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深度好文~)

2021-02-19 山東教育電視臺

作者 | 月下客

公眾號 | 月下客

精彩導讀

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近幾年,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於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前不久有一位媽媽對我說,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她可謂連哄帶騙,連鼓勵帶表揚,連鼓掌帶點讚,大張旗鼓地像個神經病!

最近她女兒迷上了舞蹈,天天練下腰,有一次她女兒寫作業又磨磨蹭蹭,她居然靈機一動說:「你十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給你下個腰!」

說完以後她忽然意識到,自己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賤了!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真的什麼都敢幹啊!她一米六的身高,75Kg的體重,肚子圓得像個地球儀:「還下腰呢!我哪有腰啊!」

聽她說完我噗嗤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

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情緒,讓自己正能量滿滿。還要不時的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

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的是活得慫且卑微!

但是即使這樣煞費苦心,是不是成績斐然呢?

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背著書包,手裡拎著提包,懷裡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的催促: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而身邊那個孩子,手裡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

到底是誰去學東西?到底是誰怕遲到?

有記者曾經到一家知名教育機構去採訪,發現裡面除了學生爆滿以外,每間教室的後三排坐的全是家長,還有一些家長直接和自己孩子「同桌」,以起到監督的作用。

不管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是自己學業的主人,家庭和學校環境雖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最終孩子會走什麼樣的路,還是取決於他們自己。

不管教育採用什麼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大部分陪讀的家長/監護人裡,有爺爺,有奶奶,有媽媽,就是沒有爸爸。

或許這只是一個巧合,或許不是。

朋友小歐坦誠地跟我說,自己從來不放心爸爸去陪孩子上課,一般她陪著去上課,可以在教室外面聽兩耳朵,萬一孩子哪裡不會了,還能指導二三,要是爸爸去上課,估計就是打滿兩場手遊就回來了,孩子講的什麼他不知道,也不關心。

不關心就不關心吧,誰讓咱都說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呢!

但是他們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就戳你肺管子。

小歐說有一次她帶孩子去學鋼琴,孩子抹著眼淚說不要去,正僵著,她老公非常及時出現了,大叫著說:「這都報了多少課了,天天給孩子報課,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個鋼琴嗎?!不會鋼琴影響考大學嗎?!」

你們也常有這樣的感受吧?

在這個家裡,你是親爹,我是後媽。

親爹永遠都在「為孩子著想」,而後媽,永遠在和孩子「對著幹」。

每當孩子在困難面前退縮,媽媽和孩子較勁,鼓勵他堅持的時候,「親爹」總是跳出來給「後媽」潑一瓢冷水:孩子壓力夠大了,你天天這麼逼孩子幹嘛!

有一種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

在很多爸爸的眼裡,教育孩子就和賞花是一樣一樣的,想起來了就看一眼,想不起來,就連看也不看。

教育孩子,媽媽可謂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參與。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師給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媽媽就算情商兩萬裡也難免會著急焦慮。

於是就促成了教育失敗的第三個因素:媽媽用蠻力。

什麼是蠻力呢?就是你花費的力氣比較粗糙笨拙,力量雖然很大,但可惜沒有什麼效果,反而造成了傷害。

我表哥的孩子去年中考,中考前夕嫂子找到我,說孩子學習勁頭不足,上課經常走神,已經被請了很多次家長了,說的眼淚汪汪的,特別可憐。

我心裡想,這小外甥怎麼這麼不懂事,於是就叫過來準備訓斥一頓,哪想到他跟我說的卻是另一種情形。

他說,自己不過是一次考試失誤了而已,結果就像踩了雷區一樣把老媽引爆了。從那次考試失利開始,媽媽就像學了緊箍咒一樣天天催他看書寫作業,導致他一聽到媽媽說話就頭疼,而且媽媽一做完家務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邊,像一個活的攝像頭似的監控著他。

他非常清楚媽媽的用心良苦,但是這種匆忙逼迫的方式讓他感覺很壓抑,反而更不想學習了。

嫂子的這種狀態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位下腰的媽媽一樣,因為太想太想讓孩子學習有起色,就有點不擇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會適得其反。

就像那個著名的精妙比喻,你想要握住手裡的沙子,就會拼命的攥拳,但是攥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

所以放眼望去,身邊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真的能讓孩子按照期望中去成長的,少之又少。

說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費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氣力,而是看你的教育出了多少成效。

用蠻力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讓自己很挫敗,很委屈, 把自己往怨婦的角落裡逼。所以教育孩子千萬不能鑽牛角尖,一種方式沒效果,不如換一種方式。

教育不能用蠻力,要用巧勁,或許反而能四兩撥千斤。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最易於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

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

如果一方太輕鬆,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麼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

聰明的媽媽絕不是事必躬親,要懂得迎難而上,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聲明

本文作者:月下客,資深親子教育作家,潛意識圖卡療愈師。講述走心,接地氣的育兒故事,讓每個愛孩子的父母,心中有數,腳下有路。公眾號:月下客(ID:yuexiake001)新書《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正在熱賣!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公眾號改版後

很多老師及家長朋友找不到我們了

為了方便大家更快地找到我們

獲取更多優質文章和教育資訊

您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 

星我們

相關焦點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一生E本分享|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自己從女兒上一年級時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上初二,她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什麼學霸,反而和孩子關係越來越僵,現在她和孩子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很失敗,為什麼會這樣?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爹媽必看)
    我們都是城市裡的芸芸眾生,朝九晚五的謀生、照顧老人、撫養孩子,扮演我們的各種社會角色。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
  • 家庭教育的誤區: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
    當媽的心酸和悲傷莫過於,明明你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教育孩子了,孩子不理解,家人不配合,還處處反著來。孩子的學習、教育、家庭,樣樣都不順利,焦慮、煩躁、心煩意亂,不由得感覺自己好「失敗」。不禁反思道: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孩子不努力,媽媽用蠻力,爸爸不出力的家庭,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殊不知失敗的教育,離不開下面這三個原因:一、孩子不努力二、爸爸不出力三、媽媽用蠻力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在教育上就像是一雙手。要想巴掌拍得響,就要互相配合,互相回應。如果只有父母一方努力,孩子不努力,那就是孤掌難鳴的結果。這樣又如何能教育好孩子呢?父母和孩子兩者之間,孩子才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公。以後孩子的學習如何,都取決於孩子自己,孩子的命運最後也都是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有沒有發現,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大多數都存在這種通病: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中國式的媽媽,為了孩子,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哪怕丈夫缺席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也能以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給孩子提供最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可中國式的爸爸,卻習慣了不出力。
  • 中國式家庭教育,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前幾天忍不住和我吐槽:現在孩子們的家庭教育,要麼是爸爸媽媽兩人都不管,直接把教育的壓力推給老師,要麼就是爸爸習慣性缺席,把教育壓力推給媽媽,媽媽又太過強勢,不會找方法,逼得孩子喘不過氣來。這後一種家庭是最多的。
  • 垃圾教育定律: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如果失去家庭教育做輔助,學校教育很有可能孤掌難鳴。 俞敏洪曾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教育孩子的方法千千萬,成功的教育各有各的方法,但是失敗的教育都是一樣的: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老師無能為力!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縱觀身邊,趕場子似的培訓班,陪寫作業,陪到心梗,是我們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還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付出全部,卻養不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向上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或許,教育失敗的根源,正在於此: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 家庭教育失敗原因,你知道嗎?
    現在家庭教育失敗·離不開這三個原因: 孩子不努力, 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最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 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最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背著書包,手裡拎著提包,懷裡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的催促:快點快點,要遲到了! 而身邊那個孩子,手裡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
  • 很多人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毀在了這三點上,可謂費力不討好
    媽媽總是逼著孩子學習,上輔導班,做功課。而爸爸總是說,教育要循序漸進,給孩子留點玩的時間,孩子開心了,學習自然就會好。我想這時媽媽的心理肯定是在想:好吧,你是親爹,我是後媽。「親爹」永遠都是為孩子著想,而「後媽」,永遠都是跟孩子對著幹。
  • 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 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
    導讀: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果你是爸爸,一定要進來看看;如果你是媽媽,一定轉給孩子爸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該不該為孩子「計劃」人生?(深度好文)
    我們的教育目標不可避免地與人生目標密切相關,父母為孩子設計的教育計劃,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孩子的人生計劃。許多中國父母會把為孩子設計人生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設計的多是讓孩子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讀哪所學校,從事什麼工作,找個什麼樣的愛人,在哪裡安家,等等。可是,人生中總有許多我們計劃不了的事件發生,往往那些不在計劃之中的事情才最有可能改變我們的人生。
  • 不自信的媽媽,也能培養出不懼怕失敗的孩子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擁有足夠的自我價值感,在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就擁有了迎難而上的勇氣,和不被擊垮的信念。 看看自己,你是不是一個任何時候都可以克服自卑感,在面對挫折的時候,依然充滿樂觀的媽媽?哪怕掉進坑裡,也能微笑著、堅持著從坑裡爬出來?
  • 當我的孩子是差生(深度好文)
    接受我們的孩子的現在,無論怎麼樣的現在和將來,但你總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不是優秀的父母就一定有優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樣可能有與眾不同的孩子,要不這個人類社會也太不公平了,這個社會的結構也太不穩定了。
  • 孩子「輸不起」,並非承受不了挫折,而是家長忽略了失敗教育
    表姐的女兒今年四歲,還沒學會如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她表達情緒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尖叫,尤其是不開心的時候,磕了碰了會尖叫,得不到喜歡的糖果也會尖叫,讓家裡人十分頭疼,為了避免她尖叫,家裡人事事順著她,寵成了「混世小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