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2020-12-20 騰訊網

之前在網上看到很多媽媽都說自己有很大的焦慮,甚至有些得了產後抑鬱症,感覺自己壓力很大。

其實這這種事很常見,尤其是在大城市,焦慮指數最高的十大城市,全部都由一二線城市構成。

你是否認為,為人父母就等於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與精力奉獻給孩子?

你是否思考過,你養孩子如此焦慮,究竟是為什麼?

01

清單式育兒,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媽媽的微信聊天截圖,看完真是老淚縱橫,這簡直就是眾多老母親的真實寫照啊。

看完我默默的打開了我的微信,處理了積攢了一天的各群信息。

其中包括幼兒園的,陪讀群裡老師發的繪本,給孩子畫出繪本中最喜愛的畫面;

英語班的,陪孩子錄一段英文字母歌視頻,不能低於一分鐘;

舞蹈班的,複習當日舞蹈並拍照發到群裡,附加一段感受;

據中國媽媽焦慮指數數據顯示:健康和教育是讓媽媽焦慮的兩大殺手!

我的一個朋友他們對孩子將來的定位是出國定居。為了達到目標,3歲以前每天教孩子2小時英語,在家儘可能用英語對話;爸爸每天早起為兒子做西式早餐;請外教上遊泳課、體育啟蒙課;每年保證至少3次國外旅行。

3歲以後,上了國際幼兒園;幼兒園裡的萬聖節活動、聖誕節活動,總之各種活動,夫妻倆一定全程參與。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越是優秀,越是追求完美,對孩子的要求也就越高。

他們企圖控制孩子,不允許孩子犯錯,而這樣非但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會壓抑孩子的天性,致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於是,「父母焦慮—企圖控制—孩子逆反—父母更焦慮」這樣的惡性循環就產生了。

02

渴望給孩子最好,成為「標準化」父母。

奶粉、生病、學區房、入學,這些詞語都是當代媽媽們最關心的問題。

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最好的吃穿,最好的營養品;別的家長都在爭先恐後為孩子掙一個學區房出來,我們做不到的話,那豈不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父母渴望什麼,就總是希望給孩子什麼。我們在幼時未完成的夢想,便強加到孩子身上。

其實焦慮也是會傳染的,也許你有意隱藏,卻欲蓋彌彰,反而會無形中將這種焦慮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大人喜歡控制孩子,希望孩子聽話,而當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他們預期和允許的範圍後,會變得憤怒、焦慮、情緒失控。

如果孩子常常這樣,他們就會否定孩子,進而懷疑自己,也失去對孩子的信任。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孩子的「失控」就等同於自己的「失敗」。

03

放過自己,不必做一個「完美媽媽」.

在大多數傳統家庭,媽媽的焦慮指數比爸爸要高很多,他們希望成為「超人媽媽」,壓力大,失眠這些詞也隨之而來。

溫尼科特提出「good enough mother」,也可以把它理解為「60分母親」

做媽媽,其實我們只要做到60分就可以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做到「有原則的堅定」和「無條件的友善」,這樣就足夠做到60分。

剩下的40分,我們要做自己,做一名獨立的女性,成為孩子的榜樣。

節目《嚮往的生活》裡,海清大晚上打電話給孩子,本以為是督促他學習,沒想到是勸孩子「早點睡吧」,「作業不能明天做嗎」,「不做也沒關係的」。

相比於成績,海清更看重孩子的健康,海清曾坦言:自己並不特別關注孩子的分數,就連孩子的期末成績也不過分追問。只是聽兒子說了句「挺好的」,就過去了。

而在她這種「不關注成績」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反而更自律,更能不驕不躁,心平氣和地學習。

當你又開始擔心焦慮孩子時,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停下來,將關注點轉回到自己身上。

具體我們可以分三步來做:

第一步,停下來,深呼吸。

第二步,體會自己的情緒並對自己表達出來。比如「我很焦慮」,可以對自己重複地表達多次。同時繼續放慢呼吸,放鬆自己。

第三步,擔起自己的責任。明確告訴自己,這是我的情緒,我要為我自己的情緒負責。

其實大多數的焦慮都來源於我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太高太遠。

放眼於眼前,尊重簡單的快樂,給孩子更多自主權和空間。也許這樣,我們都會收穫更多。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越來越多的家庭陷入這種模式,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家庭問題便由此產生和爆發,你家裡是否是這樣呢?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去探索世界。而現在,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藉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關係中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
    描述一個家庭的成員本應該是:可愛的孩子、溫暖的母親、有能量的父親。但是現在的家庭裡面描述家庭成員估計要這樣來說:失控的孩子、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現在的家庭為什麼會成為這個樣子呢?小悅在孩子的眼裡就是一個暴躁的媽媽,而孩子在小悅的眼裡也是極其的不聽話,而在孩子和小悅的眼中,爸爸就是一個賺錢的機器。就這樣的一個家庭模式孩子能夠幸福嗎?為什麼家庭裡面爸爸會缺失,媽媽會焦慮呢?
  • 大多數家庭現狀:缺位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而爸爸的發聲佔極少數,說明了一個現象問題,在我們中國,大多數家庭,都是媽媽在輔導管理孩子的學習,而且管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媽媽基本上都變成了網絡上說的,「吼媽!」在家庭裡面,感性的媽媽,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是家庭,什麼是愛、什麼是感情、什麼是安全。」而理性的爸爸,則更容易教會孩子,「什麼社會的規則、規矩」。所以,將來引領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爸爸的責任往往大過於媽媽。
  • 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 心理學家胡慎之: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有的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 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
    不過,從孩子的心理健康角度出發,在心理諮詢室裡見過那麼多不開心的孩子,很多近乎是悲劇的家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最好的家庭教育從來不是家裡買了怎樣的學區房,孩子讀了多少書,有多少愛好,而是父母雙方共同創造有愛的氛圍,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讓孩子在愛裡成長。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 中國式教育的痛: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衍生失控的孩子
    來興智學習的有95%的都是媽媽,經常會有媽媽抱怨爸爸:我老公完全指望不上,孩子出了問題,只會生氣抱怨,甚至指責我沒有照顧好孩子;我要照顧兩個孩子,老公每天都在外面,什麼忙都幫不上,有的時候偶爾在家,也是玩手機睡覺。
  • 公車上一個家庭的鬧劇,揭開中國式家庭的悲哀,沒有人是贏家
    一個家庭的鬧劇,完美呈現了武志紅老師所說"有問題的家庭結構",揭開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據公交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孩子爸爸也許是聽到指責後覺得不好意思,一句話也沒說,而是徑直走過去扇了寶媽一巴掌。寶媽挨打後說:你們都不知道他平時在家怎麼打我的。公車上這小小的一幕,沒有在網絡上激起太大的水花,但是卻反映出了中國式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讓人細思極恐。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深以為然。 有沒有發現,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數都存在這種通病: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最近看黃磊、海清主演的家庭劇《小歡喜》,其中,喬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 喬英子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但哪怕父母沒離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媽媽宋倩一個人帶大的。從小,爸爸喬衛東就沒對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教育有過什麼幫助。 劇中,一段英子和母親吵架的場景讓人淚目。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 「中國式」家庭的悲哀: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和失控的孩子
    中國式家庭最主要的特徵有3個,也就是缺愛的父親、急躁的母親、失控的孩子,不少家庭都有這樣的現狀。而在前些日子,鄭州一公交車上發生的一幕,完美展示了「中國式家庭」的悲哀。從監控視頻來看,公交車裡10歲上下的孩子耍脾氣,並將身上的衣服給脫掉。
  • 如果孩子長期缺失父愛,會變成什麼樣?別成為「喪偶式育兒」家庭
    在孩子小時候,每當孩子哭鬧、不睡覺、換尿布、穿衣服等時候,爸爸做的最順手的一件事就是把孩子丟給媽媽,自己不是上廁所就是要工作,似乎,它陪伴孩子玩的時候,孩子都是笑呵呵的,一旦變臉就跑到不知所蹤;等孩子大一些,要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也都是媽媽的工作,當媽媽被孩子的作業氣的血壓升高的時候,爸爸還在悠哉的看電視、
  • 如何讓「隱形爸爸」顯形,積極參與家庭教育,告別「喪偶式育兒」
    近年來,「隱形爸爸」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喪偶式育兒」越來越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據調查,中國有八成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足1小時,而每天陪伴孩子達到3小時的父親不足一成。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呢?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這一現狀,告別「喪偶式育兒」嗎?「喪偶式育兒」現象的產生原因我們看到周圍的很多家庭普遍存在父親角色缺失,爸爸家庭教育參與程度不夠的現象。要想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弄明白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然後才有可能針對原因,真正能找出一些很好的辦法或者切入點,改變這一現狀。
  • 「有本事就一直打」,挑事的爸爸和失控媽媽,是孩子的童年噩夢
    文|文兒昨天看到這樣一個視頻,爸爸媽媽因為瑣事吵架,心情很不好。這時候媽媽罵了旁邊的孩子,也不是孩子做錯了什麼,就是看孩子很不順眼。爸爸看見就說:你罵孩子幹嘛?有毛病呀。媽媽說:我罵了怎樣,我還打他呢。話沒說完就提著雞毛撣子打在孩子身上,爸爸不僅不勸,還在那挑事:有本事你還能打死他。
  • 中國家庭爸爸帶孩子的不多,媽媽們該如何讓爸爸一起分擔呢?
    很多家庭媽媽照顧和關心孩子的多。因為自己對於父親怎麼樣帶孩子完全是空白,完全沒有父輩的經驗可以拿來用。尤其現在"喪偶式育兒"的家庭不少,為什麼參與育兒的爸爸們不多?傳統觀念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的價值感體現在家以外的地方,家裡的事女人負責,包括孩子。
  • 中國家庭爸爸角色缺位難題:用擁抱式陪伴破解
    擁抱式陪伴破解中國家庭爸爸角色缺位難題  近年來,父親角色缺位問題一直都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數據顯示,僅有52.9%的爸爸經常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超半數爸爸將親子陪伴簡單等同於同處一室。父親角色缺位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爸爸該怎樣表達父愛?怎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爸爸?
  • 如何找回缺失的父愛?調整兩個角色定位,還孩子一個完整家庭
    文/睿姐母親節當天,網絡上發起了#媽媽不用是超人#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話題主要內容是:媽媽總是像超人一樣無所不能,但背後也有無數焦慮。比如職場中女性婚育歧視、家庭中的"喪偶式育兒",面對困境女性更需要呵護和關愛。這些中國家庭養育的典型問題,成為了寶媽們吐槽的主題和社會關注熱點。帶孩子似乎成了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卻越來越邊緣化。
  • 爸爸缺位,孩子的心理營養出現哪些缺失,「媽媽是超人」一目了然
    在《媽媽是超人》這檔節目中,不止一位媽媽表示孩子的爸爸什麼都不管,把責任推卸給我們。其實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明星和我們普通的爸爸媽媽一樣,也面臨著父母缺位的問題。大多數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都是爸爸負責出門上班賺錢,然後媽媽負責打掃衛生,在家帶孩子。很多爸爸早出晚歸,有時候工作忙,甚至一周都看不到孩子一次。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家庭關係
    ■ 侯曉然2月24日,由皮克斯動畫首位華裔女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Bao)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片中鮮明的中國元素、細膩的描述、大膽的想像,打動了無數人,而劇情中表現出的中國式家庭關係,更值得我們深思。《包寶寶》以多倫多華裔移民子女的經歷為創作靈感,講述了一位華裔「空巢」媽媽的故事。有一天,她做的包子活了過來。
  • 「共享爸爸」是對「喪偶式家庭」的善意提醒
    品牌方回應稱,小程序只是創意營銷方式,通過公益倡導大家關注父親角色的缺失。(5月16日 澎湃新聞網)想要什麼樣的爸爸?「商務型」「暖男型」「運動型」「文藝型」「幽默型」總有一款適合你,按照自己的需求即可選擇下單,定製一個「共享爸爸」服務。然而這並非真實的服務,乃是一個家居品牌的創意營銷,「共享爸爸」則是配套的小程序,通過其達到引流、跳轉產品推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