼兒園25名孩子同一個問題:你的爸爸或者媽媽是做什麼的?
  • 為何「中國式渣爹」盛行?其實父親職責的缺失,母親同樣有責任
    中國式渣爹,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這種「渣爹」很多家庭深恨痛心?有很多身為父親的人,沒有做到父親的責任。總會聽到有的母親說:「你還是個男的嗎?生而不養,養而不陪,陪兒不教,孩子今後的前途,你不管嗎?每天你都在上班,休息,休息,上班,你關心過我們母子的生活嗎?你關心的方式可能是用你的錢來代替的吧!」這都是母親的抱怨和孩子的想法。很多人都是晚上一回到家,放下手中的工作,什麼也不管直接進房中休閒遊戲,要麼就是出去喝酒應酬,不管妻子和孩子的任何生活習慣。
  • 張德芬空間獻禮父親節,助力成就更好的自己,突破「中國式父子關係」
    近日,關於「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問題,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其中知乎上的一個觀點引發了網友的熱論:中國式家庭教育=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這是中國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其作者觀點: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更多的是情緒的流通,而不是情感的流動。
  • 南京高三生殺母:焦慮的母親,失蹤一樣的父親,叛逆期的孩子
    3、這個年紀的孩子更需要的是自己的空間,父母應該主動在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出界限,在抓學習之前,先處理好親子關係。三、要高度重視「缺失父親」問題。這並不是一個不健全的家庭,但是和許多中國家庭一樣,父親在管教孩子的階段是缺失的,孩子對父親的缺失也曾有抱怨,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導致了家庭矛盾進一步激發。
  • 最好的家庭教育: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1父親能陪伴,孩子更優秀在我國,大多數的家庭中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當一面。有很多人說:「父親就像是一座山,沉默威嚴,卻也從來不懂遷就。」別讓陪伴缺失,別讓孩子受傷,別到了年老之後,才後悔這一生最沒做好的角色,是父親。
  • 中國家庭的「父親缺席」:女兒將來遇渣男,兒子一生沒出息
    ——美國詩人Nancy Smith這是我最近閱讀看到的一句詩歌,是在遺憾男人在育兒中的所得之少,這話亦適用於中國大多數家庭,只因在我國,喪偶式育兒是主流,男人不懂照顧孩子成了默認的潛規則。這是因為大多數孩子都有來自父母的雙重陪伴,但父愛缺失的孩子只有母親。然而孩子天生對父母存在一種本能嚮往,當發現父親對自己的冷漠和視若無睹時,孩子就會自我質疑——「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所以爸爸才不喜歡我」,以至於否定自我價值,內心容易陷入自卑和無助中。據觀察,父愛缺失的孩子很容易感到焦慮,這是因為底氣不足的緣故。
  • 如果孩子長期缺失父愛,會變成什麼樣?別成為「喪偶式育兒」家庭
    玩電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本應該是一家之主的爸爸,變成了這個家的局外人,孩子的事情很少管,只有媽媽兼顧著孩子和家庭,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喪偶式育兒」。那麼,當父親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時候,孩子沒了父愛會變成什麼樣呢?
  • 大多數家庭現狀: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每個父母的頭等大事,有些媽媽,為了孩子的學習,甚至不惜辭掉高薪、或鐵飯碗,做全職媽媽!對於很多中國父母來說,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來說似乎已經超越了家長在自己事業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