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4萬擇校家長一起,隨時關注擇校信息,記得置頂關注喲!~
點擊上方「51上私立「 → 點擊右上角「...」 → 點選「設為星標 ★ 」。
教育是媽媽的事嗎 ?
聽說最近的教育江湖出了兩個新詞——「善爸」甘休,「育爸」不能。
說的是,在孩子教育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到處活躍著「超級媽媽」縱橫各地的身影,從海澱媽媽、順義媽媽,到近期崛起的昌平媽媽,她們雞娃養娃不亦樂乎,看似一派的「母儀天下」。
但是爸爸去哪兒了?教育是媽媽的事嗎?
有時候,爸爸也會上熱搜。
曾經有一個爸爸上過熱搜是因為爸爸嫉妒女兒作文只歌頌媽媽。
看著這位在女兒和妻子面前已經語無倫次的年輕爸爸,有網友不禁要心疼三秒鐘,也有網友指出女兒之所以如此,是不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父親缺席太多呢?
不得不說父親缺位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已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成為了大眾熱議的教育困境。
有人說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育爸」缺位,你的孩子就已經錯過了一個小目標。
不過「育爸」出力有時也會遭遇尷尬,最近又有一個爸爸上熱搜,是因為輔導作業生氣,一怒之下燒了作業本,還差點引起樓下一場火災.
這則新聞,讓人聯想起記憶深處的那篇文章——朱自清的《背影》。中國式老父親對孩子的愛深沉且孤獨。然而沉默如鐵的背影下,溝通的匱乏,隔閡的深重,父愛的背影寫著深深的遺憾。
爸爸說,我太難了.太難了.
爸爸圈的下午茶
觸不及防嗑到了糖
前兩天,小編參加了一場爸爸們的下午茶,對,你沒看錯,不是媽媽聚會,也不是家長聚會,是一場純粹的爸爸聚會。
來之前,小編的內心充滿好奇,聽說這些爸爸都是各界能人大咖,預想到他們可能會吐槽工作壓力無法分身教育;可能會抱怨在外面呼風喚雨,到了孩子這裡卻瞬間武功盡失;又或者也有那種「精算師」爸爸,隨手就能拋出一張給孩子安排得分秒必爭的課外補習班計劃。
但出乎意料的是,爸爸們交流育兒心得的深度,上天入海,從感性到理性,戰略全局到戰術細節,本以為是小打小鬧,沒想到成了「華山論劍」。
浩爸是一位陪讀的「育爸」。
孩子在內蒙小學畢業後,為了尋找新教育,他帶孩子到了徐州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又來到北京,輾轉幾個學校之後,他落定了昌平,並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在這裡陪讀。
孩子每天放學後,他會跟孩子一起夜跑,跑累了就走路。不僅僅是為了鍛鍊,更是為了讓孩子放下手機,父子倆在行走間放鬆地交流,親密地相處。
放下了手機,孩子跟爸爸的話題也多了起來,學校生活的種種,老師和同學的關係,孩子都會跟爸爸一路暢聊,有時候浩爸也會把自己的一些困惑跟孩子分享,正在讀初中的孩子雖然單純,卻經常能觸發一些出人意料的奇思妙想。
浩爸自己的工廠在內蒙,也許過一段時間他又要回到企業參與經營,但他很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這些時日,「感覺很幸福,不是每個爸爸都有跟兒子的這樣一段親密空間。」
楠爸是另一個陪讀的昌平爸爸。
他是新教育的積極探索者,為了孩子的教育幾乎跑了半個中國。從小學到初中,孩子先後去過成都、徐州、深圳的學校,最終在朋友的推薦下來到昌平的民辦學校,而此時的孩子也開始進入青春期。
作為化工企業的運營者,孩子小的時候他忙於工作,管得較少,關鍵的時刻他不想再缺席孩子的教育了。
2020年,他做了一個決定,媽媽留在深圳陪另一個孩子,他則到北京昌平陪讀,在學校附近的村落租下小院,從企業家變身一個全職陪讀爸爸。
從不進廚房的楠爸學會了做飯,做雞蛋灌餅曾經幾次烤糊,來自兒子的鼓勵卻讓他格外開心。更多的時間,他會跟兒子一起分享信息。他喜歡看TED演講,好的內容就跟兒子分享;周末兒子還會叫上幾個好友一起來看,一起討論。父子倆有時候還會互相做做按摩,生活有滋有味。
父子倆經常會探討,未來社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共識最重要,願景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搭建。不是我想要什麼,而是我們共同搭建起來一個目標,一起來把目標激活。以你為主,以我為輔,我是來幫你的。」說起跟兒子共處的時光,楠爸總是滔滔不絕。
「我計劃陪讀兩年,青春期的這兩年最關鍵,有了穩定的目標和成熟的心智,我才能真正放手。」他曾跟兒子探討是否需要爸爸的陪讀,也跟兒子探討手機的使用管理,達成共識之後,他發現原本的「管教」都變得順理成章、春風化雨。
小編在爸爸圈居然猝不及防磕到了糖,昌平的爸爸不只有背影。
中國爸爸 事業和家庭之困?
天下哪有不愛孩子的父親,哪有不重視孩子未來的父親,但兩座大山橫亙在前:時間和溝通。
「作為爸爸,我走過一段彎路。」超爸說,「這些年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事業和孩子教育,孰輕孰重?我的時間該如何分配?」前些年奔波忙碌經營企業,陪孩子的時間極少。而他也自認為,作為父親,為孩子提供足夠的經濟基礎去接受好的教育是最大的責任。
為了讓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超爸把孩子送到美國讀初中。
「出國之後,感覺跟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少。孩子好強,在外面遇到難事也不跟我們說,但我們從他的語氣中感覺到,他一定是過得不開心。」超爸說,「我們心裡越來越感到擔憂,這種焦慮感在疫情開始之後,變得越來越強烈。一番糾結後,決定讓孩子回國。」
2020年3月,超超從美國返回北京。在北京機場接到孩子的超爸,有一種從天而降的歡喜。他決定讓孩子在昌平的民辦學校讀書,並在學校附近租住了下來。
「疫情之後,之前想不清楚的老問題突然變得清晰了,我決定把更多的時間投在家庭上。」
他拿出更多時間去做之前不會做的事,跟兒子一起看大片,甚至一起玩遊戲。
有一天,兒子提出想學小提琴,超爸立刻響應,在兒子學小提琴的同時,他學起了吉他,還會經常向兒子「請教」技法;隨著父子倆交流的話題越來越多,兒子變得心態越來越寬鬆,性格越來越開朗,家裡經常笑聲盈盈,一把琴打開了父子交流的通道。
正如另一個昌平輝爸的分享,「其實當爸爸的看似強大,面對孩子,我們也有恐懼和擔憂,總是戴著面具,刻意嚴肅。家人面前,卸下面具,以真我面對,才能開啟愛的能量場。」
「跟爸爸的連結,是孩子塑造性格的關鍵。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社會環境越是焦慮,越要讓孩子放下焦慮,父為子岸,成為一個強大的人,才能面對所有的困難和壓力。」超爸說。
中國爸爸 管還是不管?
說起爸爸的關注和參與,那個燒作業的爸爸對孩子也非常關注和投入。
有個段子說:「不談做作業時,父(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涉及到做作業,雞飛狗跳,嗷嗚喊叫,讓路人恥笑,心裡無名怒火『蹭蹭』燃起。讓老人血壓升高,讓鄰居不能睡覺!」
有多少爸爸曾經信誓旦旦說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現在依然奔走於競賽班;一方面希望孩子輕鬆成長,一方面又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為了克服焦慮而不斷製造焦慮。
於是有了教育的「劇場效應」:一個劇場,由於個別人站起來看戲,裹挾著全場的觀眾都從坐著看戲變成了站著看戲。所有人都更累了,戲也看不好。
過去沒有補習班,後來有了補習班,後來越來越多的學生去上補習班,競爭愈演愈烈,從一個補習班到多個補習班,家長、孩子被裹挾著,身不由己參與進去,停不下來。
惡性競爭的結果有多慘烈?地球上曾經存在一種大角鹿,科學家推測其龐大的鹿角是由於連續及強烈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為了追求交配權它們不惜代價地開展了擴大鹿角的「軍備競爭」,鹿角越來越大,不便逃脫天敵,加上骨質疏鬆,最終導致了種群的滅絕。
當下教育圈的「內卷」化競爭中,越來越多的父母們不得不為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從幼兒園,哦不,從早教起步,便開啟了一場漫長而看不到盡頭的凡人間的軍備競賽,身不由己,隨波逐流。
投入就意味著負責嗎?
昌平爸爸say NO!
「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不了戰略上的懶惰。」特爸說,「父親不僅是參與不參與的問題,而是方向是否正確的問題,戰略方向如果錯了,越勤奮結果越糟糕。」
一群海澱爸爸在一起,往往交流最多的是誰有什麼名師資源,報什麼補習班,競賽排名。
一群昌平爸爸在一起,聊的話題會截然不同,交流最多的是教育選擇,家校互動,課外天地。
如果說海澱爸爸們還在追逐那些外在的、表層的目標,而昌平爸爸已經開始關注內在的目標。
特爸是網際網路早期的創業者之一,為了發現好的教育,他把孩子送到了昌平一個景明水秀的校園。
「我理解到底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發現自己,不斷地發現自己,發現自己內心到底真正喜歡的東西,發現自己擅長的東西,發現之後呢,天生我才必有用。做自己擅長和喜歡的事情,你不僅過程是很幸福的,而且更能取得成就,花多少時間都甘之若飴。」
這個自己既包括父母本人也包括孩子。如果父母對自己沒有這一份覺察,就不可能把這些給到孩子,只能驅趕著孩子去追逐外在的目標。別人認為好的東西,別人認為成功的目標,他就要去追逐。
在昌平爸爸這裡,一個好爸爸的真正作用,是解決孩子教育的戰略問題,而母親解決教育的戰術問題。他們發揮爸爸媽媽雙方各自的天然優勢,資源配置優化,更有效率,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淇爸自創過一種「九宮格」擇校圖,從事金融行業的他,拿出了尋找黑馬股的看家本領,遍掃京城名校卻沒有發現理想中的學校,他由此悟出,不論是錄取結果、師資、校舍等都是表面的。
「擇校就是探索自己。家長的成長很多是從擇校之後開始的,我們開始思考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想要給孩子帶來什麼?」
來到昌平後,不僅孩子從學業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淇爸也從對學業的關注中解脫出來,他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一些教育公益中。「對孩子不過多關注,她反而很好。」
在昌平,眾多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觀也在發生變化。
戰略戰術 昌平爸爸出手了!
教育就是不斷地喚醒內心,喚醒自己,喚醒孩子,發現孩子獨特的潛力。看起來很好,但是如何落地呢?
這個過程需要不斷積累一手材料,一手的體驗越多,越能發現孩子的喜好,家長需要細緻地觀察。
有一份海澱家長的課外班計劃表是這樣的:
這是一個昌平學校的小學家長跟班主任共同發起的《陽光少年養成計劃》,這只是第一年達標項的一部分,喆爸是這個計劃的發起人。
他們成立了項目實施組(爸爸組)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組織;項目保障組(媽媽組)負責活動過程的飲食住行。項目督導組則是由爸爸媽媽一起,負責活動過程中的觀察記錄和意見反饋。一周一次實操體驗,一月推出一個新項目,一年一次遊學。爸爸媽媽按照各自所長分工協作,不亦樂乎。
看來,「善爸」不能甘休,「育爸」絕非不能。
如果說海澱家長佔領的是課外班,昌平家長佔領的則是整個課外。補習班只能提高標準答案的正確率,而非標化項目則可能成為多元化創造性思維的源泉。
如果說別的爸爸還在單打獨鬥,昌平爸爸已經開始結盟行動,他們以社區為基地,家校為聯盟,不僅養娃,還開始培育一個陽光的家校教育生態系統。
昌平爸爸深刻地認知到標準答案式教育所導致的非黑即白式的思維缺陷,是傷害創造力的殺器。
昌平爸爸相信,與其被動挨打被潮流裹挾,不如主動掌控戰略主動出擊。
昌平爸爸相信,條條道路通羅馬,人生有N多種可能性。
昌平爸爸相信,向內探尋才能幸福,向外探求只能滿足外在對自己的期待。
昌平爸爸相信,真正的教育不是贏得競爭,也不是讓孩子完全順從父母的心意,抹去自身獨一無二的特點,雕刻成為長輩所期望的那樣,過上世人眼裡千篇一律的理想生活;而是讓孩子能夠在有限的人生裡,努力延展出無限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你想做木匠,還是做園丁?
昌平爸爸圈中最近流傳著一本書《園丁和木匠》。
木匠型的父母,像打造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樣,按照設計圖紙,把孩子雕刻打磨成一件優秀的作品。他們可能是能工巧匠,造出精巧的藝術品,望子成「器」。
而園丁型的父母,則更注重孩子作為人的生命性、創造性、愛好和天賦;能夠因材施教,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複製品,或者自己夢想的延續者。
孩子並不是一塊沒有生命力的木頭,可以任人擺布。活在過度控制之下的孩子,不僅不會快樂,還常常會出現心理障礙。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木匠,而是尊重他們生命力的園丁,此乃「君子不器」。
園丁會在花園裡,給不同的植物,施加不同的肥料,讓喜光的植物多曬太陽,為喜暗的植物遮光蔽雨,給藤蔓做好攀爬的支架,給樹木做好驅蟲生物鏈和定期的修剪。他們會打造一個花園的生態。
在適合個性生長環境中,在安全又自由的氛圍裡,孩子們會主動探索世界,認知世界,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蓬勃發展之路。
你想做木匠型父母還是園丁型父母?
回到昌平爸爸的下午茶,一個小花園式的小院落中,爸爸們在裡面探討育兒經,孩子們在外面玩得不亦樂乎。外面陽光燦爛,生命蓬勃生長。
昌平特有的節奏下,靜能思考,動可奔跑。
這正是:
北上廣深,踏破鐵鞋無覓處。
驀然回首,我心安處是昌平。
致敬在孩子教育上走心的爸爸。
祝福孩子們,他們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人生!
昌平凱博學校爸爸們的下午茶是一場未完待續的下午茶,歡迎加入。
2021年1月23日,來北京昌平凱博外國語學校,傾聽昌平爸爸分享教育人生。
點擊圖片連結了解詳情、報名,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