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表明:人有兩種發展需求,一是親密性,主要來自媽媽;二是獨立性,來自爸爸給予的力量和安全感。
小時候,離天空最近的地方,是爸爸的肩膀,撐起了孩子人生裡第一片遼闊的世界。
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席,孩子就缺少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導向,缺少了最崇拜的偶像,缺少了最有安全感的保護者,缺少了勇氣和探索的精神。
所以,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就是爸爸。
張娜拉曾經拍過一部電視劇,叫《媽媽的日常》。
主要講的就是媽媽獨自一人帶孩子的日常,每天兵荒馬亂,處於崩潰邊緣是常事。
因為抱孩子,手腕酸痛不已,但是沒辦法,只能貼上膏藥,繼續咬著牙抱。
好不容易趁孩子睡著想吃口已經冰涼的飯,結果孩子又哭了起來,只能放下勺子去看孩子。
想上廁所也不能安穩,在馬桶上剛坐下,孩子就在廁所外哭鬧著砸門,最後只能抱著孩子上廁所。
而她在手忙腳亂照顧孩子時,想給老公打個電話,老公卻在ktv歡聲笑語,應顧不暇。
很多丈夫抱怨,結婚後,妻子就變了,以前明明很溫柔,現在卻脾氣暴躁。
可是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不正是丈夫嗎?
早上要叫孩子起床、給孩子做早飯、送孩子上學、自己再飛奔著去上班。
下班後還要接孩子回家,急急忙忙的買菜做飯,吃完飯輔導孩子寫作業,督促孩子早睡,周末還要給孩子洗衣服,直到精疲力盡。
一天24小時連軸轉都忙不完,每天的時間恨不得48個小時。
而爸爸呢,多數在一旁翹著二郎腿玩手機,要不就乾脆不見人影。
這麼多事情堆在一起,還沒有人分擔,再溫柔的女人也會崩潰。
於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缺席的爸爸,造就的是焦慮的媽媽和失控的孩子。
古語有言:子不教,父之過。
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爸爸們總以為孩子的教育有媽媽就可以,自己只要錢到位就行,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一位老師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班裡一個小男孩特別內向,不愛說話,也總是被人欺負,而且還不敢還手,很懂事,也很讓人心疼。
老師通過了解後,發現孩子是由媽媽帶大的,爸爸常年不在家。
爸爸的缺席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做什麼都畏畏縮縮的, 哪怕被欺負了也只想息事寧人,不想打架給媽媽添麻煩。
所以說,有些教育,媽媽給不了,必須由爸爸來給。
心理學家格爾迪說:「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
在孩子的童年成長中,他們從父親的身上,孩子觀察什麼是男人,什麼是丈夫,什麼是父親,同時會思考什麼是獨立和勇敢。
更有研究表明,爸爸付出越多、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適應力越強、越有責任感。
沒有哪個孩子希望,父親在他的生活裡,是幾乎消失的。爸爸不僅僅只是一個稱呼,更代表著責任和榮譽,一個不出力的父親,又怎能孕育出一個優秀健康的孩子。
就算爸爸們再忙,就算經常出差不在家,至少還可以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溝通。以沒有時間為由不管孩子,那是在推卸責任。
教育孩子不是幫他做事,不是給他掙錢,而是陪伴他成長,讓他的人生步入正軌。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一位坐過牢的爸爸馬皓文。
兒子馬飛從小反應就比別人慢半拍,老師和同學都叫他「缺根弦」,母親也認為他天生就比別的孩子笨。
馬飛看到連媽媽也這樣定義自己,慢慢變得厭學、自卑,甚至開始破罐子破摔。
爸爸馬皓文卻堅信自己的兒子很聰明。
他對孩子和媽媽說:「我兒子一點也不笨!我希望他學的不只是知識,家長怎麼說很重要,重要的是家長怎麼做。」
他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帶孩子親近大自然,帶孩子出門旅遊,給孩子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他發自內心的鼓勵孩子,認可孩子,馬飛從倒數第一名變成了倒數第五名,這一點微小的進步也被他看在眼裡,稱馬飛為「我的天才兒子」。
他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夢想,追逐夢想,他說:「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是箭靶子,如果你連靶子都找不著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在這位偉大父親的教育下,馬飛成為一個自信,有夢想的孩子。
美國秘魯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
他們更勇敢更自信,待人處事大方得體,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唯唯諾諾地不敢吭聲。
他們更有自控能力,懂得該如何抵制誘惑,學會自律,保護自己。
他們內心更具有安全感,不會因為一點挫折而自卑自責,也不會陷入沒有人喜歡自己的思想漩渦裡。
教育路上,最不該缺席的爸爸,最不該放養的是孩子。
爸爸們,把刷手機、看電視的時間,拿出來充實自己,陪伴孩子,成為孩子的榜樣和驕傲。
珍惜孩子把你當成超級英雄的機會,一生一世,僅此一次。