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2021-02-07 夜聽

作者:範叔
來源:讀書有範(ID:dushu259)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

「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深以為然。

 

有沒有發現,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數都存在這種通病: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爸爸不出力

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每十年都會做一次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

 

報告顯示,在40歲以下被訪爸爸中,最近一年從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佔到70%,從不或很少輔導孩子功課的佔到47%,而媽媽在這兩項的表現分別為7%和20%。

 

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在媽媽的照顧和教育下長大的。

 

最近看黃磊、海清主演的家庭劇《小歡喜》,其中,喬英子的家庭就是典型的例子。

 

喬英子成長於一個離異家庭,但哪怕父母沒離婚之前,英子也是由媽媽宋倩一個人帶大的。從小,爸爸喬衛東就沒對英子的生活起居和學習教育有過什麼幫助。

 

劇中,一段英子和母親吵架的場景讓人淚目。

 

英子說自己學習壓力大,才會逃課,媽媽宋倩聽了,眼淚就奪眶而出,她也委屈:

「我壓力不大呀,都是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的呀。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給你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哪怕偶爾出力,也像是「詐屍式育兒」一樣,不僅沒帶來任何幫助,還給孩子和媽媽添點亂。

 

比如喬英子的爸爸喬衛東,孩子高三了,終於知道要關心孩子學習和成長了,出錢給孩子買了她喜歡的玩具,用討好孩子的方式希望和孩子親近,一味放任孩子玩耍,以此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但最後,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還破壞了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關係。

 

有多少家庭的爸爸,有能力的,就只出錢不出力,覺得賺錢很辛苦,錢到位了就以為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最多的一個。沒能力的,就只發脾氣不出力,沒什麼本事卻還總是喜歡時不時指點母親的教育方式。

 

古語有言:子不教,父之過。

 

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父親在他的生活裡,是幾乎消失的。爸爸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著責任和榮譽,一個不出力的父親,又怎能孕育出一個優秀健康的孩子。

 

更何況,有時,爸爸的不出力,只能逼得媽媽用蠻力。

 

媽媽用蠻力

 

看過央視的一則跟拍式紀錄片《零零後》,其中有一個叫「錫坤」的孩子。

 

因為爸爸在外工作,陪伴孩子成長的都是媽媽。媽媽每天為錫坤的生活和教育操碎了心。

 

孩子想當科學家時,她馬上買了實驗材料,卻又擔心他專注科研,以後人際交往會不會有問題;

 

孩子迷上魔術,她一邊找培訓老師,一邊焦慮孩子的未來,長大後靠魔術沒辦法養家……

 

但當錫坤長到12歲時,就開始對媽媽的各項叮囑不耐煩了。

 

有一次,媽媽為了讓孩子合群,給他報了英文夏令營,夏令營結束時,錫坤原本有一項演出,但他卻臨陣放棄。

 

媽媽知道這個消息後,連夜趕到營地,不斷地對錫坤勸說和施壓。

 

記者採訪錫坤時,他說:「是我媽媽讓我去表演的,她給我爭取的這次機會,我是被逼的。

他還說:「我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會離開我,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想丟人。」

 

很多母親都會埋怨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但其實,他們知道得很清楚。

 

知道媽媽對自己的付出,知道有些機會來之不易,知道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好,可並不代表這樣的「良苦用心」孩子就只能興高採烈地接受。

 

有期《少年說》,一個孩子鼓起勇氣大聲地控訴媽媽:「為什麼我休息的時候,要上那麼多補習班,我有12個補習班。」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生活裡只剩下學習,就像沒有哪個大人希望,生活裡就只剩下工作。

 

孩子學習固然重要,但再重要,也需要量力而行。

 

太過用力的教育,教不出聰明獨立的孩子,毫無章法式的蠻力逼迫,也只會牢牢鎖住孩子生命的可能性。

 

別讓孩子成年之後,成為一個人人厭煩的媽寶。

 

性格裡藏著膽怯,眼神裡含著孤獨,一邊渴望自我獨立,一邊又習慣性依賴父母。

 

教育需要的是良性的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逼迫。哪怕為了孩子好,也要把握好分寸,做個不過分越界的引路人。

 

教育也急不來,越是著急,越是焦慮,反而成效越低。畢竟,最好的家庭教育,不看過程,就看結果,孩子的未來有多優秀,看得不是用的蠻力有多大,而是方式是否到位,孩子是否真心向學。

 

 

終究,父母只能陪伴孩子四分之一的人生,家庭教育也只在前20年才真正有效。

 

對孩子的人生來說,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每一個角色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

 

但如果媽媽能勻一點力氣給爸爸,爸爸勻一點放鬆的心態給媽媽,這場家庭教育的天平就不會歪斜得太過分。

 

媽媽不該事事都管,爸爸不該事事放手,教育孩子的路上,一家人各司其職,既要一起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充分的親密和尊重,也要懂得適時和孩子分離。

 

一個不缺愛,不缺理解和信任,不缺自由空間的孩子,才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最大希望。

-END-

作者簡介:範叔,本文首發讀書有範(ID:dushu259),美好晨光,伴你讀書。轉載請聯繫讀書有範授權。

長按下方二維碼,一起做有遠見的父母。

相關焦點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哪怕偶爾出力,也像是「詐屍式育兒」一樣,不僅沒帶來任何幫助,還給孩子和媽媽添點亂。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
  • 垃圾教育定律: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如果失去家庭教育做輔助,學校教育很有可能孤掌難鳴。 俞敏洪曾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方法,但是失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一生E本分享|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深度好文~)
    聽她說完我噗嗤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的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但是即使這樣煞費苦心,是不是成績斐然呢?答案是:未必。
  • 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的家庭,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殊不知失敗的教育,離不開下面這三個原因:一、孩子不努力二、爸爸不出力三、媽媽用蠻力大家要知道,孩子成長的路上,媽媽越是用蠻力,越是適得其反。就像握在手中的沙子,越是想抓住,越是會失去更多。媽媽蠻力教育下,越是壓迫孩子,孩子就越是變得叛逆不想好好學習,最後的結果只會適得其反。有時候,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多聽聽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 ,才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否則孩子只想逃離媽媽的身邊。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爹媽必看)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家庭教育的誤區: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縱觀身邊,趕場子似的培訓班,陪寫作業,陪到心梗,是我們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還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付出全部,卻養不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向上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或許,教育失敗的根源,正在於此: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 中國家庭爸爸角色缺位難題:用擁抱式陪伴破解
    擁抱式陪伴破解中國家庭爸爸角色缺位難題  近年來,父親角色缺位問題一直都是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數據顯示,僅有52.9%的爸爸經常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超半數爸爸將親子陪伴簡單等同於同處一室。父親角色缺位將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怎樣的影響?爸爸該怎樣表達父愛?怎樣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爸爸?
  • 親子論壇 | 打破「中國式父子」魔咒,讓爸爸不再缺席家庭教育!
    雖然是調侃的玩笑話,但卻是「中國式父子」的真實寫照。父愛如山,厚重而肅穆,卻有種讓人難以親近的距離感。大部分的中國父親在與孩子相處時,總顯得被動或不知所措,好的家庭教育要建立在好的情感基礎上,作為父親的你,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你是怎麼看的,又是如何做的呢?
  • 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01 清單式育兒,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之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媽媽的微信聊天截圖,看完真是老淚縱橫,這簡直就是眾多老母親的真實寫照啊。
  • 爸爸去哪兒了?中國式育兒,媽媽操心太多,爸爸出力太少
    她覺得,如果班上別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去參加,如果只有我們是媽媽,那阿呆估計會心裡失落,情緒不好。我個人認為,只要平時爸爸媽媽都很用心養育孩子了,那對於運動會、生日會之類的活動,不必有太強的執念。如果一個孩子特別期望爸爸(媽媽),陪他做某件事,可能恰恰就說明他平時感受到的爸爸(媽媽)關愛不夠。
  • 中國家庭爸爸帶孩子的不多,媽媽們該如何讓爸爸一起分擔呢?
    男人不帶娃,真的是他們不帶嗎?有可能是不會,有可能是不願意,有可能是嫌麻煩,也有可能是不被承認,不被鼓勵。很多家庭媽媽照顧和關心孩子的多。媽媽們和孩子們在沒有孩子之前,若爸爸的童年沒有他父親的陪伴或教育
  • 很多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毀在了這三點上,可謂費力不討好
    媽媽總是逼著孩子學習,上輔導班,做功課。而爸爸總是說,教育要循序漸進,給孩子留點玩的時間,孩子開心了,學習自然就會好。我想這時媽媽的心理肯定是在想:好吧,你是親爹,我是後媽。「親爹」永遠都是為孩子著想,而「後媽」,永遠都是跟孩子對著幹。
  • 爸爸缺位中國教育?這些昌平爸爸做的事可能會讓你懷疑人生
    不得不說父親缺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成為了大眾熱議的教育困境。 有人說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育爸」缺位,你的孩子就已經錯過了一個小目標。
  • 中國式家庭教育能培養出天才兒童嗎?
    一談起「中國式家庭教育」,大家就會不約而同的想起「中國式家長」,有網友甚至這樣評價中國式家長:他們既不是好的表達者,也不是好的聆聽者。他們只是仲裁者和裁判,天然制高點,行使自己的武斷和控制。但越到最後題目越難,有很多專業問題和生僻知識,連很多高學歷的成年人都解答不出來,葛軍也被難倒了。可這個時候葛軍的分數已經遙遙領先了。觀眾也被葛軍小小年紀具備的知識儲備震到了。不過,更讓大家震驚的,還是他父母的反應。比賽休息間隙,有人聽到:葛軍的爸爸對葛軍說,你唯一的未來就是贏得比賽!媽媽更是說出:你現在取得的成績讓她非常失望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