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媽媽都說自己有很大的焦慮,甚至有些得了產後抑鬱症,感覺自己壓力很大。
其實這這種事很常見,尤其是在大城市,焦慮指數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都由一二線城市構成。
你是否認為,為人父母就等於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精力奉獻給孩子?
你是否思考過,你養孩子如此焦慮,究竟是為什麼?
01
清單式育兒,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媽媽的微信聊天截圖,看完真是老淚縱橫,這簡直就是眾多老母親的真實寫照啊。
看完我默默的打開了我的微信,處理了積攢了一天的各群信息。
其中包括幼兒園的,陪讀群裡老師發的繪本,給孩子畫出繪本中最喜愛的畫面;
英語班的,陪孩子錄一段英文字母歌視頻,不能低於一分鐘;
舞蹈班的,複習當日舞蹈並拍照發到群裡,附加一段感受;
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數據顯示:健康和教育是讓媽媽焦慮的兩大殺手!
我的一個朋友他們對孩子將來的定位是出國定居。為了達到目標,3歲以前每天教孩子2小時英語,在家儘可能用英語對話;爸爸每天早起為兒子做西式早餐;請外教上遊泳課、體育啟蒙課;每年保證至少3次國外旅行。
3歲以後,上了國際幼兒園;幼兒園裡的萬聖節活動、聖誕節活動,總之各種活動,夫妻倆一定全程參與。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越是優秀,越是追求完美,對孩子的要求也就越高。
他們企圖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而這樣非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致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於是,「父母焦慮—企圖控制—孩子逆反—父母更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02
渴望給孩子最好,成為「標準化」父母。
奶粉、生病、學區房、入學,這些詞語都是當代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
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最好的吃穿,最好的營養品;別的家長都在爭先恐後為孩子掙一個學區房出來,我們做不到的話,那豈不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父母渴望什麼,就總是希望給孩子什麼。我們在幼時未完成的夢想,便強加到孩子身上。
其實焦慮也是會傳染的,也許你有意隱藏,卻欲蓋彌彰,反而會無形中將這種焦慮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03
放過自己,不必做一個「完美媽媽」.
在大多數傳統家庭,媽媽的焦慮指數比爸爸要高很多,他們希望成為「超人媽媽」,壓力大,失眠這些詞也隨之而來。
溫尼科特提出「good enough mother」,也可以把它理解為「60分母親」。
做媽媽,其實我們只要做到60分就可以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做到「有原則的堅定」和「無條件的友善」,這樣就足夠做到60分。
剩下的40分,我們要做自己,做一名獨立的女性,成為孩子的榜樣。
節目《嚮往的生活》裡,海清大晚上打電話給孩子,本以為是督促他學習,沒想到是勸孩子「早點睡吧」,「作業不能明天做嗎」,「不做也沒關係的」。
相比於成績,海清更看重孩子的健康,海清曾坦言:自己並不特別關注孩子的分數,就連孩子的期末成績也不過分追問。只是聽兒子說了句「挺好的」,就過去了。
而在她這種「不關注成績」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反而更自律,更能不驕不躁,心平氣和地學習。
當你又開始擔心焦慮孩子時,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停下來,將關注點轉回到自己身上。
具體我們可以分三步來做:
第一步,停下來,深呼吸。
第二步,體會自己的情緒並對自己表達出來。比如「我很焦慮」,可以對自己重複地表達多次。同時繼續放慢呼吸,放鬆自己。
第三步,擔起自己的責任。明確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情緒,我要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
其實大多數的焦慮都來源於我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太高太遠。
放眼於眼前,尊重簡單的快樂,給孩子更多自主權和空間。也許這樣,我們都會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