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路上,最不該缺席的是爸爸

2020-10-12 桃李創天下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

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

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所以,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就是爸爸。

1缺席的爸爸,造就的是焦慮的媽媽和失控的孩子

張娜拉曾經拍過一部電視劇,叫《媽媽的日常》。

主要講的就是媽媽獨自一人帶孩子的日常,每天兵荒馬亂,處於崩潰邊緣是常事。

因為抱孩子,手腕酸痛不已,但是沒辦法,只能貼上膏藥,繼續咬著牙抱。

好不容易趁孩子睡著想吃口已經冰涼的飯,結果孩子又哭了起來,只能放下勺子去看孩子。

想上廁所也不能安穩,在馬桶上剛坐下,孩子就在廁所外哭鬧著砸門,最後只能抱著孩子上廁所。

而她在手忙腳亂照顧孩子時,想給老公打個電話,老公卻在ktv歡聲笑語,應顧不暇。

很多丈夫抱怨,結婚後,妻子就變了,以前明明很溫柔,現在卻脾氣暴躁。

可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正是丈夫嗎?

早上要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飯、送孩子上學、自己再飛奔著去上班。

下班後還要接孩子回家,急急忙忙的買菜做飯,吃完飯輔導孩子寫作業,督促孩子早睡,周末還要給孩子洗衣服,直到精疲力盡。

一天24小時連軸轉都忙不完,每天的時間恨不得48個小時。

而爸爸呢,多數在一旁翹著二郎腿玩手機,要不就乾脆不見人影。

這麼多事情堆在一起,還沒有人分擔,再溫柔的女人也會崩潰。

於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缺席的爸爸,造就的是焦慮的媽媽和失控的孩子。

2有些事媽媽做不了,必須由爸爸來做

古語有言:子不教,父之過。

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爸爸們總以為孩子的教育有媽媽就可以,自己只要錢到位就行,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班裡一個小男孩特別內向,不愛說話,也總是被人欺負,而且還不敢還手,很懂事,也很讓人心疼。

老師通過了解後,發現孩子是由媽媽帶大的,爸爸常年不在家。

爸爸的缺席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做什麼都畏畏縮縮的, 哪怕被欺負了也只想息事寧人,不想打架給媽媽添麻煩。

所以說,有些教育,媽媽給不了,必須由爸爸來給。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在孩子的童年成長中,他們從父親的身上,孩子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

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父親在他的生活裡,是幾乎消失的。爸爸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著責任和榮譽,一個不出力的父親,又怎能孕育出一個優秀健康的孩子。

就算爸爸們再忙,就算經常出差不在家,至少還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溝通。以沒有時間為由不管孩子,那是在推卸責任。

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不是給他掙錢,而是陪伴他成長,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

3爸爸不缺席的孩子,更能成就非凡人生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一位坐過牢的爸爸馬皓文。

兒子馬飛從小反應就比別人慢半拍,老師和同學都叫他「缺根弦」,母親也認為他天生就比別的孩子笨。

馬飛看到連媽媽也這樣定義自己,慢慢變得厭學、自卑,甚至開始破罐子破摔。

爸爸馬皓文卻堅信自己的兒子很聰明。

他對孩子和媽媽說:「我兒子一點也不笨!我希望他學的不只是知識,家長怎麼說很重要,重要的是家長怎麼做。」

他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帶孩子出門旅遊,給孩子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他發自內心的鼓勵孩子,認可孩子,馬飛從倒數第一名變成了倒數第五名,這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被他看在眼裡,稱馬飛為「我的天才兒子」。

他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夢想,追逐夢想,他說:「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是箭靶子,如果你連靶子都找不著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在這位偉大父親的教育下,馬飛成為一個自信,有夢想的孩子。

美國秘魯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

他們更勇敢更自信,待人處事大方得體,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唯唯諾諾地不敢吭聲。

他們更有自控能力,懂得該如何抵制誘惑,學會自律,保護自己。

他們內心更具有安全感,不會因為一點挫折而自卑自責,也不會陷入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思想漩渦裡。

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爸爸,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爸爸們,把刷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拿出來充實自己,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和驕傲。

珍惜孩子把你當成超級英雄的機會,一生一世,僅此一次。

相關焦點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
  • 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童年時,父母於孩子而言是萬能的,是唯一的依靠。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等到孩子長大了,獨立了,就會和父母漸行漸遠。教育的黃金時期,也許只有十年!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撤回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孩子。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最終都會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 電影《伴你高飛》帶給我們的啟示:孩子的成長,爸爸不該缺席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強調了父親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現在的中國教育,更多的是一個缺席的爸爸、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崩潰的孩子。很多爸爸在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時常缺席,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事實。而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父母都該參與其中,因為孩子會從父母雙方吸收不同的特質。換句話說,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他人無法替代的。
  • 最不該在教育路上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是父母最真實的鏡子。在孩子的教育上,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有問題不可怕,父母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並積極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父母要重視溝通的藝術,尋找良好的互動方式。孩子的教育是一場無法倒退的直播,一輩子只有一次機會。作為父母,在教育路上,千萬別放養你的孩子。從來沒有自己成才的孩子,父母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都會變成未來打臉的巴掌。每次孩子出現問題,最先發現的總是老師。
  • 好爸爸不缺席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有專家說過,一個孩子能否取得成就,80%取決於父親的教導。可見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父親給小孩的愛,是一種方向性引領和理性作為,給孩子勇敢和堅強,偉大的父親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奠基人。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父親責任重大。爸爸們,是不是感到很自豪?會不會感到有壓力?
  •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清北網校:教育路上,最不該偷懶的是家長,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一位作家說過: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 爸爸缺席的童年,是孩子永遠的短板
    然而,她卻不知道,爸爸的缺席,在她心裡永遠都有一個黑洞,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成長後的她。其實,不止我認識的這位女生,在不少的家庭裡,父親都是缺位的。一項調查發現:在中國,42%的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獨擋一面,32%的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任務由祖輩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12%。爸爸的缺席現象如此嚴重,哪怕媽媽再用力,孩子也很難變得出色。
  • 「媽媽,爸爸去哪兒了?」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媽媽,爸爸去哪兒了?」缺席的爸爸,是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央電視臺有個公益廣告,《有時間多陪陪孩子》: 一個小女孩趴在窗戶玻璃旁,這時有一束汽車的燈照在玻璃上,小女孩高興得喊爸爸。然而並沒有人理她,小女孩哭了,然後睡著了,一張獎狀掉在她的腳旁。
  • 「爸爸家長會」刷爆朋友圈:父親不缺席,是極好的家庭教育
    一場氣派十足的「爸爸家長會」刷爆了朋友圈。46名爸爸穿西裝打領帶,一同踏進教室參加孩子的家長會。這一名場面發生在湖南長沙一所中學裡。網友們高呼:太酷了,簡直是最帥「天團」。畢竟大多數爸爸在這種場合裡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此次全員出動更是罕見。
  • 別忽視爸爸對孩子的教育影響,成長這堂課不能缺席
    陪產假過後爸爸就要回到工作崗位上賺錢養家,跟孩子的相處時間少之又少。儘管相處時間少,但也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在孩子六歲之前,大量接觸人的機會並不多,如果家裡沒有一個有影響力的爸爸,孩子對社會的認知會大打折扣。爸爸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男人該有的樣子」,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有實驗驗證,父親參與成長的孩子,語言和智力發展會更加豐富多元化。
  • 在孩子教育中缺席的父親們,你們可知道對孩子的成長有多大影響
    隨著教育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多,有一個嚴重現象就是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缺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不良影響,不自信,膽怯不勇敢,沒有責任感和擔當,男孩子女性化,女孩子中性化等問題都與父親缺席孩子教育有關係。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親能陪在自己身邊,但是,大部分父親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總是缺席。
  • 孩子爸爸,請不要做媽媽教育孩子路上的絆腳石
    有些爸爸,平時對孩子不關心,一關心起來,那簡直就是來破壞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的。偶爾吃點零食,我不反對,但是,她因為吃零食(很多垃圾食品),挑食特別嚴重,蔬菜一點都不吃!哪怕是一點點小菜葉子,都不吃!我跟孩子爸商量,零食少買點,奶飲料少買點,家裡只要有零食,她都不愛吃飯。結果,沒有用!該買還買,甚至還許諾孩子,每個星期給她多少零錢,專門用來買零食。
  • 育兒路上,媽媽和爸爸有什麼不一樣?看完秒懂
    一.媽媽爸爸不一樣自從有了孩子,少不了和各路家長一起談起育兒路上的點滴幸福家庭,父母共育二.育兒路上不缺席說了這麼多媽媽和爸爸的區別,我們不難理解,育兒路上,爸爸和媽媽帶給孩子的能量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提倡父母共育、不缺席。
  • 爸爸帶女兒旅行代替上幼兒園:從不缺席的爸爸,就是最好的富養
    之前在抖音刷過一個視頻:一位爸爸去女兒學校開家長會,被老師點名批評,結果當眾崩潰大哭。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發信息跟家長溝通也不理,在家長群裡總不愛互動,不配合老師的工作,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同齡的孩子相處、一起長大,對於孩子的心智與性格發展,可能比成天與父親相處在路上,要更加重要。
  • 缺席的爸爸
    我一身疲憊的奔回家,看著又髒又亂的地板廚房,再看看瘋狂打遊戲的孩子,頓時火冒三丈:孩子,你作業做了沒有啊,怎麼就知道玩遊戲?媽媽,爸爸不陪我,我一個人無聊,也沒人給我輔導,我想等你回來給我輔導再做。孩子,你怎麼什麼都要靠媽媽,你就不能自己獨立完成嗎?媽媽,我…,嗚嗚嗚…,孩子委屈的哭了起來。
  • 50天改造農村老房子:不缺席的爸爸是對孩子最好的養育
    爸爸是我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很多家庭的教育重心都在媽媽身上,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前一段時間和幾個小姐妹一起約著去遊樂場玩。在遊樂場排隊買門票的時候就注意到很多出來玩的。都是媽媽帶著孩子,爸爸們的數量很少。當我們討論起這個話題的時候,大家都說著爸爸太忙了,總是缺少陪伴孩子的時間。
  • 這幾種爸爸最傷孩子,最後一名讓人不忍直視,別害了孩子還不自知
    這種類型的爸爸,要不會給孩子的人生指引錯誤的方向,類似如讓孩子也反感厭惡自己最親近的人。要不就會嚴重影響孩子性格的養成。這樣的孩子,一邊愛著媽媽,一邊又接受著爸爸對媽媽的詆毀、鄙視、看不起。本是自己最愛的兩個人卻這樣不對等地存在著。而孩子夾在其中,往往也是最受傷的那一個。
  • 最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縱觀身邊,趕場子似的培訓班,陪寫作業,陪到心梗,是我們的孩子太笨、太不懂事,還是教育出了問題。為什麼付出全部,卻養不出一個獨立、自信、積極向上的孩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或許,教育失敗的根源,正在於此:孩子不努力,媽媽太給力,爸爸不出力。
  • 爸爸每天5點半起床為女兒做早餐:給孩子最好的愛是父親的不缺席
    一、父愛的滋養,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底色。前幾天,一段視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爸爸每天凌晨五點半起床為讀小學的女兒蘋果做早餐,而且堅持了一年。評論區瞬間炸開了,不禁羨慕起別人的爸爸別人的老公了。蘋果爸爸還說,在做早餐的過程中,爸爸和女兒之間有了交流,女兒不但認識到了各種食材,還能夠動手幫忙切菜。是的,家長的高質量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而父親這一角色,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老師。
  • 模變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
    旁邊有人插嘴道:「管孩子是兩個人的事,誰都沒法當甩手掌柜,不然等孩子長大後悔也晚了。」深以為然。管孩子,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一場父母雙方愛的「合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愛不缺席,母愛有邊界。模變教育:父愛不缺席,成長才不留遺憾澳大利亞的醫學系教授羅賓森,在《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一書中寫道:「沒有得到爸爸很好陪伴的孩子,直接影響孩子人格的健全發展和行為認知能力;這些孩子成年後,普遍會遭受到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